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绝版颐和园     
李明新  岳飏  姚天新 《中华遗产》2009,(7):14-16,I0001,I0002,33-59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巍峨高耸的佛香阁三层,踞山面湖,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势相当宏伟。与宁静的昆明湖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的湖光山色图卷。不过,一由于画面中荡漾的芦苇在湖底清淤时被连根拔掉,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到如此清丽的景象了。  相似文献   

2.
漫游颐和园     
在北京,我们游览的第二站便是颐和园。(开门见山.简洁明了。)颐和园是一个面积较大、气势宏伟的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3.
无论当时是想追求湖光山色还是画舫玉桥,这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留给了这个民族。中国的企业能给后人留下像颐和园一样有长久生命力的创造吗?  相似文献   

4.
罹劫圆明园     
吴跃 《世界遗产》2010,(3):22-31
<正>圆明园遭受的历次劫难,正是近代中华民族命运的缩影。"金"、"火"之劫——第一次劫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第二天清晨,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英军司令格兰特和法国专使葛罗、法军司令孟托邦齐聚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谋划如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的3月,北京迎来了春天,这是一个冬天延长的春天,这个春天颐和园留住了向北迁徙的天鹅,天使飞临颐和园,而且停留了大约20天,这确实给颐和园增加了活力,引起了广大游客的兴趣,给很多摄影发烧友带来了拍摄的好机会。这期间,每天在太阳即将升起和太阳落山的时候,无数个三脚架掷在昆明湖两岸,每当天鹅起飞和降落时,无数个长枪短炮连发连摄,场面太壮观了,影友们既饱了眼福,也着实过了一把瘾。  相似文献   

6.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曾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巨额军费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后来又被八国联军破坏。  相似文献   

7.
颐和园排云殿建筑群是由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遗址改建而来,为满足慈禧太后庆寿需求重新进行了设计。本文基于重修颐和园正路工程的相关图档,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及建筑群现状,尝试复原了排云殿建筑群由主到次塑造庆典空间的设计过程,并根据方案变化及分析修改设计的原因,解读了样式雷在排云殿重修中注重空间氛围营造、以使用功能为核心、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8.
颐和园复建景观苏州街以皇家园林宫市的方式,掀开了清代宫廷与市井文化和合共存的序幕。景观复建和文化展示的同时,给这座美丽婉约的景区赋予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她就如一幅立体长卷,承载和记录着华夏民族独特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各种记忆。  相似文献   

9.
岳飏  王凯 《中华遗产》2009,(5):60-69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养马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养马技术的进步。而秦汉时期的相马术较之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养马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东汉时人马援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创立的相马骨法取代了其它的相马方法而日渐流行。良种马的引进和繁育对于促进汉马的改良无疑是一大进步。新饲草的引进,对饲料精细加工和精粗并用,采用分槽单养,夜间加喂,注意马匹的使用和保护,以及医马技艺的进步和马匹去势术的盛行,都标志着马匹培育和饲养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避暑山庄初建时间及相关史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避暑山庄初称热河行宫。其始建时间在清代官修史籍中无载,私家笔记和现代学者其说不一,似无从定论。本文在参阅史籍和清宫遗档的基础上,认为热河行宫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1703年9月4日),并对其始建时期的相关史事作出考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名家篆刻中有问题的印作进行了单体研究与考证,纠正了以往鉴定工作中的错误,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明清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Survivor‐camps were an unavoidable and particular category of terrestrial shore‐camp when European scientific, mercantile and imperial interests began to impinge significantly on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 Ocean. In 1783 the packet Antelope was wrecked in the Palau Islands and the account of the ‘new’ archipelago, first published in 1788, was, after Cook's voyages, the most popular Pacific text in the late‐18th century. The results of archa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research at the camp reported here contribute to a nuanced account of early culture contact and of survivor‐camp behaviour, demon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hore‐camp remains for understanding maritime societies. © 2010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14.
张勇 《中原文物》2003,(3):48-53
在河南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中,以豫西地区陶水榭最具特色,不但数量多,而且具有时代连续性。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豫西陶水榭的类型、年代、产生的地理环境、用途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系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养心殿造办处各作记录雍正皇帝谕旨及管理人员奏事的原始档案汇编。其中有管理者及各作匠役的姓名,所记成做的活计与清代宫中遗留的部分文物相吻合,对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起到了拾遗、补阙、正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L. Xu  X. Ma  B. Zhang  Q. Zhang  P. Zhao 《Archaeometry》2019,61(2):309-326
For centuri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alace Museum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Yangxin Palace of the Palace Museum consisted of 18 masonry buildings built using bricks, wood, roof tiles and various mortars. In 2016, a five‐year project was initiated to work on the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the Yangxin Palace building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as become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w ingredients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of the mortars, and the history of possible previous restorations. In this paper, 12 different samples representing three types of mortar‐based materials—namely, jointing mortars between the bricks on the wall, and surface plasters as well as mortars used on the roof—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from the Yanxi Hall of the Yangxin Palace. Analysis into the composition,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rganic and fibre additives and testing of the mortar density and water absorption were performed. Starch, protein and plant fibres were identified in some of the samples. Brucite, mullite and ettringite were detected within most mortars on the roof, possibly originating from the furnace slag added into the raw materials for restoration purpose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will serve as a cri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the buildings in the Yangxin Palace.  相似文献   

17.
18.
清代宫廷绘画稿本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的宫廷绘画存世颇多,其中尤以记录当时事件和人物的纪实作品最具价值,而此类画幅一般均在正图之前画有稿本。本文叙述了所见清代宫廷绘画之稿本,进而说明这些稿本的相关情况并考证其内容。  相似文献   

19.
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防雷保护工作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故宫在建成之时,就有雷害伴随,不断出现雷击起火,损毁建筑物的事故。本文回顾了故宫博物院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古建筑防雷工作的情况,特别是1984年国家颁布试行《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后,对故宫古建筑之材料进行相关的数据调查和实验,作为防雷设计的依据。同时对防雷问题较严重的几座殿宇的防雷装置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防雷保护能力。此外,作者还对故宫落雷的条件和一些雷击事故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清宫的书画收藏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大量珍贵的前代书画作品从民间进入清代宫廷,并在乾隆朝形成鼎盛局面。成为宋徽宗以来又一个皇家艺术收藏的高峰。这不仅是封建集权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果。自清王朝覆亡至满洲国出笼,逊帝溥仪及其小朝廷在北京、天津及长春的一系列复辟和称帝活动中从未放弃对清宫旧藏的关注与重视,将之作为象征皇家名分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以1746年到1940年代元代钱选《羲之观鹅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收藏过程为脉络,通过考察画卷上诸多收藏印鉴和题跋来认识清宫绘画收藏的兴衰转折及其历史意义。在近200年的皇家收藏史中,特别是在清皇室20世纪所经历的变故中,这一画卷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其奇特的收藏始末,深刻地向世人揭示了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及文化史中的一段精彩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