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们都说,沁县“三件宝”是“鸡蛋、瓜子、吴阁老(指沁州黄)”。但在民国时候的沁县,人们也说沁县“三件宝”是吴淞、赵顺、王懋昭。全国各地叫“三宝”的东西很多,而且多数都是指土特产或名胜古迹,但为什么沁县人把吴淞、赵顺、王懋昭三个人也叫“三件宝”呢?因为这三人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太出名了。当时山西省教育厅公派出国的第一批留学学业生共有30人,其中就有沁县这三人。这在当时是扬名三晋,轰动沁州的。清政府闭关锁国200多年,“戊戌变法”后积极寻求强国之路,其中一条措施就是向国外派留学生。这第一批留学生,和科举时的硬拔贡一样,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是大浪淘沙般筛选出来的,无疑是马中赤兔、  相似文献   

2.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9):10-13
一个"吴阁老",给了沁州甚至中国两张彪炳千古的名片:康熙贤相吴琠、清朝贡米"沁州黄",你说"吴阁老"是宝不是宝,又是沁州世世代代百姓心中多大的宝?  相似文献   

3.
沁水  王巨 《旅游纵览》2008,(7):8-13
"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总结一个地域里的宝贝,大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比如"东北三件宝,人参、鹿茸、乌拉草"。而当人们把人物当成一个地域的宝贝并且列进特产行列,那该多极致,极致得举世无双,谁、哪里,还有把人当成三件宝之一的吗?"吴阁老",为什么就能视为沁州特产的"宝"呢?这实在是给了我们一个文化探寻游的大兴致。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4,(6)
长治,古称上党,是中华文明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且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上党文化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了不少中外闻名的杰出人物。如汉朝的军事家冯奉世,早于唐僧取经200多年的东晋旅行家、翻译家、高僧法显,后赵皇帝石勒,抗金英雄王彦,抗倭英雄任环,而清康熙时代的保和殿大学士吴琠则被沁县人民列入古沁州的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引以为自豪  相似文献   

5.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1):16-19
走进今日沁县,当这里的人用香喷喷的猪肉夹馍、酸甜甜的山枣饮料、热辣辣的地方家酿招待你,临走还要给你带上沁州黄、咸味核桃、黄豆酱等等,你就会以游人的阅历评判:沁州的"吃"在旅游六要素中占有极为引人的地位,而且,这极富地方特色的土产,深深印着同样的标志:沁州耕读文化中的"水崛起"牌。  相似文献   

6.
小米缘     
谷子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耐旱和适宜各种土壤的优点,平川、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可种植。用小米做饭省时、省事,小米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并不生厌;革命圣地延安、河北省蔚县、山西省沁县的“沁州黄”等有名的小米,更受各界人士欢迎。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幼年时  相似文献   

7.
王巨  紫云  熙伟 《旅游纵览》2008,(3):8-13
去年仲夏,首涉以水为心的山西水上之城——长治市沁县,我们就爱上了那里。那里是出皇家大臣的风水宝地,也是窖藏民间佛塔、佛龛石刻的神秘圣地,更是由8条水系托举的清凉王国。好得无从下手去写,就循着那里的浊漳河源头,写了《一泓清可沁诗脾》发表在本刊2007年第8期上。今年1月,再去沁县,正有一个《北方水城?中国沁州——山西沁县河湖水系概念规划》论证会议召开。应沁县县委书记田志明、县长裴少飞之邀,我们客座了论证现场,为之鼓舞。情之所至,忽有一句让人美不胜收的古诗澎湃而出:"千江有水千江月"!并迅速迸发出比这句古诗更有人文精神的诗意题目:沁州有水沁州心。值世界水日,我们把感怀与领略先粗浅地书写于此,算作《旅游纵览》将见证一个水城再造的笔录题记。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408项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入列。山西省稷山板栗栽培系统、临猗江石榴栽培系统、神池莜麦种植系统、壶关旱作梯田系统、平顺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沁县沁州黄小米种植系统6项目入围。这也是山西省农业生产系统首次入列。  相似文献   

9.
1957年秋,在山西沁县南涅水村西北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窖藏石刻,并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南涅水位于沁县西北境,漳河北源支流涅水的南岸。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此地为涅地,属赵,西汉设涅县,县治在距南涅水村西北五里,今武乡古城镇。北魏一度改为阳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县,唐武德九年(626年)撤县,归铜辊县辖属。北宋隶威胜军。金代归沁州管辖。  相似文献   

10.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0):12-15
村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凭吊历史是我们今天出游的理由。沁县村镇的名字,几乎都浓缩着沁州水城的人文历史,比如"故县镇"古城村"等等。旅游所讲究的纵深层次,是说我们的心灵需要在"故"里走访。  相似文献   

11.
正王通是历史文化名人,是隋代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人。这些在我们印象中似乎早有定论,所以在编纂《长治历代文存·沁县卷》时,其著名的《南征歌》也最早被辑录进来。然而在编辑其简介时我们陷入了困境。颠覆认知最先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载:"隋王通,龙门人,寓居铜鞮紫金山,有石室。"如果按照这个记载衡量,不仅其撰写的《南征歌》不符合辑录标准,就连一向被县人引以自豪的沁县历史文化名人觉得恐怕也要"缩水"。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沁县民俗博物馆有个二层小木楼,古为“宸翰楼”,又称为“御书楼”(图一)。御书楼内墙壁镶嵌着48块汉白玉石刻,在沁县文物馆展厅的正墙上也展有这48块汉白玉石刻的拓片。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沁县石刻陈列馆保存的《致远堂法书》碑碣,自面世始,多有评说,但并未详解。《致远堂法书》系清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沁州籍进士张孝捏(曾任清翰林院编修、五朝国史纂修官、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巡游江南时于友人处所得,传为东晋陶渊明手迹,遂携至京师。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历届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言行怪诞,异于常人。他创造了注音符号,在学术上有所贡献,但在政治上却助纣为虐,帮助蒋介石干了不少坏事。蒋介石尊他为“良师”,“革命圣人”。老百姓则称他是“无齿(耻)之徒”,“吴疯子”。吴稚晖,名敏恒,生于1865年,江苏武进县雪堰桥人,以耕读传家。吴稚晖7岁时入私塾,后从张鼎臣、侯翔千、孙伯箫等名师学习经史和书法。18岁开始自己设馆授徒,23岁考中秀才,27岁考中举人。吴稚晖在南箐书院读书时,一次,江阴知县过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认为这是“非圣无法”的举动,便和…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兴化望族高、宗、徐、杨、李、吴、解、魏八大家:高有三阁老之一的文义公高谷;宗有名宦宗周、宗臣父子、隐逸诗家宗元鼎、元豫昆季;徐有名宦徐来仪;杨有尚书杨果;李有三阁老之一的文定公李春芳;吴有三阁老之一的吴甡;解有南明刑部尚书解学龙;魏有兵部左侍郎魏应嘉。八大家推李氏首屈一指,据李审言《师险堂李氏族谱序》云:"余家为淮南冠族,自先文定起家,纶阁科第,蝉嫣踔越,两朝通儒达士先后并出,海内公然见  相似文献   

16.
一民国年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柳诒徵先生主持排印的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前,有近人无想居士(王瀣,字伯谦)的一则题记:“大铖猾贼,事具《明史》本传,为世唾骂久矣。独其诗新逸可诵,比于严分宣、赵文华两集,似尚过之。乃知小人无不多才也。”由此而想起明末“马阮”并称中的另一位─—马士英。马士英与阮大铖一样,名声是早有定论的。也有持异说者,如近代的贵州安顺人姚大荣先生撰著《马阁老洗冤剥二卷为之解说,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排印本。此书一出,很快便有历史学家容肇祖先生的《〈马阁老洗冤录〉驳议》(载19…  相似文献   

17.
1992年 6月初,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偶然在中华工商时报上看到一篇《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报道,于是他写了一篇杂文:《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员工》,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却引来了长达一年多的“风波”,从吴祖光接到“传票”至今,已有一年时间,这场官司怎么了,请看吴祖光先生最近的答复…… 1992年12月,北京朝阳区法院受理中国国际贸 易中心控诉我“侵害名誉权”一案,无论就国家、社会 及我个人说来都是一桩区区小事,但这件小事却首先 轰动港、澳、台,继而北京,乃至全中国、全世界,至 今已历时十一个月,仍是世人议论的话题。究其原因, 无非是由于“…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九年夏,沁县公安局在其看守所建筑工地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墓葬,沁县文物馆得悉后一面保护现场,一面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八月到九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沁县文物馆联合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墓葬编号89QGM1。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童心、畅红霞,沁县文物馆杜秀俊、刘同林。  相似文献   

19.
粤东大埔县湖寮地区的双坑村,虽是一个山村,但却是一个声名远播的地方。当地有一句俗语:“湖寮吴、蓝、罗,无奈双坑一姓何。”这句话隐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湖寮的吴、蓝、罗、黄等各姓虽为大姓,有钱有势,但其生产生活所需的水源主要来自双坑,如果居于双坑的何姓将水源断绝,则湖寮各姓就很难生存,因此湖寮的吴、蓝、罗等各姓,对双坑的何姓无可奈何;二是随着何姓势力的堀起,尤其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何如璋、何士果父子先后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正沁县素有"冀南文薮"的美誉。人说沁县狗咬"三字经",让沁县人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提到沁县,不管是沁县人还是上党人乃至三晋人,都会说:沁县是文化县,沁县耕读传家,沁县的文人多,沁县的文化底蕴深厚。沁县的这种文化现象,确有其历史的渊源,有其繁荣的土壤。沁县的每一个人,都受沁县文化的浸润,时刻能够汲取沁县文化丰富的营养,感受沁县文化的博大精深,分享沁县文化给予自己的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