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世界最专业的“狗仔队”在英国,而英国小报的美女记者更胜一筹。为了猎取各色新闻,“3点女郎”不惜任何代价,夜间出没名流酒吧,凌晨堵截皇室成员……为此赢得“美誉”:伦敦最刻薄、“最下流”的小报记者。  相似文献   

2.
1948年4月27日,上海《申报》刊发过一则特大新闻,搅得整个上海滩沸沸扬扬。读者读得云里雾里,不辨真伪。 《申报》这则新闻的标题十分醒目:《少女杨妹九年不食》。一个人可以连续9年不吃饭而照样活得很好,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居然在《申报》上落字有据且言辞凿凿。被猎奇心理驱动的市民自然无法抗拒这种“新闻”的诱引,纷纷掷币买份《申报》一读。在报贩“特大新闻,一个人不吃饭可活九年”的吆喝声中,《申报》销量大增。更有《申报》馆阅报栏前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人们读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报道: 该报驻重庆记者日 …  相似文献   

3.
王鹏 《纵横》2007,(11)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旅行考察。旅行通讯在《大公报》连载并结集出版,广大读者由此开始了解共产党和红军长征,认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共著名领袖人物……客观真实的报道,打破了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范长江的"旅行通讯"在新闻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本人也成为最受共产党、毛泽东欢迎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一个低调子的人,一个有激情的人,一个很博学的人。如果将其用简单的数学公式相加,其等号后边便是三个字:“王继兴”。在新闻圈里呆一段时间,你一定会不时地听到人们谈论王继兴先生的名字……在饭桌上,我就听朋友讲过两则故事———一次,有两个所谓的“记者”到周口,打算以写“批评稿”的名义要挟某单位的一位领导,不料在这位领导的办公室里看到有王继兴先生为之题写的一幅条幅,那条幅装裱得自然也很精美,随敏感地询问:“你认识大河报的总编辑王继兴?”对方点点头。这两位“记者”立即起身告辞,拨马回头不再“采访”了。还有一次,有人想到郑…  相似文献   

5.
●他的首创惠及亿万农民,得到毛主席的赞赏和批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他在马尼拉的报告令洋人惊叹,菲律宾总统夫人亲听并将其做法引进本国推广;●他只读过三年私塾,却由一名农民“赤脚医生”破格提拔为省卫生厅副厅长;●他4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应邀出席周总理家宴,几度出国访问;他就是被新华社记者誉为“中国合作医疗之父”的———覃祥官2000年3月19日,一个春光明媚的“双休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长谭卫国,专程前往150公里之外的乐园乡杜家村,看望“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记者应邀随车同行,终于…  相似文献   

6.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我奉派以新闻联络官的名义,负责新闻办公室的工作,主要任务是:(1)协助发言人组织新闻发布会;(2)接待来访记者。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台湾国民党中央社驻巴黎记者王家松要求参加,被我拒绝了。事后我报告总理,并建议同“新闻之家”交涉,追回王家松的记者证。周总理问我,为什么?我说,中央社是台湾的官方机构,要警惕他在这里制造“两个中国”的假象。总理空了蹩眉头说,不能抽象地讲警惕,警惕要有事实根据,没有事实根据的警惕是主观主义,就会变成自己制造紧张,…  相似文献   

7.
《叫了一声小姐 ,险挨一顿痛打》 ,这是《贵州都市报》今年2月11日头版登载的一条社会新闻。说的是凯里市一名出租汽车司机招徕生意 ,按现今时髦用语 ,称呼一名外来女郎为“小姐”。谁知生意没揽上 ,却招来了一阵臭骂和唾沫 ,并险些挨女郎的男友殴打。事后该女郎告诉记者 ,在他们广东省家乡 ,大都认为“小姐”是“三陪女”的代名词 ,她最忌讳“小姐”这个称呼 ,因而有气愤之举。看罢这条新闻 ,令人啼笑皆非。此前报端亦曾披露过 ,时下不少服务行业年轻的女同胞 ,也反感人们称呼她们为“小姐” ,原因与上相同。她们希望大家就称其为“同志…  相似文献   

8.
我是出生在祖国大陆的第二代台胞.197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江日报当记者至今.当记者是我的选择.高中毕业后,我在黄陂县祁家湾镇农机厂当车工.镇上分管宣传的领导常让我去当“土记者”.大概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和能吃苦的原因,一年中我竟有6篇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县广播电台采用则更多.1975年,我被镇党委推荐上大学,经考试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  相似文献   

9.
董广安,女,郑州大学新闻系主任、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月15号上午向记者表达了她对报刊整顿的独特见解。“抽丝剥茧,此次报刊整顿可以这样理解:报刊整顿——直接目的是治理报刊散滥,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实际上切断了介入报刊经营的行政权力———传出这样的信号:传媒产业要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走向市场———最终促使整个文化产业接轨世界,迎接全球化浪潮。”这是董教授对这次报刊整顿的总结。“敏感的人在十六大报告中就能嗅到这…  相似文献   

10.
陈印  叶德英 《纵横》2011,(3):22-26
理查德·佐尔格,德国人,“二战”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谍报人物。1930年1月,他以德国记者、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来到上海,开始了他三年的中国之行。他的真实身份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特工,在中国他以共产国际远东局情报部的身份与中共合作,组建了自己的情报网。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在农村工作过好些年。调到省委后 ,一段时间的工作也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在农村。后来又参加过两期“四清” ,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系。因此 ,在书店翻到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顺手就买了下来 ,回家坐下就读 ,边读边写下一些感想。将近800页的书 ,读了近十天。作者个别观点有待商榷 ;但是 ,这是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真实的中国农村的书。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很值得细心一读。记者挨打事件不断 ,揭发真情的人被报复 ,都陆续见报和从别的渠道有所见闻。弄虚作假、隐瞒阴暗面 ,5…  相似文献   

12.
向总理发问     
很多记者未曾想到的是,这场近三个小时的发布会,无论从内容还是时间上,都“打破了规矩”。一位媒体主编后来感慨,“这是十年来最有含金量、最有料的一场发布会”  相似文献   

13.
始创于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世界新闻摄影界最高规格的比赛,中国摄影界俗称“荷赛”,在专业摄影领域有“奥斯卡”之称。1996年大众日报社记者李楠获“荷赛”艺术类单幅金奖,第一次在“荷赛”的金杯上镌刻下中国人的名字(也是至今中国惟一一次获金奖者)。让人想不到的是,6年后,即2002年2月14日,他12岁的儿子李小楠从26000多名孩子中脱颖而出,荣幸地当选第45届“荷赛”儿童评委会评委,飞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荷赛”的评选工作,参评成人作品。  相似文献   

14.
永不熄灭的“地火”———记“荒煤追思会”本利记者张正〔编者按〕为了纪念老文艺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荒煤同志及其业绩,我们特编发了本刊记者采写的“荒煤追思会”的报道和周巍峙、汪洋、陈播同志的怀念文章996年11月29日上午,人们冒着北京初冬少有的严寒,心...  相似文献   

15.
崇尚“一死报道” 像日军士兵普遍渴求在战场建功一样,当时绝大部分日军随军记者也崇尚“敬业精神”,在前线亡命工作,拍发“沾满鲜血的战地记事”——按日本新闻行业的标准,这样的报道才是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16.
崇尚“一死报道” 像日军士兵普遍渴求在战场建功一样,当时绝大部分日军随军记者也崇尚“敬业精神”,在前线亡命工作,拍发“沾满鲜血的战地记事”——按日本新闻行业的标准,这样的报道才是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17.
付强 《神州》2013,(19):23-23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主导,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写作和报道中需要以真实的新闻采访为前提。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教学中提高新闻采访与新闻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新闻采访与教学的方式可以从注重实践在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性、采用灵活科学的考核方式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94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目前世界上最年长的国家元首,她的丈夫、99岁的菲利普亲王则是最年长的“第一先生”。当新冠疫情袭向英国时,很多人都很关心这对老夫妇是否平安。有人给了她建议3月3日,伊丽莎白在白金汉宫出席了一场授勋仪式。内行人立刻注意到,她在授勋时戴上了手套。报道王室新闻30多年的老记者杰布森说:“在我的印象中,女王陛下是第一次在授勋时戴手套。”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记者与“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共同铸成了抗战的史诗卷册.但长时间里,却没有一行文字记录新闻人在这场抗战中做了什么. 在抗战爆发75周年的纪念日将临之时,著名新闻人范长江之子范苏苏依旧在与他的同道们致力于挖掘和保存那些默默无闻、却是最早记录历史之人的资料. 《卢沟桥到漳河》收集战地通讯10篇,跨度从1937年7月7日至1937年10月28日,是中国记者们最早发出的一批来自最前线的对于卢沟桥事变过程及其后进展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之死     
“1970年10月23日,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逝世。”新华社10月22日的电讯在“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中简介说,“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他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创始人之一,曾先后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作品,曾震撼全国,现在仍被视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