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经文中所述一切众生均能成佛的思想,普遍赢得了僧俗的皈依和信仰。因而,《法华经》自五世纪后半叶以来流传颇广。世人据此经开窟造像掀起热潮。在相继出现的造像中,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是取得了相当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南朝石窟中,取材于《法华经》所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仅见一例,而放眼现存南朝造像,释迦多宝题材亦寥寥无几。与此大相径庭的是,五世纪后半叶至六世纪初的北方,释迦多宝并坐造像却异常发…  相似文献   

2.
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相似文献   

3.
以往调查和研究皆认为广元千佛崖莲花洞(535号)开凿于初唐时期。近期开展的配合莲花洞保护工程的考古调查,对其始凿年代有了突破认识,千佛崖现可认定开凿于北魏时期的洞窟除了第226(三圣堂)和726号(大佛窟)外,还增加了莲花洞(535号)。此次考古调查在窟右壁新发现烟苔覆盖下的两则武周时期题记,更加确认了大窟改造为三壁三龛的时代下限为唐武周时期。改造后的莲花洞造像题材除三壁大龛为三佛题材外,还包括了大量小龛中雕造的一佛二菩萨像、单尊菩萨像、单尊地藏像、指日月瑞像等,造像题材和风格都反映了与长安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世人处于自以为是清醒的人生而其实仍游离于混沌浊世的梦境中,有一个人把自己叫醒了,他叫乔达摩·悉达多,后来,信徒们奉他为宗教信仰之神,尊称释迦牟尼,佛陀。 当世上所有的地方还沉浸在用文学、音乐、绘画和片段的雕刻去赞颂佛陀的成就时,有一个地方已经在用石头去雕刻佛陀那具有传奇色彰的绚烂的生命赞唱,那便是来自东方的云冈石窟。[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过后代改动的。这种经过后代改动的洞窟,结构发生变化较普遍的是洞窟入口甬道。一般原洞窟甬道是(?),开口较大,后代多将甬道加砌抹泥改为马鞍形∩,甬道缩小,因而形成重层甬道(复壁)。据初步调查,这种甬道有三十来个,其中十分之八是唐代洞窟,而且底层原壁画大部保存良好。220窟就是其中之一。 220窟的表层壁画,包括甬道在内,全系西夏时期绘制。1944年夏,前敦煌艺术研  相似文献   

6.
麦积山第127前壁七佛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佛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佛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第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1,(22):37-38
炳灵寺第16窟造像是我国现存北朝时期最大的涅槃像,佛像足着鞋,这种造型在佛教艺术中很罕见。涅槃佛着鞋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穿屐习俗的真实反映,与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心理及匠师大胆的艺术创作个性有关,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依据莫高窟第254窟千佛题名的最新校录与研究成果,我们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对该窟中心柱的五佛、西壁的白衣佛和南北壁的八佛组合题材作了进一步的考辨,认为中心柱五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之前五佛,即贤劫四佛+弥勒佛;白衣佛是现在贤劫千佛的“代言人”;八佛是过去七佛+弥勒佛的组合造像。  相似文献   

9.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3窟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壁画及泥塑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其壁画病害的主要类型是起甲、裂隙、空鼓等。本文对该窟壁画的主要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了该窟壁画在2012年的抢救性修复过程,所选用的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的影窟及影像——由新发现的第476窟谈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景峰 《敦煌学辑刊》2006,3(3):107-115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的影窟和影像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影窟是为河西都僧统或其他有名的高僧大德而专门修建,窟内塑绘有都僧统或高僧大德的影像。影窟是敦煌家庙窟的一种类型,其功用就是纪念和瞻仰,是敦煌世家大族家庙窟的特殊体现。影窟内影像的塑绘,影响着莫高窟归义军时期的供养人画像更多具有邈真(写真)的性质,而其供养性质则处于次要地位,因而使这一时期的家庙窟具有真堂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莫高窟第254窟千佛图像,从符号学的视角探讨这种语际翻译、文图翻译、图文并存的符号的象似性、其排列上的线性、空间布局上的对称性、文本的衔接方式及其互文性,同时也讨论了其所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修复后的炳灵寺第16窟佛涅槃像@王亨通  相似文献   

13.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于西夏中晚期、显密图像并存的窟室。本文主要对该窟顶髻尊胜佛母十四尊曼荼罗展开研究,在分析比对几种汉、藏仪轨文书的基础上,作者倾向于认为该铺曼荼罗与11世纪末法军和巴哩译师所译藏文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仪轨》最为契合。另外,作者通过对比11至13世纪几种顶髻尊胜佛母形象进而探讨了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佛母持宝瓶手的位置特征或能证明该窟建于西夏乾顺时期(1086-1139)。  相似文献   

14.
云冈第6窟佛本行故事雕刻,是北朝佛教艺术故事表现的典范。目前,该窟尚存这类故事画面计31幅,窟西壁长卷式浮雕故事已泐蚀殆尽,根据东壁雕刻情况来看,有9个幅面的位置,南壁风化3幅,东壁风化3幅。所以,第6窟佛本行故事雕刻画面实际上原有46幅之多。本世纪50年代初,日本学水  相似文献   

15.
大足法华寺第1窟,开凿于唐代。该窟规模较小,窟内造像以主尊四佛结合左右壁众小佛及释迦说法龛等为主,其布局奇特,在早先或同期石窟中所鲜见。经初步分析,该窟正壁趺坐四佛尊格或为贤劫四佛,左右壁小佛共五十三身,属五十三佛。贤劫四佛与五十三佛组合非出于大正藏经,亦无造像先例,应是佛教在民族化、地域化演进过程中的独创。从造像意涵而言,这种配置旨在表达法脉相延、递代师承的佛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施资人或造像者特殊的信仰诉求。  相似文献   

16.
古龟兹地区地处新疆西端,地理上近于中亚腹心地区,扼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第一站,亦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因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解决中亚以东地区佛教的传布及其相关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五幅天梯山石窟第4窟北凉壁画,其中所绘佛教人物形象优美、风格独特,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就这五幅北凉壁画主要内容和特色作一简单介绍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云冈石窟第9窟是著名的"五华洞"之一,窟内四壁分层布龛,满雕佛像,布局严谨、内容丰富,装饰华丽,雕刻精美,特别是窟顶的雕刻装饰韵味浓郁,是云冈石窟顶部雕刻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唐代麟游慈善寺第1窟三佛为例,对唐代佛教美术中的三佛体系的横、竖三世佛图像的讨论、追溯到三佛的产生与匹配过程,以及唐代的三佛图像在结构上的差异。本文以为,不同的图像结构可能其内涵是相同的,具体的信仰背景往往在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的密教经典。进入21世纪,敦煌壁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逐渐成为国内外敦煌图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敦煌壁画中目前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共8铺,包括盛唐4铺,晚唐1铺,宋代3铺。其中莫高窟第169窟前室北壁发现的宋代一铺,虽然内容不多且有残损,但仍然为研究敦煌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宗教功能、题材组合、分布关系和绘制形式等提供了珍贵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