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赣粤闽三省交界山区是一个流民活动非常频繁的区域。对于这区域的流民活动,已有不少学者做了论述。透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清以来,在该区域有相当数量的流民从广东、福建两省进入赣南山区,并对该区域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事实上,明清时期粤东北地区不仅是流民的迁出地,而且还是个流民的迁入地。流民迁入,也因此促进了粤东北山区的开发。本文拟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粤东北流民的来源及其对当地的开发进行探讨,以期对明清时期赣粤闽三省交界山区的流民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刘昌兵 《江汉考古》2008,(1):104-109
景德镇经历了宋元明清瓷业持续发展和繁荣,同时景德镇经历了由村市向集镇、由集镇再向城市发展进程。景德镇以瓷器而著名,围绕着这些精美绝伦瓷器的生产技术、作坊、行业分工、风土民俗、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构成了庞大复杂、相辅相成的瓷业生产及流通体系,庞大复杂、分工细致的瓷业体系,成就了景德镇瓷业的辉煌,同时它渗透于景德镇城市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造就和伴随着城市发展。从沿河建窑、沿窑成市到陶舍重重与窑砖里弄,瓷业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瓷业型城市的特有形态和建筑。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是6月14日。作为主场城市的景德镇要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按照以往惯例,本期杂志特别推出了"大器成景景德镇瓷都风华"专题。通过专家的视角,解读一座城市何以和瓷器有着千年不解之缘。作为一座因瓷而名的城市,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山水形胜和特殊的土壤资源,造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辉煌。《景德镇——世界瓷都成长史》讲述了中国官窑制度在这座城市里的近七百年延续,到清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的巅峰,创烧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最初整个城市沿着昌江两岸发展。《"村村窑火,户户陶埏"——昌江边的窑址》  相似文献   

4.
胡菁慧 《沧桑》2011,(2):54-56
如何营造体现陶瓷文化的千年辉煌文明传统,体现景德镇城市地域个性,体现新科技时代的景德镇城市历史新定位,如何营造景德镇国际新形象,现代城市文化环境系统策划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了。伴随着公共艺术和现代陶艺的发展,环境陶艺以其特殊的表现内涵与形式开始出现在公共空间的各种领域。现代陶艺介入公共领域是通过环境陶艺的形式实现的。环境陶艺的发展既适应了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文化与环境的特殊要求,同时也将现代陶艺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同时挖掘出环境陶艺在景德镇城市环境文化创建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明清两代近600年的时间,中国江西景德镇之所以被称为世界陶瓷的生产中心,享有"瓷都"的美名,就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成功。元代中晚期,全国多个地区相继烧制出了青花瓷,但只有景德镇烧制的最为成功,并从此改变了陶瓷发展的历史。究其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改变了瓷土的配方。在原来的成份单一瓷土中,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都帮"能成功控制景德镇瓷业,除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外,还与其伦理思想息息相关。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都帮"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明清景德镇外销瓷与朝廷政策紧密相连,当朝廷政策宽松,景德镇外销瓷发展迅速,当朝廷政策严苛,外销瓷发展缓慢。当西方机械陶瓷出现后,景德镇外销瓷急剧衰落。系统梳理景德镇外销瓷的历史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几件征集到的明清景德镇窑色釉彩瓷邱雪文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有着长足的发展,不论是官窑民窑的产品,都有很大的创新,这时的产品产量大,销路广,品种多,质量好,不但青花釉里红烧制得更加成熟,而且出现了更多的釉上彩、釉下彩和高低温色釉,如...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关于流民运动与地方动乱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有从不同角度展开的论述,也有从不同地域出发的好文。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地方社会大有裨益,特别是黄志繁的《“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典当业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空前兴盛阶段,究其原因,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的"利典"政策等为明清典当业兴盛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而典当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则成为明清典当业兴盛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黄承天德——明清御窑黄釉瓷器出土与传世对比珍品展”暨“明清御窑黄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成功举办,于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轰动一时。时隔六年后,同名的展览图录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此专门举办新书发布会及相关的学术报告会,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展览举办及新书出版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一致评价如此丰硕的成果注定要在明清御窑黄釉瓷器研究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池子华 《安徽史学》2002,4(4):36-42
本文从社会史角度,对流民与近代盗匪世界的互动关系进行剖析,认为流民是盗匪的最可靠的来源,近代中国所以成为盗匪世界,正是建筑于流民遍地国情基础上的。文章还以苏、皖淮北地区为例,进一步揭示出流民与社会动乱的关系,指出:在一个流民众多的国度里,如果社会不能将他们的社会行为纳入合理的规范内,那么,流民的越轨犯禁,就会直接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3.
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探讨,是从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所作的历史研究.从其内部分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在空间上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且在不断变化,而这些特点和变化又分别体现在该时期北京的商业空间、居住空间和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空间等方面,由此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地了解明清北京城市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城市发展到明清,已经是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城市在地域结构上一方面继承宋代以来的街巷式形态,另一方面布局上又表现出向传统回归的倾向。而且在社会结构上也有所变化。由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朝属于近代史的范畴,近代城市和古代城市之间的差别较大,所以本文的明清是指从明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这段时间,对1840年以后的城市结构暂不作论述。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和17世纪前期英国的流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虹 《世界历史》2001,(4):30-37
就历史发展而言,流民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16世纪开始的一个多世纪里,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英国流民问题突出。流民问题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英国政府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流民有哪些特点?流民的状况怎样?鉴于失业、贫困、流浪问题是所有国家在经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6,(8)
正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现藏800余件陶瓷器[1]。其中,明清瓷器约占一半,包括青花瓷器(含个别青花釉里红、青花矾红彩瓷器)近80件,且不乏宣德把莲纹大盘、宣德缠枝莲花纹盘、万历莲瓣形盘、康熙"中和堂"款碗等珍品。部分瓷器属于民窑佳作,更多的为景德镇明清官窑出品,是研究明清时期陶瓷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料。现择其中较为重要的15件加以介绍。一明代青花瓷器  相似文献   

17.
秦大树  高宪平  翁彦俊 《文物》2020,(11):79-96+48+1
根据对落马桥窑址明清时期遗存发掘资料所开展的分期研究结论,可进一步将落马桥明清时期的生产历史分为六个阶段:明代复苏期(洪武至宣德)、发展期(正统至嘉靖初期)、高峰期(嘉靖早期至崇祯),清代恢复期(顺治至雍正)、发展期(乾隆至道光)、衰落期(咸丰至宣统)。通过总结各阶段的生产特点以及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构建以落马桥为代表的明清时期景德镇镇区窑场的发展历程。文章还讨论了民窑青花瓷开始大规模生产的时间、青花生产技艺在明中期向外地的传播、晚明时期官搭民烧的出土物证据及制度探讨等,首次根据考古资料总结了明清景德镇民窑的基本生产历史。  相似文献   

18.
李文 《黑龙江史志》2012,(19):78-79
明代流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社会也造成了深远影响,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稳定局面。本文结合各地方志分析在不同时期流民产生的原因,以及统治者采取的安抚流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吉祥寓意,是古代陶瓷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兔纹从成化以后开始出现,至崇祯一朝亦有非常精细的兔纹产品,但至清康熙以后,景德镇瓷器上的兔纹装饰就很难看到了.明清两代兔纹装饰经历了一个由繁至简,又由简复繁的过程,这与宫廷对"十二章纹饰"的使用管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行业神众多,真武是其中重要神灵之一。真武之所以成为景德镇瓷业行业神,原因一是真武为水神,而水运在景德镇对外交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真武有相当的火神神格,可护佑烟火变幻莫测的烧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