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鹏 《文史精华》2002,(5):23-25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9-1941)扮演的角色,常常被人忽略。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欲意迫使张杨继续“剿共”。5日,正在西安的张季鸾在华清池谒见蒋介石,告以西安谣言甚盛,流行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一、他不像“严醉”香港《新晚报》1981年1月6日第一版第一条位置上,一则大红套色标题瞬时轰动香港——前军统大员、《戴笠秘史》作者沈醉将军偕女抵港小住大陆以外子女前来团聚  相似文献   

3.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扣留了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但这“八项主张”的起草人是谁,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  相似文献   

4.
王玉瓒 《纵横》2012,(1):26-29
很多人读过唐人先生撰写的《金陵春梦》,看过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这两部名著都写到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及当时东北军卫队第二营中校营长孙铭九率部在华清池捉拿蒋介石的经过。在国内外出版的一些有关西安事变的书里或报刊上登载的文章中,对华清池“捉蒋”的记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张学良将军有两个卫队营,即卫队第一营和卫队第二营。我原是张学良将军卫队第一营上校营长,当年曾在临潼华清池负责过蒋介石的警卫工作。  相似文献   

5.
1946年11月9日,蒋介石的私人顾问、澳大利亚人W·H·端纳病逝于上海,享年71岁,走完了他传奇般的人生之路。身后,几乎一无所有,仅留下一部争议颇大的回忆录《中国的端纳》(Donald of China),这也是我们赖以追寻他生平足迹的主要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在30年代初对蒋介石对日不抵抗,一心剿杀共产党的作法非常不满,她以自己的声望发起各种活动,对蒋予以抵制,以至引起蒋对她的仇恨。沈醉先生的《蒋介石阴谋暗害宋庆龄》一文是写自己如何秉承蒋介石和戴笠的指示,对宋具体实施暗杀计划的。  相似文献   

7.
李良志 《百年潮》2007,(7):53-58
1986年12月,我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就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有关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作了一次发言,首次提出,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并非一开始就确定了“放蒋”的方针,而是经历了由“罢蒋”、“审蒋”、“诛蒋”到最后“放蒋”的思考、转变过程。嗣后我在《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1期发表了《关于西安事变后我党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一文,对上述观点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8.
据蒋百里的侄孙蒋启霆介绍,并查阅《蒋百里年谱》及蒋的女儿蒋和回忆其父的文章,以及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与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得知蒋百里在“西安事变”中曾起过重要作用。1936年冬,蒋百里奉命考察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未料,次日(12月12日)拂晓,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秋寒 《文史月刊》2008,(4):11-17
1939年6月26日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有一条通栏大标题:《华北新胜利与贺师长光荣负伤》。这篇排在头条的社论,占据了这张四开报纸头版的一半。更为奇特的是,这份报纸还在醒目的位置,登载了蒋介石、阎锡山以及国民党其他高级将领致朱德、贺龙的祝贺“华北新胜利”的电报。  相似文献   

10.
70年前(1936年)的12月12日,在陕西西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即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8—1941年)扮演的角色以及事变后该报向读者透露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特别是张季鸾与蒋介石、张学良之间的复杂而微妙关系,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凌晨,骊山脚下的枪声,拉开了西安事变的帷幕。今天,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者是东北军总部卫队第一营营长王玉瓒。张学良将军有两个卫队营,即卫队一营和卫队二营。我父亲王玉瓒当时是卫队一营上校营长。事变前,奉命在临潼华清池头道门负责蒋介石的警卫工作。受张学良将军指派,率兵参与了华清池“捉蒋”这一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简评张学良送蒋返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十四天后,张学良得到蒋介石口头表示的以“人格担保”停止内战准备抗日后,迅速做出送蒋返宁的释蒋行动,令周恩来、杨虎城等感到意外。对于张学良的这一决定,史学界有颇多说法,有人认为张学良此举是“遗憾的结尾”和“心血来潮”,是“匆忙之举”,是“忠君义气”。还有论者以蒋介石回南京后背信弃义造成的西安局势紧张,来全盘否定张学良的送蒋返宁之行,似乎杀死蒋介石便会解除南京对西安的压力,凡此种种。本文认为,张学良送蒋返宁是明大义、识时务、舍小我、顾大局的明智之举,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张学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怀着善良的愿望,以惊险的手段、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捉蒋放蒋,逼蒋抗日,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日战争的发动。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在允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后方被释放回南京。然而他一下飞机,即向戴笠下达了两项指令:一为扣留张学良,二为扣留钱大钧。扣张,人们尚能理解;扣钱,却令人大惑不解。就连时任蒋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中将主任的钱大钧自己也万没想到,陪蒋归来刚下飞机即被莫名其妙地押上了汽车。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重庆,曾有一则新闻闹得满城风雨。新闻说的是一名叫郯发的河南人,从乡下到重庆去认同胞弟弟,而他的这个弟弟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委员长蒋介石。但蒋拒不接见,而由特务头子戴笠亲自处理这件大不韪的“冒充领袖亲兄案”。后来,香港作家唐人在其大著《金陵春梦》中,  相似文献   

16.
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西北军一位少将旅长,不顾人微言轻,在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紧要历史关头,当众疾呼:“杀!杀掉独夫民贼蒋介石以谢天下!”他的高呼,无异于在缓解“捉蒋、放蒋”工作中又火上加油,以国是为重顾全大局的杨虎城将军好恼怒,红了眼,一掌扇去,他的面颊立浮指印,羞愧难当;愤然离开西北军,投奔河南刘峙去!  相似文献   

17.
1966年8月25日,《陕西日报》第三版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为题,刊登了纪念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发表20周年的有关文章。第四版刊登的是“毛主席检阅首都百万革命大军”的图片,两版都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版面”,按说应该够“革命”的了,不料却祸从天降。当天下午到26日,西安交大、公路学院等院校2万多“革命师生”,聚集并包围了陕西日报社,痛斥这天报纸第三版标题《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的“帝国主义”和“纸老虎”几个字正好对准了第四版毛泽东像的头部中央,“反动派”几个字正好…  相似文献   

18.
李红艳 《民俗研究》2005,(4):112-120
读《宋书》及《南史》等均见一种历史现象,即南朝人祭祀“苏侯神”。如《宋书·二凶劭传》:“以辇迎蒋侯神像于宫内,启颡乞恩,拜为大司马,封钟山郡王,食邑万户,加节钺。苏侯为骠骑将军。”《通典·淫祀兴废》卷55载:“(宋)明帝立九州岛庙于鸡笼山,大聚群神,加蒋侯爵位至相国、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加钟山王。苏侯骠骑大将军。四  相似文献   

19.
“雨人”戴笠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东方盖世太保”的戴笠以冷酷、残忍、狡猾著称。戴笠一生做事严谨小心,在某些方面还很“民主”。但就是这样一个“戴老板”,却拥有一个极端“迷信”的性格,并演化成其自身名副其实的“死穴”。  相似文献   

20.
张天社 《百年潮》2014,(6):71-73
蒋介石关于西安事变经过的记载,可考证的最早是事变后不久的1937年2月,公开发表的《西安半月记》。《西安半月记》是以日记的体裁出现的。发表《西安半月记》的目的,蒋在其“引言”中说,一是因为“诸同志及各方友好,均以不能明悉当时实情为缺憾”,所以他“检取当时日记,就一身经历之状况与被难中之感想,略纪其概,以代口述。”供人们了解、参考。二是记载他“谋国不臧与统率无方之罪”,自我反省和检讨,这当然是蒋介石的客套话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