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冀北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和年代分析,暂可将其称为"东南沟遗存",该遗存大致可分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在文化自身发展与区域文化格局共同作用下,夏家店上层文化在冀北地区呈现出由渗透进入到鼎盛扩张,最后全面衰退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杭州市"拥江发展""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建德市梅城镇一期建设,发掘严州古城历史文化内涵,2019年3—4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建德梅城西水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同年5—6月,在勘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西水门及其两侧的西城墙遗存,还在城墙外发现了砾石铺砌的道路遗存,并在明清时期城墙内底发现了宋代的城墙遗存。  相似文献   

3.
《枝江关庙山》专题报告出版,有助于开展大溪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考察关庙山遗址第一期遗存陶器器类、组合与形态的基础上,梳理了峡江地区和澧阳平原相关遗址同类遗存的陶器,对照界定考古学文化的普遍方法和基本原则对关庙山遗址第一期及同类遗存的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以关庙山遗址第一期为代表的遗存,其文化属性属于大溪文化。文章还对考古学文化陶器形态的区域差异及遗址差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童家岙遗址位于慈溪市横河镇童家岙村,2009年通过试掘出土了丰富的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遗迹、遗物和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晚期道路遗迹保存完好,为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经济绩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全国和陕西省城市化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城市和陕西省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不同类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只有合理的城市化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试图提出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道路及其发展对策。文章的主要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化因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全国难以选择统一的城市化模式;不同城市化因子对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大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6.
杨金华 《人文地理》2014,29(2):108-112
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阶段与预期2030年的湖南城市群综合铁路网数据为基础,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3个度量指标,比较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湖南城市群城际间8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城际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全面提升湖南区域可达性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尽管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湖南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分为两个层级,各城市在新的交通格局下应抓住机遇,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蟹子地遗址2009年发掘获取了一批重要的遗存,在鄂东南地区的先秦文化谱系探讨和科技考古实践两个方面都有重要收获。其新石器时代遗存整体属石家河文化系统,但区域特色突出,一期遗存可能代表了新的区域类型,二期遗存新见有少量"后石家河文化"因素。其商周遗存属鄂东南地区西周土著文化,与矿冶有关。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的石棺墓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棺墓遗存,分布较广,并在文化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对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作了分析,对其分期与文化特征作了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汉代活动在岷江上游石棺墓分布区域的民族为“冉驡夷”,岷江上游石棺墓即为“冉驡夷”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9.
靺鞨罐是靺鞨文化遗存的重要指示器物。本文通过对其整体形态特点的观察,将目前已发现的靺鞨罐分为13种基本形态,并根据遗存中的靺鞨罐主流种类,将靺鞨文化遗存进行分组研究。试图寻找各组遗存与靺鞨不同部族或不同时期的对照关系,分析文化遗存的分布与靺鞨民族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及靺鞨后期文化面貌趋同的状况下各遗存依然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刘子龙  王烨 《文物春秋》2007,(2):48-51,61
2006年5-6月,为配合承朝高速公路建设.承德文物工作者对沿线所涉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存13处,并采集了部分标本,为研究当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等保存下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文献记载和前人考证,多认为现今的河南省境内是我国历史上,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制社会和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后的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并在河南境内有许多关于夏、商两代都城遗址所在地望和活动区域的传说。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有不少文献记载和传说,已是可信的史实。所以河南境内就成为探索夏代文化遗存和研究商代文化遗存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河南境内进行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是在商代文化考古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发现与认识安阳殷墟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西安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作为城市发展先导性基础设施的道路系统,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由"马车时代"向"汽车时代"的转型发展。本文的前三部分内容即是对这一转型发展过程的系统梳理,包括民国前期(1912-1930年)西安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变革、筹建陪都西京前期(1931-1938年)碎石马路系统的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1939-1941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对城区道路系统的勉力维持和民国后期(1942-1949年)西安市政处—西安市政府治下道路系统演变的尾声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内容按道路系统的组成对碎石马路、煤渣路、碎砖及主要土路在城区的分布进行复原。最后结合前文的论述对民国西安道路系统演变的近代化表征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民国西安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五部分组成:时代特征与发展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坐标,时代特征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阶段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  相似文献   

14.
淄博地区是碧霞元君信仰向东传播的重要区域,主要遗存集中在南部山区,并形成以博山区凤凰山为中心的一个碧霞元君信仰集中区域。主生思想和妇女问题是碧霞元君信仰传播的重要因素。文章在介绍淄博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遗存的基础上,阐述了遗存的价值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受河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委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薛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薛庄遗址出土遗存较为丰富,依其遗存特征可以分为五期,第一、二、三期遗存分别为龙山晚期、先商和晚商时期遗存,第四、五期遗存分别为汉魏、隋唐宋时期遗存。发掘面积3025平方米,各类灰坑、窖穴309个,墓葬46座,灰沟10条,灶址2处,水井2眼,道路1段。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包括陶器、瓷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重点是对邯郸薛庄遗址第四期、第五期遗存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记载,在我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在魏晋时期存在着两支文化遗存,即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通过对历史遗存研究,这两处文化遗存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充分的反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及发展。文中对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的旧石器遗存呈相对集中分布的6个区,各区遗址的地貌部位和地层岩性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旧石器遗存自下至上埋藏在河湖相沉积和黄土状沉积中,前者为早于距今21000年,后者约为距今21000~7500年。石器工业面貌在时间上和区域上表现有较大的差异,大石片工艺类型、大石叶工艺类型、砾石工艺类型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A区和D区),小石片工艺类型和小石叶工艺类型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B区和C区),细石叶工业类型出现较晚且在全境分布。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21,(3)
安徽滁河流域为文献所载诸族活动频仍之地,区域考古学文化面貌混杂不清。本文选择了吴大墩、蒋城子两个典型遗址进行分期,结合其他文化遗存和烟大古堆、何郢遗址遗存资料,将该地区周代文化遗存分为五期两段。通过对各期文化特征梳理和分析,为探讨该地区文化因素构成、属性及族属活动范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典型的双房文化遗存和其它相关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共存关系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期和断代.在归纳出双房文化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这些特点去寻找双房文化的来源和去向,并据此来探讨双房文化起源、传播和地域性差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地区是细石器遗存发现最多、研究最为充分的区域。本文对该地区细石器工业的分区、分期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