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文化的奇葩——南派功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武术溯源有《黄帝本纪》载黄帝采青山之铜造剑征蚩尤。黄帝以蹴踘之戏训练士兵,操演干戈。而在1962年广州区庄出土的秦青铜戈,后来相继在潮安、东莞、增城、博罗、清远、四会各有石矛、石镞、石刀、铜矛、铜钺、铜箭镞、铜匕首、铜剑出土,也说明广东武术运动始于远古。至南北朝盛行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相似文献   

2.
扇面形铜斧,是青铜时代初期至铁器时代初期流行于我国东北部的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东南部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遗物。70年代末,林沄先生在《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初论》中,曾对这种铜斧予以很大的关注,称它是“在东北系铜剑分布区内最引人注目的一种青铜器”,但是时至今日,还不曾见到关于这种青铜器的综合性研究文章,故笔者试图根据国内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20日,宝鸡石嘴头村四组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共计175件.其中礼器5件,有乳钉纹鼎、乳钉纹簋、亚共尊、(凤)卣和涡纹铜罍.另有当卢、节约、銮铃、铜泡等车马器百余件,及铜矛、铜斧和玉鹿等.墓圹已经被完全破坏.由于简报未发,这里仅选取其中最具特色的亚共尊做以介绍,并兼论西周时期部分形制特殊的单鋬铜器.  相似文献   

4.
林林 《东方收藏》2020,(2):18-21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是一座集手工业、城市建设、贸易于一身的军事重镇。遗址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现存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该遗址除出土有大量精美的仿铜陶礼器、建筑构件、铁工具、金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兵器,如带铭铜戈、铜剑、铜矛、铁胄、铁矛、铁鐏、铁镦等,是研究燕国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现将燕下都遗址出土兵器中的精品介绍如下,以供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 XRF)对滇西祥云县大波那墓地、检村石棺墓和红土坡古墓群出土357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 XRF可在无损、原位的情况下,基本做到铜器合金成分的定量分析。铜器材质均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铅锡青铜和砷铜居少量。三处墓地铜器Sn、Pb配比模式高度一致。铜矛、铜剑等兵器中出现少量高锡青铜。这些现象反映出祥云地区各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高度一致,可称之为昆明夷铜器工艺类型。大波那墓地铜器基本不含铁,其余墓地存在较多高铁铜器,大波那地区的先民应该采用了不同的冶炼技术。砷铜全部出自红土坡古墓群,初步推测晚期墓葬出现的砷铜乃至砷铜工艺很可能是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由西北地区传入祥云地区的。  相似文献   

6.
1983年2月,济南市博物馆在拣选的先秦青铜器中,发现一件有"元年闰"铭文的铜矛(见图)。据现在所知,先秦古器铭中有"闰"字出现的,还是仅见。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一件珍贵实物史料。这件铜矛为三棱形,长仅11.4、宽2厘米,骹部有穿。由于形体短小,疑为戟刺。一侧刻有一行细小的铭文,其文曰: 元年闰再十二月丙□□  相似文献   

7.
<正>一、前言中国东北地区青铜器文化的相关研究历来备受学界瞩目,特别是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十二台营子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琵琶形铜剑等个别青铜器研究均相当活跃(1)。然而针对中国东北地区出土数量众多的马具或推测为马具的遗物虽有所研究,但专题性的研究却十分鲜见。  相似文献   

8.
正目次一形制分析及年代推定二渊源及传播三相关问题研究四结语吴越系铜剑主要指春秋中晚期以后各国普遍流行的厚格有箍有首及薄格圆茎有首铜剑,即林寿晋所称东周式铜剑的Ⅱ式、Ⅲ式剑~([1]),及李伯谦所称的中原地区东周C型、D型铜剑~([2])。一般认为,这些类型的铜剑源于吴越地区~([3])。其早期形制的剑当然也应属吴越系铜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古代青铜文化中,有两种比较引人注目的文化遗存,这就是以T字形柄曲刃式青铜短剑为代表的和以匕首式青铜短剑为代表的两组不同的遗物群。这两个系统的青铜短剑,在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命名。前者在国内一般称为双侧曲刃式铜剑,近年也有人称之为东北系铜剑;后者在日本称为"绥远式青铜短剑",认为是"绥远式"青铜器群中的一种。也有称后者为"远东塞斯安"、"中国斯开泰式"、"鄂尔多斯式"、"中国西伯利亚式"铜剑的。  相似文献   

10.
由考古发现的两周、秦汉时期铜铎资料可知,铜柄铎应产生于西周中期,可能源于晚商至西周初铜铙体量、甬部特征与铃类器形、音舌特征的结合。楚、吴越两文化区应是木柄铎产生和发展、传播的关键区域,其制造者采用铜木(骨)复合材质可能与简化范铸工艺流程、减轻其整体质量有关。铎在春秋中晚期至两汉墓葬中普遍与兵器共存,应可印证文献中铎在军事活动中用于传达号令的记述。  相似文献   

11.
神户市立博物馆 在神户市立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堪称日本国宝的弥生时代的铜铎和铜戈。据有关资料,铜铎在日本畿内已发现400多个,大者高1米,小的仅10公分左右,纹式有几何纹、人形纹、动物纹、流水纹等多种多样。铜铎主要由钮和身组成,形似钟(图一,1)。铜铎形制规正,制作精美,反映了日本弥生时代灿烂的青铜文化,据日本学者研究,弥生时代的铜铎主要是用于稻作农耕时的一种乐器。日本弥生时期的铜戈,形制比较特殊,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讨论甘肃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辽宁朝阳县文管所收藏的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或仿制品。前两家博物馆收藏的倒钩铜矛是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影响下,由中国工匠铸造的仿制品;后一家博物馆藏品虽无倒钩,但是有山字脊,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典型器,很可能直接从阿尔泰山传入西辽河流域。这个发现相当重要,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冶金术很可能是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本文还讨论了内蒙古出土的带翅管銎铜斧石范,认为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此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还传入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这里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皆为宽柳叶形山字脊铜矛,年代略晚于阿尔泰山流行的窄柳叶形山字脊铜矛。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南阳市百里奚出土青铜器玉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省南阳市百里奚出土青铜器玉器·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图一1.铜鼎2.玉剑琢3.铜剑1993年10月下旬,南阳铁路工务段在百里奚材料库基建工地施工时,挖出一批青铜器、玉器,市文物研究所闻报后派人前往调查,确认这些器物出自一座小型墓葬。该墓位于麒麟岗东半坡...  相似文献   

14.
河南周口市历年来出土西周和东周铜器有铜煎、铜簋、铜剑、铜戈等,作者选择有铭文的铜器作一介绍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的"长子口"铜方斝,春秋早期图腾纹铜剑,汉代铜量器——"市平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家坝遗址的发现是近年巴文化考古的一项重大的发现,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巴人的文化、经济军事、政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M33的发现,给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M33出土文物及发现的一些痕迹,可以看出巴人所用的葬具很可能是船棺,这(是否)可能有与史书记载中的"板楯蛮"有关,也是值得注意的.M33的随葬品主要放置在足端,出土的兵器放在船棺的前舱,主要是铜钺、铜戈、铜剑、铜矛、铜刀.而戈又主要是靠在船棺头舱的两侧,也就是说是靠在船的两侧舱壁,随葬品的不同位置的摆放对于研究巴人的葬俗是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15,(10)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其代表性器物——倒钩铜矛,目前在中国境内已发现13件。对这13件倒钩铜矛进行的金属成分检测和类型学研究表明,它们以红铜或砷铜铸造为主,制作工艺晚于西方红铜或砷铜锻造铜器,年代多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这些中国境内发现的倒钩铜矛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直接相关,而此文化在史前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再次揭示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从欧亚草原开始的,中国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是研究青铜器的重点。前人已指出,殷墟青铜礼器组合是以"觚、爵"为核心的"重酒组合",并随着各期不同器类的流行,产生不同的组合。但青铜器组合反映的都是墓葬等级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观察发现,殷墟青铜器组合可以在此基础上细化,"觚爵成套"和"偶数配列"是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9.
释鈼     
一九八三年,湖北江陵马山五号战国墓出土铜矛一件,其铭文曰“吴王夫差自乍用(钅乍):”按:“(钅乍)”从“金”、“乍”声,当读若“窄”。《广韵·入声·铎》:“(钅乍),(钅多)也。”《说文·金部》:“(钅多),曲(钅多)也。”或单称“  相似文献   

20.
寿春城遗址西部清理的3座墓葬,从建造规模及随葬的铜饰件、车马器、铜剑来看,均为中型墓葬,年代可能为春秋晚期,该墓地很可能是历史上的蔡国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