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文官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官制改革,国内外史学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美国文官制改革是“行政部门的总统和国会进行斗争的武器”;有的则把它看作是“在野派”和“在朝派”之间的斗争;有的说,文官制改革后的“量才录用是真正的民主”;有的则认为,文官改革法“实际上成为政府控制公务员思想的反动工具。”笔者认为,把美国文官制改革看作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把它过分颂扬或绝对否定则失之偏颇。本文不打算对上述论点逐一评论,只就美国文官制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后果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  相似文献   

2.
国洪梅 《史学集刊》2004,(3):62-65,88
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在扩大政府规模的过程中,通过“政治庇护制”任命文官,使行政部门特别是行政部门中的“政治文官”以多种方式直接参与立法和政策的制订,自主地执行联邦政府的政策,导致美国文官政治化倾向的加强。这种现象不仅源于政治与行政的特殊关系,源于“政治文官”自身的优势,也源于美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3.
吴湖 《黑龙江史志》2013,(12):67-68,76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始于东印度公司。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为英国本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创造了舆论。克里米亚战争为文官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1855年以英国枢密院令的形式颁布了文官制度。1868年,格莱斯顿内阁执政后,继续推行改革,力争实现公开竞争考试。后来又相继通过枢密院令推进文官制度。一战影响了文官制度改革,促进文官考试制度的灵活化。二战期间随着国家事务的迅速扩张,文官考试制度更加重视考查实践能力。二战后,公务员规模急剧扩大和勃兴的科技革命,促进了1969年的富尔顿改革,力主打破通才的垄断,更加重视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宋时期 ,在政坛上存在着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 ,即文臣一般不愿改换武职 ,武将又通常难于跻身文官之列。于是 ,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 ,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 ,完全在于宋初以来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的结果。由此 ,遂加剧了当时社会中“崇文抑武”风气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这是五院制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其筹备日期之久,动员人力之广,远远超过清末“洋进士考试”与北洋政府“高等文官考试”,而北伐后江苏省所举行的两届县长考试,更是望尘莫及。时值东北易帜,统一告成,亦点缀太平之“盛举”。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期以后 ,随着枢密院的外廷化 ,文官占据了枢密院长贰职位 ,武选官被完全排斥在中央高层行政权力之外 ,门司等内廷机构成了武选官在中央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职位资源。门司直接服务于最高权力 ,门官员多出身于外戚勋贵 ,地近而人亲。从神宗朝开始 ,门官员依凭皇权 ,试图重返枢密院。南宋孝宗则明确提出要以武臣为枢密长贰 ,希望藉此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 ,同文官相比 ,门官员素质低下 ;同军职相比 ,武选官又非职业军人。孝宗的做法非但“不足以服文吏之心” ,激起了文官的强烈反对 ,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军职的反感 ,“反激武臣之怒”。在文官—武选官—军职三途分立的体制下 ,孝宗“右武”强兵的愿望化为乌有。门官员可以得到皇帝的信任 ,却受到文官的鄙薄与制度的遏制 ,抱负及权力欲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释放 ,在极端的情况下便可能演变成佞悻干政 ,对国家政治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卫东 《安徽史学》2008,2(1):70-77
北洋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令>基础上,几经修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规与制度,甚少关注其实践过程.就文官考试内容而言,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取代了八股经文,故参加考试的考生多为饱蘸新学之人.但因近代学堂对新式人才的批量生产,加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导致文官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录取后的考生虽大多能得到实习安排,但期满后却难被委以实职,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之间的严重背离.  相似文献   

8.
房列曙 《史学集刊》2007,5(6):28-34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员。科举制度废除后,孙中山主张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这一创新的理论实践于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开始运作和完善,其中的特种考试和检定考试是我国的独特创制。文官的任用、考绩、升调、奖惩、抚恤等制度称作文官"铨叙"制度,与文官考试制度相辅相成。文官"铨叙"制度最为规范,也是我国的独特创制。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以及内部思变的推动下.缅甸军政府:宣布将在2010年5月举行全民象征公投和多党派大选,“在打好基础后,逐步将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成一个民主的,文官政府”。  相似文献   

10.
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炜 《史学月刊》2006,3(5):36-44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重建,也伴随着政府对普通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唐代的提倡、鼓励政策到宋朝制度上的要求,再到明清成为法律上的规定。独立律学的消亡,并不是“士大夫始鲜知律”的原因,而是在重经义、重儒学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求普通文官具备法律基本素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韩国世界化战略评析王克敏1993年2月26日,金泳三当选为韩国第14届总统,建立了韩国第一个文官政府。金泳三在大选一开始就以“新韩国建设论”作为竞选纲领,执政后又以此构想作为内外政策的总纲,提出了医治政治、经济领域存在的“韩国病”的设想,主张实现各地...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新式中产阶级形成时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白领阶层,文官群体的优势日渐显露。其一,由于文官职业和收入的稳定,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稳定性的职业群体;其二,由于文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政治影响力的职业群体;其三,由于文官兼有政府雇员和利益集团的双重身份,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社会地位的职业群体;其四,由于文官对权本位的追求,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独特文化价值观的职业群体。不仅如此,文官群体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又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演变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自明、清贵州改土归流政策实行后,贵阳便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并成为黔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中心城市。在辛亥革命前的民俗和祭祀活动中,除了有很强的中原文化习俗表现外,并融汇了一定的地方特色。了解贵阳这方面的旧俗,可窥其一斑。迎春祭祀清代有“武迎霜降文迎春”的说法。这是清朝的两种祭祀礼制活动,含有古代教授后人的意义,分别在春秋两季举行。文官迎春,武官迎霜降。文官由各地知府、知县负责,一般在立春后举行。迎春的头一天叫“打春”,贵阳府知府,贵筑县知县以及府经历、县典吏等官吏在当夜设…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文官荫叙制度始定于洪武十六年,但定而未行,明初文官荫叙皆属特恩。明中叶后,逐渐形成以阁臣荫叙为核心、以三品京官考满荫子入监为主体的文官荫叙制度体系;与前代相比较,不仅缩小了文官的荫叙范围,而且把荫叙与官员考核相结合,把承荫者纳入国子监教育入仕的轨道,从而有效地弱化了传统荫叙制度的消极影响,在激励官员忠于职守和提高荫叙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庆环 《史学月刊》2003,2(9):75-81
1978年卡特总统的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是继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制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涉及到联邦政府高级文官结构的变化,中级文官报酬制度的改革,下级文官利益的重新分配等问题.而且也触及到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机构的调整与改组。因此.改革不仅影响到联邦政府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总统对联邦文官的政治控制。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文官政治中立的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文官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得最早,也最具有典型性。它是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于十九世纪逐步建立起来的。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则是文官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是英国政府体制的重要特征。它对于削弱国王的政治权力,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以及在两党政治的交替中保证资产阶级政策的连续性,都起到了十分重  相似文献   

17.
庶吉士制为明代所首创,它既是历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明代翰林院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庶吉士的选拔教习是皇朝“储才馆阁”,培养高级文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与任用制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丽萍 《史学月刊》2005,9(12):54-60
北京政府的文官选拔与任用制度,脱胎于孙中山的文官管理思想,成型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官(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伊始,对其后南京政府时期公务员管理体系的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文官体制的组织与体系、考试与甄别、分发与任用等三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北京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基本内涵、功能与作用的探讨,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务员管理制度初成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复姓制度是明代礼乐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洪武三年首次颁令允许官吏人等奏告复姓,洪武二十六年、隆庆三年又陆续推出新规。它们共同构成文官复姓制度的基本内容。文官复姓事例最早出现在洪武初年,然复姓操作步入制度轨道大体始于宣德年间。嘉靖初年,按制度程序复姓已为常态。至万历一二十年代,京官与地方官的复姓方式出现分化:在京文官仍依照个人具奏、吏部办理的原有复姓模式,而地方文官则采取个人申文,地方有司备案、查勘、合议后由抚、按代题的新模式。这一调整使地方文官的复姓流程更趋合理和具有效率,同时也折射出明后期抚、按地方权力日渐增强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为防止官吏违法失职,保证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惩戒制度。由于此时没有完备的考绩制度,文官惩戒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行政官员实施监督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本文将从文官惩戒的创设缘由、过程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文官惩戒制度作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