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建康的城市防卫体系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六朝时期建康附近防卫设施的消长与功能,考察了建康城的防卫结构和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南京建康城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由南京大学蒋赞初、东南大学潘谷西、南京博物院梁白泉三位教授共同提出倡议,就六朝建康城址的有关问题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展示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探讨相关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贺云翱 《南方文物》2006,(1):127-128,122
近年来,南方六朝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颇受重视,以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成都等地的佛教文物之发现、六朝瓦当研究、南方各地六朝墓葬、六朝瓷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等,使得大批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遗存得以为今人所知所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先后有《六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李蔚然先生著)、《南京的六朝石刻》(梁白泉先生主编)、《六朝艺术》(江苏省美术馆主编)、《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六朝都城》(卢海鸣先生著)、《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蒋赞初先生著)等一批论著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六朝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毛敏 《东南文化》2012,(1):99-106
建康城是南宋时期的留都,城市地位仅次于京师临安,对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稀缺资源和文化启迪。南宋建康城内的居住空间存在一个由区域中心出现——新街道出现(表现为新的街道名出现)——新坊设立(表现为新的坊名的出现)的过程,这一现象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及其文化内涵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辽金燕京城研究史由遗迹实录、舆地考证、历史地理、城市考古四个前后相继的学术传统构成。作为最早开展复原研究的古代城市之一,百余年间呈现出多达三十种复原图,且迄今仍存争议。对这一学术史案例的分析,旨在检讨城市考古方法论,总结如何合理运用各类文献、地图以及调查、发掘资料,对古今重叠型城市进行复原研究,并对城市考古的解释模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6,(4):59-65,127,128
有关"六朝都城"建业及建康的研究成果,一直只能依靠文献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六朝都城"遗址基本上都被叠压在现代南京城的地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田野工作为特征的"六朝都城考古",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大规模考古发掘始于南京老虎桥工地对六朝"台城"的考古探索。近20年来,"六朝都城考古"收获巨大,不仅发现了都城中心区和石头城、确认了"西州城"的位置、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存及礼制建筑遗存,还出土了大量可以揭示六朝都城文化内涵的珍贵遗物,如瓦当、陶瓷器等。这些成果对今后六朝都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参考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金燕京城研究史由遗迹实录、舆地考证、历史地理、城市考古四个前后相继的学术传统构成。作为最早开展复原研究的古代城市之一,百余年间呈现出多达三十种复原图,且迄今仍存争议。对这一学术史案例的分析,旨在检讨城市考古方法论,总结如何合理运用各类文献、地图以及调查、发掘资料,对古今重叠型城市进行复原研究,并对城市考古的解释模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鄂城市古名武昌,为六朝时代(公元221——589年)的长江中游重镇,也是孙吴建国时的第一个正式都城。五十年代以来,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鄂城发现并清理了大批六朝墓葬,还勘察了六朝武昌城——“吴王城”的遗址。一九八○年起,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应湖北省博物馆和鄂城县博物馆之邀,先后三次到鄂城作考古实习,  相似文献   

9.
关于六朝都城建康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有朱希祖、朱侯父子和刘敦桢等前辈学进行过探讨。但是,由于六朝人留下的第一手史料较少,除正史外,仅在六朝的学作品和笔记小说中有一些记载,或散见于唐宋的类书和地理书籍之中。有关的专史,只有唐人许嵩追记的《建康实录》以及南宋人张敦颐所的《六朝事迹编类》二书。现存的有关方志,最早的也不过是南宋末年的《景定建康志》。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有关遗迹和遗物等实物史料,除陵墓以外,也很贫乏,迄今尚未发现与建康城址所在地及其变迁的直接有关的资料。因此,在进行这项研究时,有着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任冠  魏坚 《江汉考古》2020,(4):102-111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城市考古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借助遥感技术,在识别遗迹的基础上,首先可以对城址开展地图测量,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可以获取不同精度的地形地貌数据,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城址的空间环境和布局结构,最终可以为城市复原研究提供线索,提高田野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面,本文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将城址与周边遗址和自然环境纳入同一个空间集合进行考察,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行之有效的剖析城市空间属性所反映出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台城辩     
我国古代都城,如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魏晋北魏洛阳,隋唐长安,隋唐洛阳,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明南京,明清北京,其位置皆可认定,甚至尚存城垣宫殿遗址,经考古研究而得确指其处。北宋东京虽城垣宫阙无存,但地面尚有繁塔、开宝寺塔(铁塔)等,地下尚有州桥遗址,其范围方位,尚可大致判定。古都之中,唯有六朝建康城及其核心宫城即所称“台城”者,地上地下了无痕迹,至今仍然一团迷雾,不能确指。或者有指认现存  相似文献   

12.
杨平平  马涛 《大众考古》2023,(10):76-83
<正>南京建城史始于先秦,大致出现了六朝、五代和明代三个建城高峰,也是其作为都城的三个时期。近年来,南京主城区开展了较多的城市考古工作,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古都南京多层叠压型的城市发展特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材,相关的生产、运输、使用遗存是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地区考古发现了大批窑址,主要烧造砖、瓦、琉璃等建筑构件,年代从汉代延续至明清,其中比较重要和大型的包括可能与陶官、瓦官相关的六朝窑址、西营村五代砖瓦窑、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确定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是制定区域整体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是协调区域中城市之间相互关系的前提。在总结国内外划分城市空间辐射范围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区域中九个城空间辐射范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榆林等九个城市的指标辐射能力分值;结合康弗斯模型和OVD、WVD方法,将城市的各项辐射力强度值作为每个城市点的权重,构建九个城市点集的加权Voronoi图,合理的划分出九个城市在理论上的空间辐射范围,并在图上表现出城市之间分界线的轨迹,以利于对城市空间辐射范围进一步的识别。  相似文献   

14.
六朝时期建康的仓库分布颇广,按其经营性质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由官府设置之官仓;二为非官府设置之民仓。本文试以六朝时期建康地区的仓库为研究中心,就其类型、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六朝都城建康之“中堂”位于大司马门到宣阳门之间的“御道”西侧,乃是六朝建康军事防卫体系的核心,是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中堂”与魏晋南朝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它在建康军事防御时的中心地位,六朝历史上在建康城所进行的军事布防,基本上都是围绕“中堂”而展开。六朝的“中堂”除了具有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重要军事价值外,还与“释奠”祭孔、“听讼”断狱、策试秀孝、讲论学业,甚至是即位典礼等其他政治活动也有关系。“中堂”与太极殿及东、西堂并无地理上的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发源于钟山之麓的青溪,亦称东渠、清溪。它分为多路自北向南流淌。蜿蜒迤逦10余里后注入秦淮河,成为贯通金陵南北的一条水系,对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美称“九曲青溪”之畔起伏平缓,水清木华,素为览胜憩息佳地。六朝时期,这一带留下了不少轶闻佳话,宋代的青溪风光盛极一时,明代青溪曾被列入“金陵十八景”,“青溪九曲”又在清代被评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青溪柳岸”后来还入选民国“金陵四十八景”。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与空间是解读考古材料的基本概念,在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更有其特殊的内涵,如在墓葬的断代与分期、区域文化因素的分析、遗存属性探讨等方面,时空背景是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新近出版的《鄂城六朝墓》报告不仅充实了魏晋南北朝考古材料,而且对于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的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概念,也带来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卢川  刘建业 《江汉考古》2022,(2):123-130
2019~2021年,荆州郢城遗址相继出土数处秦汉木构建筑遗存。本文结合考古及相关材料,考察了遗存年代、形制、性质及营建技术,认为这些建筑均由楚地匠人在营建郢城时,出于快速、简便的目的一并建造。其中三座木构桥梁属单跨简支梁桥,南城垣中部地下木构建筑为过水涵洞,具有排水并控制城内水系高度的作用。此外,本文还根据研究结果对这些建筑进行复原。郢城木构建筑的发现和研究,可为中国南方秦汉的城市和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丰富材料,也可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比官□记”砖铭西州,是六朝时代扬州的州治所在,西州城亦即古扬州城。扬州在西晋之前治无定所,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州治始定于建康(今南京)。《晋书·地理志》曰:“扬州合统郡十八,县一百七十三,户三十一万一千四百。”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苏、安...  相似文献   

20.
文安城为河北廊坊市文安县旧城,保存至今的方志成书年代较晚,需借助考古材料考察其建城年代、城市格局等问题。本文结合考古调查,认为文安城在唐初迁址后,城垣范围历宋元延至明清,是一座古今重叠型城址。其街道格局、建置分布考虑了城市防御和城市防洪等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