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与林语堂的作品是幽默的,本亦以幽默之笔论之;钱钟书与林语堂为皆好比较,本截幽默”这一平台上亦以“比较”之方法论其不同,从而倡导论风格与作家作品风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澶渊晁氏是北宋中晚期的一个世家大族。苏轼与晁氏的交往也不限于晁补之一人。苏轼《与鲁直书》所指“晁君”应为晁载之伯宇,本对此详加考辨,对今人的硫误有所是正,并对《全宋》苏轼卷中编附注进行补证。  相似文献   

3.
杨国安 《史学月刊》2003,(4):123-125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说 :“韩退之之在宋代 ,可谓千秋万代 ,名不寂寞矣。”(《谈艺录》补订本第 62页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 这话当然不错 ,不过 ,韩愈门前真正热闹起来 ,已经是庆历前后的事了。韩学在宋代的兴起 ,固然以时代思想文化的总体走向为背景 ,也与欧阳修的大力提倡密不可分。宋人常常拿欧阳修比韩愈 ,苏轼在为欧阳修的集子作序时说 :   自汉以来 ,道术不出于孔氏 ,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 ,梁以佛亡 ,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 ,学者以愈配孟子 ,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 ,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  相似文献   

4.
苏轼虽曾一再表示过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倾慕之情,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苏轼既受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将陶渊明当作是精神上的“导师”,而不取其贫寒困顿的一面;又将白居易所开其端绪的“中隐”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二人的这种接受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南京史志》2014,(8):90-90
宋朝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事过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相似文献   

6.
马秋月 《神州》2013,(21):39-39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赤壁赋》第四段中的哲理蕴涵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蕴含苏轼内心深刻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高度体现。“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表现;其言辞的豪放,思想的豁达,也正表现了他令世人欣羡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观点。重点讨论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的思想渊源,分析“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哲理蕴涵。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王遹诗文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飞 《文物春秋》2010,(3):13-15
北宋时期,祖籍河北栾城的眉山苏氏家族与临城王氏家族世代联姻,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本文从所见诗文中,再对苏轼与王遹的师生情谊略作考证,以对进一步了解苏氏家族与王氏家族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石涛早年的画风师承并不十分清晰,本文通过现存可靠画迹和史料的双重考察,试图廓清画家早年在武昌、松江和宣城期间的行迹与书画风格变化。石涛称之为"诸师友笔墨中人"的宣城诗画社成员,曾经扮演了亦师亦友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石涛与梅清之间交往密切,影响了他后来"诗画行一路"的作风。此外,本文亦对这一时期石涛书画创作中经历的"探奇索怪"予以深入讨论:分别与石涛的黄山之游和苏轼"丑字"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9.
马鑫  任天宇  孟鑫 《神州》2013,(24):21-21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10.
陈雄 《文史月刊》2010,(8):28-29
<正>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与之相伴26年。王闰之的出身是个迷。有人说她是进士之女,有人说她是目不识丁的村姑,有人说她出身于官宦之家,由于某种特  相似文献   

11.
<正>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南,是古迹相接、人文荟萃之地。北宋熙宁、元丰之际,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常登此山,并与山中隐士张天骥结为挚友。隐士饲鹤,并建有放鹤之亭。苏轼寄情于此,为撰《放鹤亭记》,极叙放鹤饮酒之乐,以寓出世隐逸之怀。该文久经传诵,后又收入《古文观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东坡题跋》卷四“记与蔡君谟论书”一则,为古今研究苏轼和蔡襄者经常引用·本文考定其伪,系后人改窜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试笔》之文。进而考定该文为欧阳修于嘉祐年间(1060-1063)的叙事和追述欧、蔡二人同为馆阁校勘至同知谏院(1040-1043)时事情,并确认欧文别本“今思此语,已十余年”实为“二十余年”之脱文。  相似文献   

13.
苏轼作为我国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在诗歌、词、文等的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与苏轼的家庭出身有一定的联系,其父亲苏洵在诗词的创作商业颇负盛名,因此从小接受文化熏陶的他通过学习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富五车,思想内涵深刻,尤其是对于儒、道、禅三者的融合,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都比较高远,那么这就使其文学造诣得到不断提高。在本文中,首先对苏轼的诗以及苏轼的词分别进行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苏轼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翟杰 《郑和研究》2005,(3):47-50
郑和下西洋期间,与亚非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动,开创了一个中外交往的盛世局面,其表现之一就是,或为各国朝贡方物或为贸易所得的大量域外珍宝运至中华,所谓“明月之珠、鸦鹊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  相似文献   

15.
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本欲置苏轼之文为第一,却因避嫌而最终置之第二。以往的苏轼研究虽时常征引此记载,却对此及相关材料的解读失于粗疏,使得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较好名次成为民间乃至学界一定程度上的主流认识。然而,对相关史料细加考察并结合制度详加分析后可以发现,欧阳修只是在省试中论的单科考试中将苏轼置于第二,而苏轼的省试最终名次其实并不靠前。殿试结果苏轼初列丙科,而后升为乙科,应是从第五甲升至第四甲,赐进士出身。宋代科举中习称的甲科,在五甲制下一般是指第一甲,乙科则是指第二甲至第四甲。但乙科与丙科之间却界限模糊。  相似文献   

16.
<正>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以诗、词、文、书、画兼绝而垂范青史。其书法历来备受书家喜爱。苏轼小楷的研究现状苏轼小楷是其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但对苏轼小楷的研究却非常少,这是苏轼书法艺术研究的一个重大遗憾。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由于政治原因,苏轼去世后,其书法曾遭禁毁,导致其存世作品大量减少。周辉《清波杂志》:"欲乞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18.
张璟 《古籍研究》2001,(1):90-94
北宋评词之风自苏轼始盛。从苏轼本人的“自是一家”、“诗人之雄”等独树一帜、上与诗接的评论开始,苏门中各人都从作家、创作、风格等不同角度对词发表了或多或少的评论。苏门论词展示了词学自觉的第一个批评高潮和北宋熙丰间词学极盛的大观。其中陈师道所留词论仅有《后  相似文献   

19.
门其实开着     
在古代文人的灿烂星河中,苏轼即便不是最亮丽的也应是最具特色的,其盖世之才华罕有可媲美者,他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也令凡夫俗子所望尘莫及。也许我无法真正走入苏轼的精神世界,然而我愿意开启这扇久远的掩映之门,哪怕只是与他共享同一片日光月影;哪怕只是聆听一下他在赤壁矶下的豪言壮语;哪怕只是遥望一下他在黄沙道中的悠然背影。中国的官场上历来都是明争暗斗。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本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然而他太出色、太响亮,将周围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将同代的文人比得有些狼狈。于是引起了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他们想法从苏轼的…  相似文献   

20.
何绍基是晚清宋诗派中最有成就的诗论家和诗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师承渊源非常丰富。何绍基一生不论为人、治学还是写诗作文皆服膺苏轼,苏轼忠孝节义的道义心性,旷达乐观、洒落超迈的胸襟,格物致知的进取精神与谐趣睿智的人格魅力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何绍基的诗作中除了对苏轼诗句的借用、比喻手法的吸收以及大量次苏韵等表象外,还在谐趣、理趣、儒者伦理的追求等方面得苏诗之神韵。随着阅历的变化,何绍基寄韵白居易,创作了讽喻诗,语言平易流利,不避口语俗语。晚年的何绍基心境较为黯淡,师法对象再次发生转移,“自将诗心比郊岛”,企望“敲诗”“苦吟”而达到“人夸奇想自天来”,寒瘦之诗成又一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