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及战前日本在理论上的认识,并根据战前农村工业的调查资料,对战前日本农村工业的总量、地区和行业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为战前农村工业化发展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及战前日本在理论上的认识,并根据战前农村工业的调查资料,对战前日本农村工业的总量,地区和行业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为战前农村工业化发展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结构的变化及其社会历史原因,揭示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失衡状况,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理性参考。  相似文献   

4.
集体化时期广东省农村工业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不仅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上,而且要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这其中包括:合作化与农村副业的兴起、社队企业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全面梳理集体化和乡村工业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我们今天思索乡村的现代化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代广西城市发展对周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战争后,广西龙州、梧州、南宁先后开放。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始,近代广西城市发展也拉开了序幕,客观上使广西部分城市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出现了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迹象,城市的发展呈辐射状地影响到周边农村广大地区,引起了周边农村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技术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不但促使了农户对劳力分配的调整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存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而且也影响农户收入的变动。农村工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农村及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确可由农村工业化之发展来达成。中国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来源于农村工业化 ,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相关农业的发展。在目前状态下 ,要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要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乡镇企业内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演变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勇  邓祥征  吴锋  陈彤 《人文地理》2019,34(2):116-124
基于遥感图像分类解译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模型、洛伦兹曲线、景观指数,定量识别了2000-2015年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模与形态演变特征,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南-北方向呈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密度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态势,与面积规模分布存在局域负相关;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显示出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斑块面积差异增大、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的变化特征;总人口数量和乡村户数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具有促进作用,乡村常住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等的作用为负。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重化工业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建兰  李红 《人文地理》2001,16(1):79-83
本文在对山东省近十多年工业发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山东省重化工业结构演进和地区工业结构特点,提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推进山东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中农的崛起: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瑞芳 《史学月刊》2003,(7):109-118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大多数贫雇农上升为新中农,农村普遍出现了中农化趋向,农村社会结构从“下边大上边小”的“宝塔式”结构,转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共阶级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张小林  盛明 《人文地理》2002,17(1):81-84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乡村经济学、乡村社会学)对乡村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三者各有侧重,乡村地理学重点从地域空间的角度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乡村经济学主要关注乡村经济系统的组织与发展规律,乡村社会学则把重点放在乡村社会变迁上,但共同交叉之处甚多。乡村问题带有地域性、综合性特点,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地域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需要重新定向,笔者建议以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为主线,加强经济、社会、地理的综合研究,探讨空间结构模式及其规律性,指导乡村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乡村社会空间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日常社会生活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异与组合格局,其归根结底是由乡村社会主体的群体分化形成的。我国乡村发展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变化尤其显著,研究其社会空间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乡村社会空间的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过程及现状特征,揭示了其形成演化的机制与规律,并对我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传统手工业作为农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广大农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本文以兰考县徐场村为例,刻画了传统手工业在欠发达农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探究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传统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沿着初创、波动、恢复和发展等四个阶段展开,中后期的产业规模扩大较为显著;②家庭作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格局,务工人员的来源分布较为集中但存在“灯下黑”现象,市场体系逐渐健全;③传统手工业主要受到个体因素、村庄内部和外部因素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且在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主要影响因素并不相同;④从演化视角来看,偶然事件与收益递增的结合往往锁定了传统产业新的发展路径,而集聚效应与衍生活动的互补增强则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手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1990年以前中国乡村地理学的发展概况,然后从基础理论的发展、土地利用、经济、聚落、城市化、景观、文化、空间八个方面对1990年以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简略阐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紧跟乡村发展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众多学科的参与也使得内容与方法更加充实。但总的来看目前中国乡村地理学还很薄弱,许多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参阅大量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农区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际主流学派就中国农区宏观和微观决策主体的国际地理学研究进行了评述。国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中国农区发展的热点问题包括农户外出务工背景及决策因素、乡镇企业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矛盾关系、农区发展中的环境变化问题、农区家庭的收入与需求、对传统农业区位论的思考等。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健  赵楠 《人文地理》2016,31(6):19-28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村庄空心化不仅造成用地浪费,也造成乡村社会失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以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村庄空心化带来的乡村公共空间变迁入手,讨论空心村背景下通过公共空间重构实现乡村社会结构优化的途径。以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互动为核心建立研究的理论线索,提出"乡村社会结构通过关系逻辑体现"、"社会结构影响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三个基本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探讨陕西三大地区乡村聚落宏观分布的基础上,对各地区传统的农业乡村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空间类型、原因作了比较研究,同时,总结了目前乡村聚落的一些空间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乡村地理学作为研究乡村发展过程中人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其深入发展则是在七十年代末,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乡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问题,迫切需要地理学家去研究解决,这种形势为我国乡村地理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乡村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出发,回顾了我国近年来乡村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我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指出了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结合点上,探讨了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瑛  陈宗兴 《人文地理》1994,9(3):13-21
本文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分析了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各层次的演变规律。并通过对乡村聚落演变方向的预测,为陕南村镇合理建设与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