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灵 《贵阳文史》2006,(4):47-48
她,用一颗执着、炽热之心拯救每一位需要关怀的妇女儿童;她,用满腔热情辛勤、努力工作着;她,用一种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坚强精神为妇幼保健事业付出了30载的辛劳汗水;她,在用实际行动印证着她认为最宝贵、最无限的东西——奉献。这就是连任两届区政协委员,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郝新捷。美丽、亲切、热情是笔者对她的第一印象,记者见到她时,她穿着一身白大褂,在门诊部认真地为一位女病患量血压,不时还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那股认真、关切劲儿让记者为之感动。“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为患者服务,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让病…  相似文献   

2.
朋友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听着这首迷人的歌我陷入了沉思: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朋友”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位可以分享快乐、分担忧伤、共同进步的知己。但每当我看到“朋友”这些字眼时,  相似文献   

3.
浦熙修,一位成名较早、才华横溢的新闻记者,一位爱憎分明、政治责任感强烈的社会活动家,却在其生命历程的最后十年承受政治迫害之苦。费孝通先生曾高度评价她留下的所有文章“也是一生为人的真凭实据”。《浦熙修当“旧闻记者”的岁月》和《忆女中豪杰浦熙修》记述的正是浦熙修两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4.
1973年,母亲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后,中央专案组在她的政治结论草案中,第一条“罪名”,就是杨之华吹捧“叛徒瞿秋白”……当我问专案组的人,有何证据说瞿秋白是叛徒?对方无法明确回答,只含糊其词地说,可以说他是叛徒,也可以说不是……  相似文献   

5.
岁月的风尘可以冲淡许多往事,但却冲淡不了郭兰英对张家口的记忆。多少年来,每当谈及自己的演艺生涯,每当回首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这位人民歌唱家总要提到张家口,总要用真挚的话语表达对这方土地和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深感激之情。她曾多次向人们说过:“张家口是我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6.
张恺帆(1908—1991)自1926年投身革命以来,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在敌人的监狱里,在建国以后长期担任安徽省的领导岗位上,在反右倾和“文革”遭受迫害与不公正待遇中,依然保持着战士、公仆和文化人的特色。可以说:铮铮铁骨,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正如张劲夫在《怀念忠于人民利益的张恺帆同志》中所说:“我多少感到,恺帆同志书生气较重,甚至还有些名士派的风格。”“恺帆同志是个革命者的材料,不是一个做官者的材料,他也不计较官位,对乌纱无所谓。因此,从不讲做官之道,不会做官,他却是一个真诚的人民公仆。”(《解放日报》1992年5月15日)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2000,(5)
江青迫害人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用江青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会相面”。江青常常通过言谈举止及各种表情来判断别人,断定是不是她想象中的“特务”、“内奸”、“坐探”、“是谁的人”。是否忠实于她?她用相面术的办法不知迫害、伤害了多少人。江青使用相面术是有时机的。她高兴的时候不给人相面,不高兴的时候主动给人相面。但是,她高兴的时候极少,不高兴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1973年,母亲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后,中央专案组在她的政治结论草案中,第一条“罪名”就是杨之华吹捧“叛徒瞿秋白”……当我问专案组的人,有何证据说瞿秋白是叛徒?对方无法明确回答。只含糊其词地说,可以说他是叛徒.也可以说不是……  相似文献   

9.
冰心老人是20世纪的同龄人(1900-1999)。她崇高的品德,在早年是以作品中纯真的“爱”哺育着小读者,用圣洁的“爱心’’托起祖国的明天!晚年则以忘我的“大爱无疆”的高德境界,无私无畏地施惠于社会!诚如老人所言:“我只希望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少一些人间不平。’她在晚年,不顾年事已高,仍然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创作,笔耕不辍,时有新作问世,如同新花开放于老树,好似彩霞燃烧于晚天,迎来了她一生创作中的又一个高峰。晚年的冰心,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地呼吁搞好教育工作,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她一生淡泊名利,崇尚节俭,将自己的稿费和积蓄,不断地捐献给“希望工程”和灾区人民。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是杰出的女革命家。大革命时期,杨之华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共产党转入地下秘密活动。为发动妇女投入革命,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推选杨之华任妇委书记。中央妇委首次会议,在周恩来、邓颖超家里举行。但为免除外人怀疑,杨之华等妇委分别装扮成官太太、阔小姐、少奶奶模样,先后来到周宅。事前,邓颖超特意在家中安放了一张麻将桌,八名妇委在一片搓麻将声的掩护下,开始研究工作。杨之华富有地下斗争经验,她要求大家时刻保持革命警惕,谨防不测,并建议妇委们今后一律以姐…  相似文献   

11.
她虽然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没有家产,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但她却以勤劳、善良、贤慧之美德,哺育了一位世界名人,为人们留下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和罗罗是‘一奶同胞’!“罗罗,就是我的弟弟华罗庚!我们家里人都喜欢这样叫他。“我母亲就生了我们俩。“我比罗罗大三岁。”前不久,我登门拜访了已故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她向笔者侃侃谈起他们生身母亲的往事……“我母亲的老家在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我妈18岁那年,与我父亲华瑞栋结婚。“我姥姥家比较穷。小时候,我妈带我去过姥姥家。她的住房很破旧,下起雨来…  相似文献   

12.
去年5月2日,当我得知挚友李伯安去世的消息后,立刻惊呆了!这位一生完全献给艺术事业,只知用笔、用墨、用色彩表现与他情牵梦萦、相濡以沫的人民和他那外表平静而内心犹如巨澜的心灵的艺术家,才仅仅54岁啊,正当艺术成熟出佳作的年龄,却默默地、突然地走了———...  相似文献   

13.
芷君 《旅游》1994,(11)
一天,在宿舍楼的电梯间遇到一位女邻居,眼前一亮:嗬,一向邋邋遢遢的她怎么突然间光彩照人啦?不禁脱口而出:“你今天真漂亮!” 她得意地说:“我这身时装是在燕莎买的!” “一定挺贵吧?”我问。 “我买得起贵的吗?才两百多块钱。” “真的吗?我以为要五、六百块呢。”  相似文献   

14.
陆茂清 《文史精华》2006,(12):33-41
著名爱国报人邹韬奋一生用一支笔作为武器,对反人民、反民主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6次被迫流亡于海内外。最后一次是他在中共的保护下,从香港流徙辗转来到新四军根据地,他视这最后一次流亡为“甘之如饴”,因为他在根据地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  相似文献   

15.
初春的北京一定是惠风和畅,冰心辞世的消息却令人神伤。很自然地,我的脑海中重现出了拜访冰心老人的情景。那是1995年11月8日下午,在医院养病的“文坛祖母”,安详地躺在轮椅上,微笑着.微笑着,连声道出自己的姓氏:“谢谢、谢谢!”愉快地接受了咸宁客人的探望。自冰心老人住院以来,牵动了多少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情怀!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经常提到一个“爱”的代名词——冰心!而年事已高的她,也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和世态人情。1995年9月底,当她听说鄂南正在大力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消息,不由得回想起自己“文革…  相似文献   

16.
汪韵芝 《中华遗产》2007,(2):126-139
汗韵芝老师最初给我的印象,并非来自旁人对这位锡剧“活姑母”一生坎坷与辉煌的描述,而是前年我与她一同前往浙江某地,坐了一天的车,这位耄耋老人居然还有精神打麻将,打到夜里12点;摸牌出牌,谈笑风生,无半点倦意。后来,锡剧四世同堂《珍珠塔》演出有她出场,剧场内掌声雷动,她的戏迷做梦也没有想到,摆过80岁寿筵,汪韵芝居然又一次登台扮演《珍珠塔》中的姑母。我对古典戏曲一直并不热衷,但没有想到,那次我竟会像老戏迷一样激动,又是拍掌,又是呼喊。老人在舞台上做功细腻,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难怪有“活姑母”之称。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中国戏剧的巨大魅力。直到有一天我有幸与这位老人面对面,她的阅历、坦率和睿智,使我一次又一次惊讶。汪韵芝老师一面喝着茶,一面从容地讲着她的往事:她的童年、她的戏、她遇上的人和事……说到那些歌儿、调儿的时候还会情不自禁为我唱上几句,字字句句到现在还经常萦绕在我耳边……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父亲周维海,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战士。他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信念。父亲走了,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却留下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西山蓊郁的丛莽中,一座普通坟茔的墓碑上镌刻着两句铭语:“竟解中华百年之恨,得蒙人民一世之恩”。这是墓主,著名作家,学者,教授吴组缃先生对自己一生情事真诚的高度概括。吴老逝世已十年,“古来圣贤皆寂寞”,光阴流水,世事沧桑,对这位风骨卓然的世纪老人,旧人会记得,新一代可知道?  相似文献   

19.
岁月的风尘可以冲淡许多往事,但却冲淡下了郭兰英对张家口的记忆。多少年来,每当谈及自己的演艺生涯,每当回首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这位人民歌唱家总要提到张家口,总要用真挚的话语表达对这方土地和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深感激之情。她曾多次向人们说过:“张家口是我的第二故乡。”是的,在郭兰英的人生经历中,“张家口”这三个字曾经为她的艺术生命和政治生命增添过亮丽的色彩,是她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的起步线,是她灿烂辉煌的艺术业绩的奠基处。她成长于张家口,参加革命于张家口,张家口确实是她的“第二故乡”。12集音乐电视剧《…  相似文献   

20.
圣洁珠峰     
自1966年以来,我曾先后8次到珠穆朗玛峰地区,与珠峰——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第三女神”共度了8个春秋。在这8个春秋的日日夜夜里,我饮其“乳汁”哺育自己,呼吸其新鲜空气清新自己,观测其扬起哈达(指珠峰“旗云”,编)暗示风云的姿态,体会各种姿态的内涵,尝试将她的各种姿态翻译为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我们长期监测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环境变化,关注着她生活的环境状况,与她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