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李清凌 《丝绸之路》2009,(18):23-28
魏晋十六国北朝,割据于西北的诸政权为了稳住已有的统治地盘,富国强兵,创建统一大业,因而都很重视培养、罗致,甚至是抢夺儒、释、道各类人才,人才兴国的战略也为各政权带来了显著的政治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
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和整个北方地区一样经历了一个剧烈的民族互动、融合的过程。期间,民族思想理论纷然杂陈,见仁见智,有些不合时宜,如“徙戎论”,有些思想是传统思想在新形势下的重提和应用,如对边疆民族的“羁縻”思想和对内迁民族加强管理的思想等,在实践中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必要的论列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梁雄德 《丝绸之路》2011,(24):17-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时期,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时期绘画等艺术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北朝是民族融合的大发展时期。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到北魏统一北方时基本汉化,实现了民族融合。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后,又带来一批新的部落,迎来了新的民族融合时期。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冲突、磨合、发展,到北朝末年,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儒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及民族融合之后,儒学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着:一是制度文化中的儒学,一是社会生活、个人修养层面的儒学。  相似文献   

5.
李润(堡)镇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重要军镇,为羌人聚居地,前秦、后秦、夏国以及北魏都先后在此设堡立镇,后两者还于此一度设置为豫州、华州治所。李润(堡)地理位置重要,与北朝重大事件诸如移民反叛、置军镇、设州治等关系密切。李润堡人、宕昌公王遇在家乡为冯太后和孝文帝祈福建立晖福寺,陕西澄城县北寺村为《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发现地,结合元燮《请移华州治冯翊表》所载,李润(堡)镇应在陕西澄城县北寺村。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北朝“岭北”地名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北地名的溯源,现在看来只能追到《汉书·地理志》。汉志北地郡下辖19县,首县为马领县,现已确定为西汉北地郡治所,谭其骧先生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图说部分定其今地为“甘肃庆阳西北”。《后汉书·郡国志》凉州北地郡下辖6县,已无马领县。《元和郡县图志》卷3记庆州马领县沿革,“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之地”,隋朝大业元年(605)“分合水县于此置马领县”,十三年(617)因“陷贼”而废,次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其地理位置变动不大。《元和志》又云“县西一里有马领坂,因名”。按史料记述…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国北朝的绝大多数政权是由所谓“五胡”建立的 ,这些政权无一例外地在政治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 ,都极力模仿魏晋 ,而努力呈现出华夏风格与身份。在处理五德历运问题上 ,在如何把自己政权的属性与早已定型的历运学说相协调时 ,各个政权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 ,反映了胡族统治者复杂的历史情感和部族背景。经过刘渊绍汉、刘曜绍晋、慕容燕及苻秦绍石赵、姚秦绍苻秦等历史过程 ,十六国历史成功地在破碎的北方建立起法统传递的新秩序。这为北魏直接承前秦准备了条件 ,因而北魏最初是以十六国的继承者身份而出现在德运次序中的。孝文帝改革 ,超越十六国 ,直接把北魏的历史与西晋接续起来 ,总结和结束了十六国历史 ,使北朝历史呈现出继承华夏正统的强劲态势。  相似文献   

8.
<正>魏晋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发展、大变革,民族大融合的阶段。这一时期各种文化空前交汇杂糅,形成了"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创造出精彩纷呈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秦汉以来中国汉文化传统,为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邺城遗址及其周边的北朝墓群是这一时期河北地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该地区是曹魏至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东部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中心,这些遗存的发现对于魏  相似文献   

9.
《文物》2004年第8期、《考古》2005年第 4期分别发表了《咸阳平陵十六国墓清理简报》和《陕西咸阳市文林小区前秦朱氏家族墓的发掘》两篇简报,这是十六国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发掘的,以西安草场坡墓  相似文献   

10.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中原、西北大部分地区的魏晋墓葬中都曾出土了釉陶。本文拟以魏晋时期北方墓葬所出数量较少的釉陶为主要研究对象,望能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十六国至北朝时期长安城宫城遗址的钻探与试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对西安市楼阁台遗址进行钻探,发现东西并列的两个小城,及城内的主要道路和部分建筑遗址,并在西小城南墙北侧进行试掘,出土遗物大部分为建筑材料。西小城南墙可能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沿用至北朝时期。东、西小城应是自前赵以来,经前后秦、北朝直至隋初长安城的东西宫城遗址。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北朝时期史官制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史学的发展。这同当时的史官制度和史学发展两者之间有着比较有效的互动关系是分不开的。它主要体现在以起居注为主要内容的史料工作的规范化,国史编撰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史官职掌和良史意识的有机结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对建立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慕容鲜卑和建立前秦的氐族的教育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两族统治都十分注重推广儒学教育,但慕容鲜卑的教育政策重上而轻下,受门阀士族制度影响较大;氐族则是重视社会普及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进入统治层的汉人的社会背景不同、统治的儒学水平及社会安定程度不同等。  相似文献   

14.
员雅丽  冯钢 《华夏考古》2020,(2):98-108
1982年太原北齐韩祖念墓出土了一件玻璃高足杯,我们用X射线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件玻璃杯是典型的萨珊草木灰类型玻璃。结合器形、纹饰和文献记载,推测其应为波斯萨珊使者向北齐进献的贡品,为萨珊玻璃沿丝绸之路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还对魏晋南北朝外来玻璃检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并系统划分了这一时期舶来玻璃的类型及其在中国分布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频繁而大规模的内部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强制迁移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这样的移民状况加上其他复杂因素,决定了长期、普遍、广泛设置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在十六国北朝境内,总体上说,是不长期、不普遍、不广泛的。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的多数侨州郡县,既无土地也无人民。如十六国的侨置,多与"虚设"无异;至于北朝的侨置,则不外以下几种情形:因招抚或安置流民而置,为安置特殊性质的移民而设,备职方而立,务广虚名,以及承东晋南朝之侨置而不废者。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考证与研究,既要具备与东晋南朝进行比照的观点,其研究难度也较之东晋南朝为更大。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省磁县的南部及西南部分布着许多古墓。为考证这些古墓的年代,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多次文物普查,为确认该墓群为北朝遗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关中地区发现的80余座隋墓资料,依据37座纪年墓,将隋代墓葬形制分为砖室墓、土洞墓、竖穴土坑墓三大类。其中土洞墓分为双室土洞墓和单室土洞墓两类。作为墓葬形制主流的单室土洞墓根据等级可分为四型六式。并论述了各型墓葬早晚期的特点、相对应的等级关系。根据墓葬形制变化将隋代墓葬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开皇元年(581年)~仁寿四年(604年),晚期:大业元年(605年)~隋末(618年)。并讨论了莹地兆沟、封土、地面石刻以及墓葬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东华 《史学月刊》2003,(8):105-112
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魏晋南北朝女性史的研究已呈现出可喜的态势。这一时期的婚姻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婚姻文化也相对开放、自由;同时,女性诸多方面的社会地位也明显提高,但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仅仅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总体上,这一时期的女性依旧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另外,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儒学的衰微,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促进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复苏,人格的觉醒和理性的重新发现。总体而言,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女性的研究是范围广,层次多。角度新,但依旧不够全面,宏观胜于微观。  相似文献   

19.
宁夏固原北朝墓葬初探@姚蔚玲$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756000固原;;北朝墓葬;;初探~~  相似文献   

20.
马新  齐涛 《史学集刊》2012,(4):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古宗族势力发展的顶点,也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各王朝在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必须借助于宗族与士族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们都与异己的宗族与士族势力进行着强力的较量,并开始清理宗族势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根基。就其宗族政策而言,魏晋以依托为主,南北朝以收拢为主;收拢之力度南不如北。至隋唐时期,旧式宗族逐渐消解,新式宗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隋唐王朝则从制度上完成了对宗族这一社会力量的有效分解与钳制。在隋唐宗族政策的冲击下,中古宗族的政治与军事功能逐渐消退,经济互助功能以及血缘凝聚力的效能与影响明显逊于前代,宗族威权发生蜕变,开始了向近古新型宗族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