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筷子的故事     
蓝翔  松茂 《华夏人文地理》2004,(10):120-129
世界上每天有十多亿人一日三餐筷不离手,正因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反而对筷箸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其实,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远不止这三千年。  相似文献   

2.
筷子的历史     
正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从最早  相似文献   

3.
筷子的风俗     
筷子,长长的两根筷子(古代称为“箸”),中国及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们从小就会使用,也是他(她)们司空见惯、习惯为常的进食工具之一。但是,在使惯了刀叉却不会用筷子的两方人看来,能举、能挟、能架、能卧。能掐、然掷(或甩或“掉”)……的筷子,简直是。神奇的摩术”。  相似文献   

4.
筷子文化     
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可以说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制作普通筷子的用料有两种,一种是用竹子加工制作的,一类是用杂木加工制作的.此外还有骨头、银子、象牙、不锈钢等加工制作的比较高级的筷子. 各种筷子都是从内地运销省内.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农村人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购置筷子往往也成了问题.所以,就想方设法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筷子.一种是在脑山地区生长的叫兔儿条的木材(红色),采选如筷子粗细的木枝制作筷子;一种是在河边生长的沙柳丛中采选适当木枝加工筷子.购置的竹筷子或杂木筷子供客人和陪客人的长辈用饭;而就地取材制作的兔儿条或沙柳条筷子,供其余家人、小孩用饭.就地取材制作的筷子,在洗锅刷碗时,经过热水的“考验”,时间长了就变得三扭四歪,形态各异,尽管如此,仍然坚持凑合着用呢.  相似文献   

5.
尊重客观事实,重视百姓健康。一次性筷子,老调重谈,只因关乎民生——卫生?环保?节约?何以兼顾?10月1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外宣称,一次性筷子系列国家标准已于6月28日发布并正式实施。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加强回收复用和再生利用研究,制定出一次性木筷回收相关标准。早在4年前,陕西省林业厅与省工商局就曾联合发出通告,规定自2001年6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这项在我国尚属首例的政策的出台,曾被老百姓誉为爱民工程。但由于执行中种种难以落实的情况,这一政策仅仅实施了3年就随着国家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而废止了。  相似文献   

6.
筷子古俗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筷子是中国民俗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世界上,大约有16亿人在使用筷子,风行欧、亚、澳、美洲.筷子是生命的拐杖,饮食的桥梁,最方便的搬运工具.筷子的原地是在中国.它在中国有漫长的流变史,故而衍化出丰富多彩的筷子文化、筷子风俗、筷子传说,研究筷子民俗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与现实的意义.本文以清代以前的文献为依据,对中国筷子的起源、发展、演变作初步探索.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筷子古俗中国筷子最早见到的时代是在商代,称“箸”(Zhù音著).《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云:  相似文献   

7.
《神州民俗》2006,(5):29-29
为什么东方人吃饭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日本一名设计师经过一番研究,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 这位名为斋藤敏树的日本人认为:人类进食使用不同的工具,是对动物进食模仿的结果。东方民族模仿比较温和的鸟类.而西方人则模仿肉食性的兽类。  相似文献   

8.
《神州民俗》2006,(12):18-19
中国人使用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编按]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藏》2015,(2):24-27
科考队到达墨脱的第二天下午,也就是7月31日,我们开始进行入户调查。在华能集团驻墨脱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里做乌木筷子的扎巴大叔家。扎巴的家在墨脱新村的第三排的最左边,是墨脱小康示范村民房改造时盖的两层楼房,楼房对面是家里自己盖的伙房,房屋四周种着玉米等作物。我们来到扎巴家时,他和长子正在厨房里休息闲谈。我们的翻译——门巴族姑娘益西措拇向扎巴介绍了我们来访的意图之后被邀请到他家的厨房里,坐下之后扎巴为我们倒上了家里做的黄酒,在益西的帮助下我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就连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都是有讲究的。筷子在古时称为箸,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  相似文献   

11.
12.
<正>仲夏,碧波荡漾之中,我们再见那一个美丽的童话。或许你曾亲历;或许你曾幻想;或许你曾期待。那么如今我们就跟随摄影家的镜头,重温、重拾那一段美好的童年。看一看那丑小鸭如何在天鹅妈妈的亲手教学下,学会在那碧绿的湖面上划出那一个个美丽的水波。  相似文献   

13.
14.
<正>2012年夏天,百余名中国女摄影家来到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将镜头对准生产中的船舶和忙碌中的船厂工人。焊花飞舞,工人们把坚硬的钢板和钢支架融化,造就船的龙骨、甲板、外壳……一艘艘的大船从这里诞生,准备接受江海河流的检验。拍摄之余,女摄影家们也频频向船厂工人们问好,在他们小憩的时候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尽管当天的气温到达32摄氏度,但工人兄弟们依然在镜头前流露着笑容。这次采风是"中国百名女摄影家走进蓬莱摄影采风暨研修  相似文献   

15.
16.
SoinamZholma,motherofthelatelothPanchenErdeni,receivedanunexpectedphonecallthisspring,whenshewasattendingtheannualNationalPoliticalConsultativeConferenceinBejing.ThecallsaidthatanuniversityteachernamedZhangHongwouldvisither.SoinamZholma,81,couldn'trecalle…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吐鲁番学的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以《隋书·高昌传》所短缺的早期活动为本文考察的出发点,将麴伯雅生平政治活动轨迹连为一体,发现此王实乃政治阅历极深的老练政治家,初本承袭祖、父遗策,专臣于突厥木杆汗系,直至隋开皇年间未尝动摇.炀帝盛世,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衰危,始转臣于隋,亲身朝觐,目睹隋朝亡征渐显,以变服令取媚于隋,遁身返国.自此改弦更张,进行自我政策调整,改臣于已在西突厥占有主导地位的室点密汗系,对于义和,重光年号的出现,皆为麴伯雅朝隋结束后的继发事件,是否"政变"、"复辟",本文也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寡妇和她的三个女儿一起生活,大女儿叫门墩儿,二女儿叫门窝儿,小女儿叫门栓儿。有一天,寡妇对女儿们说:"门墩儿、门窝儿、门栓儿,我想去趟娘家,看看你  相似文献   

19.
20.
For centuries, the Club War, a popular uprising on Finnish territory in the 1590s, constituted a minor side story in Swedish royal historiography. After the Napoleonic Wars, it was quickly appropriated as one of the most canonical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emerging Finnish national histor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Club War in early 19th-century Finnish historical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its interpretive tradition backwards in time, across established borders of national historiographies, in a thematic, transtemporal, and comparative framework. The paper will discuss eight pieces of Swedish and Finnish history writing from 1620 to 1860, focusing on the storylines, attributes attached to the protagonists, and historical agency allocated to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gainst a backdrop of sources available within each context of writing, in order to pinpoint and analyse moments when the story space of the event altered. The article will demonstrate that textual traditions of regions that formerly belonged to multi-ethnic or conglomerate states provide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material for transtemporal historiography.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the article also argues that Swedish and Finnish historiography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 should be studied as one, entangled, textual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