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景名胜》2012,(6):13
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为夏至。今年夏至为6月21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2,(6):13-1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  相似文献   

3.
续志不但要记载断限内的自然与社会各方面的资料 ,还要对前一部志进行补遗、纠错。《漠河县志》关于夏至日看北极光的记述 ,就先后使《黑龙江省志·林业志》、《大兴安岭林业志》、《图强林业局志》、《阿木尔林业局志》以及《祖国的北极———漠河》等受到影响。这几部志书将《漠河县志》关于夏至日看北极光作为资料引用 ,使错误越传越远 ,越传越广。由此可见续志纠错 ,不使错误再传的必要性。《黑龙江省志·林业志》第八篇第五章第一节二目“漠河北陲旅游区”中写到 :“夏至前后 ,此间晚霞连着黎明 ,黑夜不黑 ,每年此时都有不少国内外旅游…  相似文献   

4.
<正>"天人合一",节气为农历特色,也是乡土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命脉。时代在变迁,记忆在磨灭,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所携带的乡韵,始终流转并萦绕。农历重农事,重节气。而节气与气候、物候,与节日、习俗紧密关联,它是传统生活的文化指南,具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节"。2016年底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相似文献   

5.
忽而今夏     
《贵阳文史》2013,(4):84-84
夏至,夏天携各路茂盛草木纷沓而至草木和阳光,一同烈烈生长光影流动,时光是匹小白马,一往无前当下和永远,一切都只是忽然而已既然已来不及,又何必要从头济南新民谚曰:济南春如四季。说的就是济南春天之短暂。真的呐,似乎未及好好享受春光,忽见阳光和绿叶浓荫已辉映成绿窗美意,现出夏日景象,查看日历,知是夏至节气,遂生"忽而  相似文献   

6.
敦煌具注历日中,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其中有关"二分二至"的漏刻标注,始终没有出现在相应的节气(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期上,这主要表现在具注历日对昼漏50刻的标注往往要比春分、秋分节气晚1—3日,而夏至昼漏60刻和冬至昼漏40刻的标注又提前了3—4日。另一方面,具注历日所见一年的昼夜长短变化中,多数情况是每8日昼夜时长增减1刻。较为特殊的是,春分、秋分前后,昼夜长短变化中每增减1刻通常需要的时间是7日。相比之下,冬至、夏至前后漏刻增减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具体来说,"二至"前昼夜时长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2日,"二至"后昼夜长短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8—19日。若与春分、秋分"加减速,用日少"的特点相比,大体比较符合《唐六典》"二至前后加减迟,用日多"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为『夏至』节气,今年夏至为6月21日。养生有道夏季暑热易口渴,但要忌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以免引起消化系统紊乱。此外,冷水洗浴是很多男性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引发不适;即使是热水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1,(6)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掌握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总结出来的。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从孟春的大地复苏,到仲春的朝气蓬勃,再到季春的姹紫嫣红;三春经历了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本文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为例,解读春天里节气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4,(22):16-21
6月21日,德国阿尔卑斯山脉的巴伐利亚村庄阿绍,人们围在篝火旁庆祝夏至节,并通过投影观看世界杯德国队与加纳队的比赛。最终比赛双方2比2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10.
立春,又称“打春”、“报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代表春季的开始。农谚有“春打六九头”之说。冬至开始数九,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即冬至后的第四十六天,通常在公历的二月五日前后。立春这一节气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  相似文献   

11.
毛南族节日     
正分龙节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  相似文献   

12.
冬至     
《风景名胜》2014,(12):13-13
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2014年冬至为农历十一月初一,公历12月22日.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相似文献   

13.
夏至     
《风景名胜》2014,(6):13-13
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为夏至,2014年夏至为农历五月二十四,公历六月二十一日.  相似文献   

14.
古代日本的五月五日礼仪,始自7世纪初,形成伊始受到中国夏至理念的影响。至8世纪律令制国家确立后,五月五日节仪成为体现天皇与全体官人政治关系的重要国家礼仪。中国民间五月五日习俗中的菖蒲、续命缕等道具成为律令制五月五日节仪的必要组成要素,避邪除灾的观念也随之被融入五月五日节仪之中。  相似文献   

15.
据《玉烛宝典》等古藉记载,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夏商周就有的夏至节,夏至后炎热多雨,毒虫滋生,瘟疫流行,被认为是“恶日”,就有“驱邪除恶。祈求平安”的祭祀活动。南方沿海和河湖密布的古越人,断发文身,自称龙子,特别崇尚龙舟竞渡。由此沿袭发展到战国后上升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全国性端午节。而福州地区还融人本地的民间信仰、风土人情特点,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福州龙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3):59-63
冬至,岁时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仲冬佳节,亦称“冬节”、“交冬”、“贺冬”、“长至”、“亚岁”和“一阳节”、“消寒节”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不少地方仍保留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相似文献   

17.
小满动三车     
农历四月中旬,公历5月21日或22日的小满节是立春后的第8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相似文献   

18.
赵江红 《清史研究》2023,(1):150-156
<正>时宪历是清人入关后颁行的历书。(1)一份完整的通用时宪历,“首列都城节气时刻。次列太岁干支、年神九宫。次列各省、各蒙古部落日出入昼夜、节气时刻。次列逐月合朔弦望,逐日干支、纳音、纪宿、建除、用事,每月下仍列节候、月神九宫及中气交宫。后列纪年、男女九宫,下列宜忌等日。末列监官衔名”。(2)以往研究对时宪历的基本构成多有绍介,(3)并且注意到,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史志》2000,(3):22-27
肇东市行政区划图 彩照若干幅 序 凡例 总述 第一编自然概况第一章建置 第一节境域 第二节行政区划 一、撤县建市 二、乡镇政权组织 三、村民自治组织 四、地名变更第二章自然地理 第一节地质地貌 一、地质 二、地貌 第二节气候 第三节资源 第四节自然灾害 第二编农业第一章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双层经营体制 第二节农机体制改革 第三节林业产权改革 第四节规模经营第二章种植业 第一节粮食作物 第二节经济作物 第三节蔬菜 第四节农业技术推广 第五节土地开发利用 第六节农田基本建设 第七节经营管理第三章农业机械 第一节机械化程度 第二节…  相似文献   

20.
雨水     
《风景名胜》2015,(2):13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水,2015年雨水为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19日。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此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