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党内知名的学者于光远前辈在看了我写的《田家英的最后岁月》一文,旋即写了《<田家英的最后岁月>读后》。正是由于田家英的话题,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我们便顺着这个话题说开来。田家英:顽皮的“大秘书”于先生认为我笔下的田家英过于凝重,而田家英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更深的是聪明和顽皮。也许是因为他们相识时都年轻,所以于光远对田家英最初的记忆,是他毫无顾忌地讲述自己在四川一个中药铺当小伙计时如何偷老板的钱。  相似文献   

2.
《文献》杂志今年第一期刊发了我几年前写的《再议&;lt;赵志集&;gt;》一文。原文原分三节,为一:关于《赵志集》的校录.二、关于《赵志集》诸诗的作者;三、《赵志集》作品产生于初唐补说,或许是因为版面原因.第三节在发表时被删去了。我觉得删去这一节.文章就不完整了.因为前面也已提到“作品的时代归属”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赵志集》的研究亦是题中应有之义,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这里借《古籍研究》一角将这一节发表出来。以与对这个问题尚有兴趣的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岁月》一文作者,曾与周恩来的贴身警卫员高振普同住一个宿舍院,经常听他讲述周总理晚年的一些往事。他近期回忆、搜写的《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岁月》一文,为我们披露了周恩来晚年的工作生活细节和病逝前后的详情,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曾自 《百年潮》2012,(2):50-52
正2011年10月27日,《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小莽苍苍斋是父亲田家英的书斋名,展览的展品是父亲生前的旧藏。参观展览的人们,无不对田家英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认知和作为深表敬佩。但人们只知道田家英学识渊博,很少知道他缘何萌发了收藏清代学者墨迹的想法。下面,我根据我和母亲的记忆,讲讲父亲的收藏以及相关的往事。  相似文献   

5.
我原是省航运局史志办主任、主编,在80年代末完成《黑龙江省志&;#183;交通志&;#183;航运编》编纂任务之后,又干了几年《航运报》社长兼总编工作后退休了。从此,搁笔多年。  相似文献   

6.
一 1959年4月初。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期间,毛泽东观看了湘剧《生死牌》,剧中有个“南包公”海瑞上场,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毛泽东吩咐坐在身边的秘书田家英去借《明史》,他说:“我想看一看《海瑞传》。”  相似文献   

7.
正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忽然兴出许多"派"来。我成了并不逍遥的"逍遥派",古文不能看,外文不能读,业务不能干,作品不能写。干什么好呢!我忽然想到了《庄子》。这本书第一篇名叫《逍遥游》,第三篇叫《养生主》。想到这儿,灵感来了——我不是在"逍遥游"吗?那又何妨"养  相似文献   

8.
徐庆全 《纵横》2000,(5):61-64
亲历过文艺界风风雨雨的黎辛老前辈,耄耄之年笔耕不辍,为解读文坛岁月留痕提供了不少回忆史料。但由于资料所限,个别回忆中的结论也难免有率意之处。《纵横》1999年第8期登载的《文艺界平反冤假错案的我经我见》一文中,有关丁玲历史结论一节,即有这样的问题。 这里,我只想把我的一些困惑写  相似文献   

9.
盼望已久的《陕西省志&;#183;军事志》出版发行了,它为浩如烟海的祖国史志宝库又增添了一份珍贵财富,为广大民众进行国防教育提供了丰富教材,必将为陕西的国防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和借鉴作用。我作为一位方志工作者,有幸较早拜读了全部志稿,受益匪浅。深感《军事志》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特点鲜明、文风朴实,熔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于一炉的优秀志书。由于我较长时间从事《陕西省志&;#183;人物志》的编纂工作,因此对《军事志》中的《军事人物》编较感兴趣,反复读了二三遍,觉得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邓可因 《炎黄春秋》2014,(10):53-55
廖沫沙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十年浩劫中,由批判他写的《有鬼无害论》《三家村札记》等文章开始,使他蒙冤文字狱,又身陷牢狱,惨遭迫害。但他心胸豁达,处变不惊,终于熬过了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8年,我在《北京日报》文艺部任记者,听说沫沙同志在朝阳医院养病,连忙赶去看望。后来又向他约稿,有过多次接触。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中,大多数的回忆者都认为,自1948年10月田家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后至1959年,是双方合作最为愉快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田家英崇拜毛泽东。与一般人的崇拜不同的是,他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使他对毛不是出自一种朴素的感情,而是理论钦佩之上的由衷爱戴。在他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两个月后,他的夫人董边到平山与他相会。当天晚上,他首先把自己两个月内作的几册毛的著作的摘录笔记给董边看,并告诉她说:“组织上决定要我作毛主席的秘书,我感到很胆怯,一定要下功夫读毛主席的著作,很好地领会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曾自 《百年潮》2009,(5):58-61
堪称毛泽东诗词中上乘之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据说是当年毛泽东写后不甚满意丢在纸篓里,被我父亲田家英捡回来,才得以保存流传的.20世纪90年代,我曾向母亲董边和其他相关知情人以及保存诗作原件的中央档案馆进行考证,现就我所知道的情况写一短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去年约我写一点回忆父亲的文字,因公务繁忙我未敢答应,后又将刊载其他同志写我父亲文章的杂志送我,使我和家人很受感动。我的父亲田家英生性活泼、开朗,长期在中央机关严谨有余的氛围里工作,竟一点没有改变他那洒脱不羁的性情。他有一方从地摊上买来的古印章,上刻“活泼泼地”,他特别喜欢,我以为那正是他的本性。父亲喜与人交往,好友来了,或清茶一杯,或茅台一盏,品酌之间,纵论天下。他曾对人说,他视人生两件乐事,一是读好书,一是和志趣相投的人聊天。的确,父亲有许多可以交谈的朋友、书友、挚友。何均伯伯就是…  相似文献   

14.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33年了。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编纂《红旗渠志》,约我写一篇红旗渠建设的回忆录。由于当时我在林县工作,参加了红旗渠工程酝酿、建设的全过程,所以对于此项任务既不好推诿,同时也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5.
田家英,曾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多年,卓有才华,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他喜欢写诗词,与毛主席有密切的诗词之交,并收集有大量的毛主席手迹。本文对田家英与毛泽东诗词之交有十分翔实、动人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叶辛 《文史天地》2004,(7):40-43
1990年秋天,我由贵州调回上海以后,一直在考虑要写一本描摹上海现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在这之前,我写过一些和上海有关的小说,比如八十年代我写的中篇小说《发生在霍家的事》;也曾改编电视连续剧的《家教》;反映文化大革命初期市井生活的《恐怖的飓风》。这些作品虽然都先后发表、出版了,后来也被我收进了十卷本的《叶辛文集》,但是它们的影响始终不如我同一时期创作的《蹉跎岁月》和《孽债》。  相似文献   

17.
看到某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的《地方风物志&;#183;名胜古迹》章里的这样一段话:“唐代诗人李白,曾携酒到此(指富春江严子陵钓台)畅饮。酒酣耳热之后,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诗:我携一樽酒,独上江渚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中国土族》杂志创刊至今,转瞬之间20年了.杂志编辑部就在我身边,在离我办公室不远的地方.我和刊物的编辑常常在楼道里相遇、交谈,话题多与刊物有关,彼此忽略了岁月悄悄刻在脸庞上的痕迹,以至于"创刊20周年"这个概念突如其来地闯进耳朵时,反应竟有点恍惚.  相似文献   

19.
李海鹰附语:首先,因为有了闻一多先生这首充满真挚、浓郁情感的诗,才有了我谱曲的基础。闻一多先生在70多年前写这首诗时,也许想不到澳门终于在本世纪末就要回归祖国了;其次,我很幸运,能在70多年后通过《澳门岁月》大型专题片与文化先人做了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今天,我特通过《新文化史料》双月刊,为澳门回归祖国再次表示祝贺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相似文献   

20.
陈高华 《史学月刊》2001,(3):124-125
《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刊载的《&;lt;述善集&;gt;选注(二篇)》,介绍《述善集》的二篇文章。这是很有价值的文献,有助于元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