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梁朝沈约《宋书》载:"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1,表明温麻县设治在温麻船屯址,并以温麻船屯名名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连江"条载:"本汉县地,晋分立温麻县,唐武德六年移于连江之北改为连江县。"2又据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曰:"按有温麻县在今霞浦县,西晋置。"3可见温麻县原治在霞浦,唐武德六年(623年)移治连江,改名连江县。而宋梁克  相似文献   

2.
今三峡地区的巴东县 ,汉朝为巫县地 ,一说为秭归县地。最早置县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 ,梁置归乡县。北周天和三年改为乐乡县 ,隋朝开皇十八年又改为巴东县。梁归乡县和隋唐宋初巴东县治地 ,在今湖北巴东县长江北岸旧县坪一带 ,对此大家并无异议。但是 ,北周以及隋初乐乡县治于何处 ,很多史地著作都没有弄清楚。当代学者王仲荦所著《北周地理志》卷四《山南上》说 :“乐乡 ,今湖北巴东县东北”,“旧置归乡 ,北周改曰乐乡……隋改乐乡为巴东县 ,迁治长江北岸 ,在今湖北巴东县北东氵襄口迤西。北宋寇准为巴东令 ,始移今治”。这是沿用明清以来…  相似文献   

3.
梓潼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古代四川盆地与中原联系的交通要道就从这里经过。梓潼县从很早起就成为了四川北部重镇,梓潼的建治很早,“汉置梓潼县,为广汉郡治。后汉移郡治雒县,以梓潼属之。建安二十二年蜀先主以县置梓潼郡。晋永嘉后移郡治涪,以梓潼为属县,孝武仍迁还郡治。宋复移郡治涪城。西魏改县曰安秦,又于县置潼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正由于梓潼县在隋以前往往为郡的治所,达官贵人,豪门大姓汇集于此,因而在今梓潼县城附近留下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物。梓潼县现存的石阙数量,在全国范围来看也仅次于四川省渠县,  相似文献   

4.
《旧唐书·地理志》山南东道归州条下载“(武德)三年,分种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兴山县下载“兴山,武德三年,分称归县置。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平镇”。这两条史料都记载了后武德三年分株归县直兴山县的事实,但关于兴山县的治所,两条文献记载明显不一样,一说白帝城,一说高阳城。经考证,白帝城之说有误。《蜀水考》卷四载“白帝城在奉节县东十里”。则白帝城在奉节县境内。又据《新唐书·地理志》山南道夔州云安郡余载“奉节,本人复,贞观二十三年更名”。则唐贞观之前的武德三年奉节县称为人复县,人复县为夔州云安…  相似文献   

5.
灵州城曾是中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城市。灵州治城有过四次移建,出现过五座治城。北魏孝昌二年废薄骨律镇改置灵州,初治胡城。西魏大统六年灵州首度自胡城迁至薄骨律镇旧城。明洪武十七年,灵州二度北移至灵州新城。明永乐中,灵州三度北移十余里,另筑新的治城。宣德三年,灵州四度迁至新的治城。  相似文献   

6.
韩卓 《黑龙江史志》2013,(16):40-40
<正>二、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沿袭旧制不变。同年7月黑龙江省因财政困难,决定裁剪各级官厅经费,撤销兴东道,于原道署设置萝北厅设治局;将瑷珲道移驻黑河,改为黑河道;撤销黑河府,其地方事宜归瑷珲厅管理,并设呼玛厅设治局和肇东、龙镇设治局。呼伦贝尔由于沙俄策动宣布"蒙旗独立",呼伦道废。1913年初,北京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奉天省原西南路道改为辽沈道,下辖30县;东路道改为东边道,下辖20县;北路道改为洮昌道,下辖12县。吉林省西南路改为吉长道,下辖11县;西北路道改为滨江道,下辖9县;  相似文献   

7.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涪州(今涪陵市)曾于“咸淳二年(1266年)移治三台山”。 关于宋末涪州移治的三台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释作龟山:“龟山在州东北。《志》云:一名三台山,在黔江东岸。宋咸淳三年尝移治于三台山,即此”。按顾氏所理解的龟山,在涪州东北,今乌江东岸。此说既出,其后的学者莫不以此作为定论。  相似文献   

8.
鄨水犍山定鄨县贵州史志对汉代“鄨县的定点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志也曾引证《路史》“鄨为鳖令国,故牁牂郡有“鄨火。”也说:“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置。鄨故犍为地也。鄨有犍山。元光五年,郡移治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 东莞立县于三国吴时,原名东官。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移治倒涌(今莞城),更名为东莞县。因境内盛产莞草,且地处广州之东,所以更名(《广东新语》)。县名历代沿用。 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现管辖33个镇(区),市人民政府驻莞城镇。  相似文献   

10.
《宋书·州郡志》徐州:“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①按:“朐”,中华书局本校勘记:“‘朐’字下各本并衍‘山’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本志南徐州南东海朐令,据此知“朐”下衍“山”字。’按成校是,今删‘山’字。”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在边疆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北京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立了特别区域。这一高层政区体制的形成和区域范围的确定,受到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影响。由于该地区盟旗区域广大,以农业为主的县区范围狭小,缺乏设省的政治、经济基础,因而采取了特别区域这一形式。而其行政区域的议定,也是经过了多处县域纷争方才最终确定,这一点在察哈尔特别区域设立过程中尤为典型。区域纠纷的发生,主要缘于地方长官为了扩大财政收入,而边疆地区的民族、军事、交通条件等因素又成为影响区域隶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里耶秦简(贰)》新出现一些秦代郡县道,本文从中归纳出4个郡和34个县道,其中城父县属淮阳郡、镡成县属洞庭郡。简牍可见从秦都咸阳发文传送至南阳郡—南郡—洞庭郡,以及文书在内史和郡属各县道及县下乡里之间的传输路线和传送方式。里耶简牍还可以复原秦洞庭郡的全部属县,并可由此推论秦洞庭郡的治所先在新武陵县,后迁往临沅县,时间大约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三十年间。  相似文献   

13.
广东五邑地区以潭江流域为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该地的政区边界却打破了自然山川的界限。从明代到清初顺治年间,为了应对以民变为首的地方政治危机,朝廷先后在潭江流域设置了恩平、新宁、开平三县。这些县级政区的边界大致与潭江流域的地理分界线重合,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开始作用于政区划界中。清代雍乾年间,形成了新会、鹤山、新宁、开平、恩平五县分治潭江流域的格局。同时,随着新会县核心政区地位的巩固,流域内各县整合为一个统县政区的倾向开始加强,为后世潭江流域的政区整合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潭江流域的政区变迁体现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政治局势在政区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末,各地纷纷筹建各级审判厅,为避免司法机构重叠同时又能筹集所需经费,从江苏省开始裁并同城州县始,即用所节约经费和旧衙署建立审判厅。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省并不存在同城州县,就裁并与之相仿的同城府县。辛亥革命后,南方各省延续了清末裁并同城治所的措施,但裁并模式不一。《划一令》颁布后,各省实行裁府留县或改府为县,治所同城现象也基本不存在了。清末延续到民国初年的同城政区治所裁并不仅由原来同城州县扩展到同城府县,而且范围也从江苏省扩展到全国。  相似文献   

15.
西汉县令长及其在西汉行政系统中的特殊地位问题,在传世文献资料与尹湾汉简的材料中都有反映。如董仲舒言:“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通过分析西汉基层行政,可进一步了解西汉县令长行政类别,行政权限以及县令长与地方王候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美国县制演化及其对中国县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先文  陈田 《人文地理》2006,21(2):109-114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美国县制的起源、模式及特征,重点总结了工业社会到来时美国县制发生的危机、原因、对策和结果,论述了美国县制在后工业社会崛起的机理,最后总结了美国县制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我国县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Northern history》2013,50(1):41-89
Abstract

Following Pride's Purge in 1648, the majority of Lancashire's MPs were excluded or chose to withdraw from Parliament, whilst the county committees and the commission of the peace were all purged and remodell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Commonwealth (1649–53). Men who had served in county government for many years were removed from office by the new regime, whilst a number of new men were promoted from obscurity to take their plac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se changes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ncashire during the Commonwealth, finding that county government became greatly contracted as fewer men held more offices. Nevertheless, despite the prominence of some townsmen during this period, gentility never ceased to be the norm for provinci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8.
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行政效率研究会是以研究中国行政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宗旨的政府机构 ,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既是它产生的主要背景 ,也得益于它的影响与推动。行政效率研究会的行政研究对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促进了行政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代郡治之县,在同郡属县中秩级最高。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的各郡辖县秩级,可探知西汉初年某些郡的治所: 陇西郡治所为上邽县;上郡治所为高奴县;北地郡治所为彭阳县。此外,西汉初年汉中、河东、河内三郡治所也可以凭借《秩律》得到进一步限定。《秩律》在西汉初年郡治研究上的价值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前人对东魏北齐时期邯郸县设治问题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撤治说"和"设治说"。河北省磁县出土的《窦奉高墓志》记载窦氏在北齐时期被授予"邯郸县伯"的爵位,为"设治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