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景名胜》2009,(8):34-34
记者从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第四届二次理事会会议上获悉,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认识和参与,风景名胜区行业将通过行业联手、区域联动,充分整合宣传资源,全力打造统一的行业品牌,提升风景名胜区行业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2.
甄静 《旅游纵览》2022,(16):74-76
文章首先运用态势分析法分析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艾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其次分析邳州市艾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竞争对手,并找出该景区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针对问题提出强化品牌建设与管理,增强品牌意识;注重景区品牌形象塑造;建设景区官方网站,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重新进行品牌定位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邳州市艾山风景名胜区品牌营销,提高景区知名度,推动景区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6,(5):158-159
3月28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成立会议在杭州建德市召开.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凤武、副秘书长周雄,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祖萼,四川省阿坝州政协副主席章小平,建德市市长童定干,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赵晴,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孙喆,建德市副市长祝军,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都市快报社社长杨星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来自黄山、峨眉山、云台山等全国60多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负责人、各地旅游企业以及包括《中国旅游报》、旅游卫视在内的20余家全国主流旅游媒体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4.
宋俐 《旅游纵览》2016,(4):160-161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游客满意度测评的系统模型,得出影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因素,从而分析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问题,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与建议。一、背景近年来,游客满意度作为衡量景区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受到旅游行业的注意。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最早由国外  相似文献   

5.
事件9月1日-3日,中国风景名胜区25周年综合成就展在北京开幕。全国187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展示了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25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显著成就,宣传风景名胜区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赵宝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6.
“一个关乎国家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公共资源、关乎世代民生福祉的风景名胜区事业,一定要赢得全社会和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12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暨第四届常务理事会上发表的书面讲话中强调指出,“不仅要让广大游客在风景名胜区游览过程中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7.
3月12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长及常务理事会议在浙江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举行。会议就如何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切实落实行业协会"规范行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的工作宗旨,更好地为行业和景区提供优质服  相似文献   

8.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淑芳 《人文地理》2010,25(3):139-143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然而在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景区与原居民和谐问题日趋突出,对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造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现状,解析了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之间存在的共生型、共存型和冲突型关系,目前以冲突型关系为主。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的三种模式--外迁型、内聚型、控制型。结合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快速城市化的趋势,指出外迁式和控制式相结合的和谐发展模式目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2008,(6):26+2-3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里氏8级震灾,损毁了我们的家园,带走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而那些曾经美丽的风景,也被撕扯得支离破碎。为了在受灾景区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尽一份绵薄之力,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发出对受灾景区的灾后重建进行专项损助的倡议。与此同时,本刊联合中景协,推出"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援手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大型公益活动。参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是衡量旅游用地效益的关键指标.为掌握中国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经济状况、类型和空间差异特征,本文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地经济密度指数、变差异系数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2003年~ 2009年26个省(市、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及其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陵寝类、壁面石窟类、历史圣地类等三类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相对较大;(2)分省层面来看,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明显,区域时间差异变化上大致呈现“整体上升型”、“有升有降型”和“整体下降型”三种类型;区域差异动态特征显示,26个省(市、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2014,(1):128-129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春节县兴隆镇境内,以岩溶天坑与地缝峪谷等喀斯特地貌景观著称,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传统的以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旅游业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过度开发也对景区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在真正带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景区的良性发展呢?这就需要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本文主要基于传统风景名胜区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全域旅游时代风景名胜区的进与退提出两条可行的思路,希望可以对相关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日前,江苏三山风景名胜区等26处风景名胜区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此中国已拥有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此前举行的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命名授牌会议上说,风景名胜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强,新的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建立,使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地位提高了,但同时保护的责任也随之加大了。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建立风景名胜区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 在这里,我们将新一批的2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展示出来,让我们了解他们,感受他们,从而和他们走得更近。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08,(6):24-24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杭报集团联手主办杂志,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25周年之际,杂志于去年9月适时推出《中国风景名胜区25周年精华版》,受到了读者的热捧;今年3月又推出"30年风景记忆"专题,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巨大变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事实证明,《风景名胜》杂志已经成为我国风景名胜区行业不可缺少的对外宣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2014,(1):156-157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中北部,东邻雁荡山,其内楠溪江水系干流长约100千米,198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6.
刘勇 《丝绸之路》2015,(4):53-54
本文通过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研、文献研究、考察访谈,并结合对文化景观的认知方法,把人类作用自然的观念、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作为认知景区内文化景观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作为保护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嵌入到景区规划中。  相似文献   

17.
张琪 《风景名胜》2008,(12):38-39
中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大会11月18日在安微黄山市举行。本次大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和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国家相关部委的代表,全国部分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园文局的领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2008,(1):26-26
我们今天召开的大会是个四合一的会议。一是庆祝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和发展25周年,二是总结五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的成果和经验,三是纪念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四是表彰行业的先进典型先进个人,大力宣传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截至2012年,国务院一共审批通过了7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国已拥有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达698处。  相似文献   

20.
姚胜祥 《文史天地》2014,(12):F0004-F0004
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地处贵州紫云县境内,有4个国家级景点,总面积70平方公里。这里既有世界最美的瞎斯特地貌,又有举世无双的大穿洞绝景,还有古朴的悬棺洞葬以及地球上人类最后的穴居部落,更有众多的动植物种类,是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融合最完美的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