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韶山冲景好,景区内楹联更好。 冲区有一座六角亭,名“眺峰亭”。亭内的四根柱上悬挂有楹联两幅,一幅云: 眺望韶峰云天青山琢屏幕; 俯瞰南岸苍松碧水映故居。 另一幅曰: 绕岫岚光笔削三山堪雄伟; 回环玉带关镇风物耐人思。 两幅楹联极写韶峰的峻峭,韶山冲风光的优美。青山、云天、碧水、苍松、岚光绕岫、玉带回环,韶峰、故居、  相似文献   

2.
赵榆 《收藏家》2013,(7):30-34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文物出版社出版、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制、马韵昇主编的《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选》,不禁让人喜出望外。因为在印刷业极其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楹联集"比比皆是,但大都只是刊登一幅图片,说明作者是谁,最多再加上释文,其它概不问津。因为楹联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此种"楹联集"对于联语的出处、款识、钤印、赏评一律不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读者如同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3.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圣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这是崆峒山南天门上的一幅楹联,它用绝妙的语言高度赞誉了崆峒山的高雄奇观。  相似文献   

4.
浅谈商业楹联丁冰"楹联"是一种高度概括思想感情,讲究平仄协调,富有情趣的文学艺术形式,通常人们称为"对联",又因多为春节前张贴,又被人们称为"春联",商业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独特的店肆楹联,这些多与店名、经营品种、地理位置有关系,也有的为生财寄于良好的祝...  相似文献   

5.
“泛黑龙江万顷透波返棹归来漠北星辰随脑后,邀白虎坡一轮明月举杯相庆暨南烟景翠眉端”,这是名将领冯子材的得力军师廖景森自黑龙江返回故乡——贵州省独山县阳地探亲时,有感而作的一幅楹联。  相似文献   

6.
论文先对楹联的产生发展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把楹联与中国古老的汉字联系起来,从字音字形还有修辞角度解读从楹联中折射出来的汉字文化,并对楹联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族文化灿烂而悠久,楹联就是其中之一。楹联又是我国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传诵不衰,四川府州“考棚”楹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8.
一部县志,必设(文化篇),而民间楹联则应是(文化篇)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现在和过去,农村中的红白喜事、时令节庆,群众都惯用楹联表达哀乐感情。志书中缺载楹联,笔者认为是对民间文学的一项漏载。1994年以来,笔者有机会到广阔的农村去了解、搜集楹联,发现农村中有许多楹联手,百姓凡遇婚丧喜庆之事,都请他书写楹联,每个村屯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特别是临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几乎都聘请楹联手书写祖联,张贴房屋各门、厅堂,整个村上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还发现农村中有历代流传下来的手抄楹联本,这对租联手来说是一种“资…  相似文献   

9.
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成功方法之一,是用习俗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之中,荣辱观的教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惯常用礼仪进行道德教化外,楹联习俗也是其中方法之一。一直以来,用楹联习俗感化和教育人的方法,得到后世许多儒家文史学者的响应,他们常常把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融注在楹联文本之中,利用楹联传播的特点对人们实施教化。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也应当充分有效地整合楹联资源,借鉴楹联习俗的教化方法,发挥其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景区连线     
诗词楹联西湖更添书香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10月在西子湖畔成立,首任会长由王其煌担任。学会的成立为广大诗词楹联研究者和爱好者构筑了一个新的创作平台,同时,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诗词楹联独特的文化艺术,服务杭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推而广之,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一种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12.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仙逝,举国悲恸,各界人士纷纷以挽联这种特殊的形式以表示哀思。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楹联史上空前的。据估计,当有数以十万幅。堪称洋洋大观。所谓挽联,乃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的专用的楹联: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懂得用一定的方式来哀悼死者。《诗经》、《楚辞》中均有挽歌,后来发展为诗词哀文。隋唐之后,律诗流行,其颔、颈联有的适合于悼亡,有人以此代替挽歌挽词,这样便出现了挽联,挽联或以情见长,或以论允服人,或以文美取胜,或美而有之。其内容十分丰富,有的综述死者生平,  相似文献   

13.
步云书院,座落在上杭县步云乡梨岭村西北约五华里处,建造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创建书院的是当地的一位进士叫林开莘,他看到这一带山势高耸,风景秀丽,云雾弥漫,步出院门,宛如置身于悠悠白云之间,便将书院取名为“步云”。林开莘等人还题刻了一幅长达3.58米的楹联,悬挂在书院大门两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许多为官者喜以楹联拒贿自律,表明自己廉洁从政的决心.他们将自撰的廉政楹联或贴于大门之上,或挂于公堂之中,作为警示语、座右铭,用来警己警人,拒贿防贪,防微杜渐,勤政为民.古人的这类廉政楹联,不失为中华楹联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今天读来,仍受教益.  相似文献   

15.
北京的四合院,作为最典型的北方民居的建筑代表,与紫禁城比肩,一起成为老北京的印象;苏州的园林,在那亭榭楼阁、荷塘山石、楹联匾额之中,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气息;上海的老洋房,不仅低调地诉说着过去,更是经历了上海百年的巨变;杭州的山庄,背倚青山,濒临西湖,俨然是一幅画中仙境,让人神往。  相似文献   

16.
许筱言 《神州》2011,(2):56-61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也称楹贴,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明珠。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充分地展示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春联是楹联中的一种,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习俗。一年又一年,本文值此新春佳节之际,重温楹联习俗,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7.
联语选登     
最近中国楹联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百家联稿》第十一卷选有赵西林同志联语210联,今予选载,以飨楹联爱好者。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9,(12)
<正>楹联亦称对联、对子、楹帖、联语,讲究平仄对偶,与文学、金石学、文字学及书法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自序中谈及楹联历史:"楹联之兴,肇始于五代之桃符……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元明以后,作者渐夥,而传者甚稀。"①由此可见,早期的楹联,即是张贴于门柱之上的桃符。后经历代演变,常见书写或镌刻于名胜古迹、寺庙殿堂,或亭台楼阁,成为精英文化与普世文化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到了清代,这种具有独特风貌,综合了音韵,诗意,书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盛行一时,成为了文人、书画家、以至帝王将相日常酬应的风雅之物。无论楹联的数量或质  相似文献   

19.
楹联,历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在20世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湘楚大地蕴育而出的革命先辈们更是广泛运用楹联这一大众文体,寄托哀思、抒怀言志、警世昭人、进行巧妙的地下斗争。不失为中华民族楹联文化史河中,高高耸立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0.
潘凯 《收藏家》2013,(9):57-59
所谓“巨联”,古已有之,而其称谓,却始于当代。巨联者,乃巨幅楹联之谓。题联语于楹柱故称楹联,悬于厅堂亦称楹联,乃是泛指。楹联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综合体,它们如此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是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不能比拟的。惠永东收藏的巨联,正所谓“联之王者,书之极致”,辑为《中国巨联书法集》一巨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