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2016年10月15—16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郭沫若史学、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郭沫若史学。郭沫若是我国的史学巨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使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郭沫若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于世,郭沫若则以诗歌及历史剧独辟蹊径。由于社会历史与个人经历的原因,两人未曾谋面,这在郭沫若来说,“是莫大的遗憾”(郭沫若语)。然而在郭沫若的心灵深处,却始终对鲁迅怀着崇敬、景仰和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3.
一1928年8月1日,在日本流亡已有半年之久的郭沫若遭到日本警视厅拘捕,郭沫若心里马上明白了:东京的警视厅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你是中国人吴诚?”已在郭家门口的警察问道。“是的。”“你的真实姓名是郭沫若?”“是的,我就是郭沫若。”郭沫若镇定地回答,此时已没有必要隐瞒了。“请郭先生跟我们到东京的警署去谈一谈。”警察出示了拘留证,又当着郭沫若和安娜的面搜查了房间,查抄了郭沫若与他人往来的书信、他的日记、一些书刊等等。下午,郭沫若被带到位于东京日本桥的拘留警察署,关进拘留所。被东京警视厅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郭沫若并不感…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也是书法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文化领域中取得了多方面卓越成就。但人们却忽视了郭沫若作为政治家的品格层面。我以为,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察角度。从这个角度研究郭沫若,能够拓展视野,有利于全面把握郭沫若性格结构的多重层面和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5.
冯锡刚 《百年潮》2004,(1):38-41
从气质、学识和经历上看,郭沫若和李一氓都有不少相似之处。读过《一氓题跋》的,对他在古典文学、戏曲、古籍版本、美术、碑帖方面的造诣,当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彼此同具学者的风范,郭沫若和李一氓自北伐战争结识并共事,无论是朝夕相处,还是天各一方,始终声气相应。1926年春,李一氓和郭沫若先后自上海来到广州。北伐前夕,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任宣传  相似文献   

6.
正傅抱石结识郭沫若是在1933年春天。当时,傅抱石刚入而立之年,东渡日本考察工艺美术,而郭沫若正流亡日本,蛰居于东京乡下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他由南昌旧友朱洁夫引荐而得见郭沫若,十分投契,遂成莫逆之交。他时常登门拜访郭沫若,求学讨教。郭沫若则十分喜爱傅抱石的聪明能干和勤勉好学,很信赖他的诚恳忠厚和认真踏实。1935年5月,傅抱石在日本银座松板屋举办为期三天的个展,高朋满座,好评如潮,其中也得益于郭沫若的力荐和奔走之功。  相似文献   

7.
申春 《纵横》2002,(11)
不久前,笔者在拜访著名诗人、书法家柳倩时,他兴奋地忆及与郭沫若交往的经历。抗日战争时期,柳倩在郭沫若领导下工作多年,他们之间交谊甚笃,柳倩说,他在文学上的成长与郭沫若是分不开的。文学上的引路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是一位爱国名将 ,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为世人熟知。“七七”事变后 ,冯玉祥赠给郭沫若三首诗 ,据查 ,这三首诗在冯玉祥的诗歌选中没有选进去 ,见于郭沫若任社长的《救亡日报》1937年 9月 12日、13日、14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 ,蛰居在日本的郭沫若毅然别妻抛子 ,回国参加抗战。 7月 2 7日 ,郭沫若回到上海后 ,立即由中共长江局为他恢复党籍 ,受周恩来等直接领导 ,以无党派人士的面目开展抗日民主救国的革命活动。9月 7日 ,郭沫若坐车抵达昆山 ,就上海抗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采访陈诚将军 ,恰巧陈诚到前线去了。郭沫若不期遇到了…  相似文献   

9.
陈明远教授曾有神童之称,从小就与郭沫若、田汉等"世纪老人"相识交往。本文是他专谈与郭沫若交往以及他所知道的郭沫若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作用,以往学界研究成果颇丰,对此不再赘述。这里,就他早年接受唯物史观相关的四个问题提出讨论,即郭沫若是在什么时间节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1924年5月之前他多次发表的激进言论,哪些学理促成郭沫若转向接受唯物史观,何种语言本子是他拟译《资本论》的底本。以下详述。一、郭沫若在什么时间节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郭沫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渐进过程,当是不争事实。然历史认知和写作,则需具体时间节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前后闻立树,王连夫今年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斯文,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鲜明立场、深邃哲理、炽热情感和犀利文风,仍然深有感触,颇堪回味。郭沫若说...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毁家纾难赴征程[武汉]章绍嗣一九三八年春,郭沫若(右二)和周恩来(左一)、彭德怀(左二)、叶剑英(右一)在武汉合影。1938年4月1日,武昌昙华林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欢庆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郭沫若就任厅长。在主席台...  相似文献   

13.
晓英 《文史天地》2009,(3):4-10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顶级文化巨匠,也是“官”做得最大的文人之一。然而郭沫若却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文人。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锐,却又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蒋介石、鲁迅和毛泽东这20世纪三大人物的态度,彰显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14.
今年,恰逢郭沫若诞辰11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我不由想起1955年12月作为一名翻译随郭沫若访问日本时的情景。那是郭沫若应日本学术会议的邀请,相隔18年,也是他战后仅有的一次访日。尽管当时中日两国尚未复交,但郭沫若在日本却受到人民外交的最高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概述了郭沫若对于先秦各个时期天道观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郭沫若在其历史研究中体现出的唯物史观和人民本位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与毛泽东曾少祥广州初识由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和林伯渠进行筹划安排,广东大学决定聘郭沫若为广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接到聘书后,郭沫若便和创造社同人郁达夫、王独清一道,从上海搭上轮船,于1926年3月20日到达广州。成仿吾在码头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一家...  相似文献   

17.
生于1891年的郭沫若比1910年出生的萧乾大将近20岁。1921年,当作为狂飙诗人的郭沫若以浪漫主义的《女神》开创中国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时候,萧乾正在教会办的崇实小学当工读生。待他1926年在北新书局做练习生,开始对文学感兴趣,郭沫若已是当时最著名的大作家、大诗人之一,心里只有崇拜的份儿。  相似文献   

18.
一、为了鼓励广大史学工作者致力学术研究,促进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与繁荣,郭沫若基金会筹备组报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设立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奖励经费由基金会筹备组从基金利息等收入中支出。二、基金会筹备组聘请我国历史学家18人组成“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首届评奖...  相似文献   

19.
马玉臣 《史学月刊》2006,(12):118-121
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革命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建树卓著,被誉为"我国现当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郭沫若集·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以下同,第1页).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同上,第4页),提出了我国封建社会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即所谓"春秋战国之际封建开始说")等学说,并将曹操、武则天与王安石等历来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封建史观下解放出来.郭沫若对王安石研究着墨不多,主要有三篇,即<王安石>、<王安石的〈明妃曲〉>与<读〈随园杂记·评王安石〉>.(分别见于郭沫若<历史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以下同,第153页;<沫若文集>卷一三<天地玄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以下同,第408~412页;<郭沫若集>,第581页)前者是针对王安石变法而论,后两者是针对王安石诗文而言.郭沫若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对王安石政治与学术的评论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可惜,学术界研究对此注意不够.研究郭沫若史学者,如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巴蜀文化研究基金会编撰的<郭沫若史学研究>(成都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叶桂生与谢保成所著的<郭沫若的史学生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等,在讨论郭沫若"人民本位论"时,附带提到郭沫若对王安石的态度,极为简略.而研究王安石变法者,如李华瑞所著的<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也只是提及郭沫若评价王安石的基本立场.至于郭沫若研究王安石有哪些内容,有何特色,学术界并未涉猎.有鉴于此,略陈浅见,以引起大家对此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柳倩先生无病而终,享年95岁。柳倩原名刘智明,是郭沫若的挚友和同乡。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柳倩是乐山所辖荣县人,两地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