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一生热爱书法,在他的晚年,书法甚至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父亲的一生中和几位书法家有过友谊及交往,并收藏过一些名家的书法作品,这些都成为父亲一生经历中值得回忆的记录。在我们保存的父亲收藏的书法作品中,时间最长的是胡小石先生的作品。胡小石,字光炜,浙江嘉兴人,比父亲年长十一岁,抗战期间与父亲都在昆明,并同在云南大学任教,当时胡小石任文法学院院长,父亲任文史系主任,因而时有接触。胡先生为人正直、笃实,在中国古文字、音韵学方面造诣很深,他开设的《中国文学史》课很受学生欢迎。父亲当时虽任文史系主任,但…  相似文献   

2.
周幼马 《纵横》2011,(2):12-17
迎接黎明 1972年,斯诺病危,他夫人向父亲求助。父亲马上去找廖承志商量,廖公去找了周总理,又报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派父亲带一个医疗小组赶到瑞士,然而为时已晚。斯诺临终前对父亲说,他非常羡慕父亲在中国走的这条路。他一手拉着父亲,一手拉着刚赶来的黄华大使,感慨地说:"我们三个赤匪又见面了。"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宋云鹤出生在四川旺仓县山区的一个乡村。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父亲的许多长辈在苏维埃政府里工作和任职。由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亲在十一二岁时就组织起一群孩子成立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长。父亲于1933年正式参加了红军,那时他年仅12岁。我问父亲为什么会参加红军,父亲说,当时有偶然和必然。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贵州省第一个苗族省长王朝文,出生在贵州省黄平县苗岭山区的一个苗族农家。他父亲叫王登祥,在苗家村寨教了21年私塾,对朝文这个长子,老先生是寄予厚望的。朝文九岁时,就乖乖的跟着父亲进学堂。这一进学堂就是五年。五年里,王朝文跟着父亲在黄平、施秉一带农村相依为命。上课时父亲当先生,他当学生;放学后,父亲煮饭,他打杂,过着衣  相似文献   

5.
从小就爱问父亲,为什么我叫雅丹呢?父亲总是忙着自己的事,笑而不答。于是,只好去问妈妈,妈妈轻声说:"那是一些丘陵,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长大了去翻父亲的书才知道:雅丹,位于罗布泊地区。1929年,我的父亲——年仅31岁的陈宗器,被派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作为瑞典科学家霍涅尔的助手,从事经纬度测量与地形测定等工作,父亲正是从这里起步,后来成为中国地磁界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6.
吴晗(字辰伯)是父亲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就认识的朋友。当时吴晗叔叔任教于西南联大的历史系,父亲则在云南大学任文史系主任,与吴晗是同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父亲和吴晗又担任民盟云南省支部的领导工作,吴晗负责联系青年学生的工作,两人又成了同志,父亲称呼吴晗为“辰伯”,吴晗则称呼父亲为“图南”,这个习惯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以后。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称谓是管父亲叫"爹",管母亲叫"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爹"是由"父"和"多"上下结构组成,"父"在上,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与许多中国家庭的孩子一样,我有一双充满着爱和责任心的父母。父亲李楚兴是湖北襄阳人。因为学校少,离家远,因此从中学起父亲就开始住校读书。高中毕业后,父亲就读了国立湖北师范大学。在大学,父亲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参加过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爱国学生民主运动。1949  相似文献   

9.
林爽爽 《百年潮》2020,(3):5-22
父亲在1991年离开了我们,转眼近30年过去了。2020年6月20日是父亲诞辰115周年的日子。我们怀念他,怀念他与无数革命者和志士仁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所做的许许多多有益的事情。父亲一生行为规范、心思缜密,严格遵守党纪,任何时候都是按党的规定和要求办事。缅怀父亲的革命生涯,我心中充满崇敬。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徐君慧本名李子英,出生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而我出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我有时想,这一年月的巧合不正是隐含着一个天理吗?没有父亲就没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果说我能够作为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的话,我父亲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解放与幸福的时代见证人。  相似文献   

11.
我爱祖国     
章悦洋 《南京史志》2010,(10):23-23
“当你还在中国的时候,你完全不了解中国的意义,当你了解中国的时候,你已经不在中国……因为,它是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祖先的大摇篮。”——余光中《地图》站在人类文明的前缘,您粲然的笑靥击碎无知与野蛮;袅袅的炊烟从历史第一页蜿蜒而出,万物为之复苏。  相似文献   

12.
康克清印象     
张复 《百年潮》2011,(11):20-23
1984年夏秋,我抽空去北戴河看望在那里休养的父亲张仲实。一天上午,父亲对我说:“康大姐也在北戴河,好多年不见了,我要去看她。”在中国谁不知道“总司令夫人”康克清!我陪父亲去看“康大姐”,几分仰视,几分好奇,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康大姐”。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08,(3):36-37
中国传统的称谓是管父亲叫“爹”,管母亲叫“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爹”是由“父”和“多”上下结构组成,“父”在上,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多”在下,表示父亲在占主导地位时,财富越多越好,衣食无忧。“娘”是由“女”和“良”左右结构组成,“良”就是“好(良好、优良、善良)”,特别强调做了母亲的女人要“善良、贤惠”。由上可看出古人对于父亲、母亲的称谓的良苦用心,从中窥见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看到中国南海舰队及潜艇巡视南沙群岛海域,宣示中国在该海域及领土的主权,不禁使我想起65年前,父亲也是乘坐军舰,行驶在同一海面上,前往南沙群岛宣示中国的主权,想起他一生最后写的一篇文章《想起了南中国海》。父亲的故事幕幕重现,让我思绪翻飞、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不必讳言的是,生在像我这样的家庭是很令同一时代的人羡慕的。我出生在解放初期,从有记忆的时候起,便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生活。我父亲陈士榘是20世纪20年代参加革命的,井冈山、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这让一代中国人肃然起敬、充满着史诗般传奇色彩的事件,父亲都参加了,而且干得有声有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人物,也都对父亲的工作作出过很好的评价。不管我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我是否意识到,我的一家在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上流社会”。对于父亲的业绩,我们是爱戴甚至…  相似文献   

16.
父亲不是总书记的日子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以后,父亲还是总书记,应当主持中央工作,但是他把精力已经转到宣传教育方面去了。为了不影响毛泽东的工作,父亲退得比较彻底。为了彻底让权,他提出来下乡搞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梁蔼然解放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是我党派在冯玉祥、鹿钟麟总部的情报小组组长,给党提供过有重要价值的情报,特别是军事战略情报,受到过周恩来、董必武的多次表扬和毛泽东的接见。但我对父亲的经历,过去知道的甚少。“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我离休后,在我的要求下父亲才详细地给我谈了他的过去。父亲在旧中国坐过国民党的牢房,解放后也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18.
韩艳 《神州》2011,(10):90-95
提到关于父亲的经典形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应该是朱自清的笔下那个"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象。父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是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9.
我没有走过父亲走过的长路他的脸上是几番沧桑几番血泪我没有看过父亲看过的国土他的乡愁是浩荡之江滚滚之水我只能偷偷瞄着父亲的眼眸感觉他眼光最深沉处的浮云苍狗我没有留下父亲留下的疮疤他的伤痕是不敢思忆不堪回首我没有经历父亲经历的挣扎他的割舍是午夜梦回茫然失落我只有悄悄等着父亲的动容感觉他神色最恍惚间的爱恨交错什么叫中国我曾经没有把握如今我才知道她在我胸口跳动什么叫中国我现在真有把握是父亲毕生的守候我与生俱来的光荣——张雨生《心底的中国》叶,纷飞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号称带了60万大军的国民党,我想,或许,也带来了60万个生离死别的故事。在那个饥荒内战的年代,一个懵懂的14岁少年,告别父母,离开河北家乡,随着军队,一步一步地从芜湖走路到厦门,再从马祖辗转到了台湾。他的每个步伐都很艰辛,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看着他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想着家乡的父母兄长和姐妹,天涯漂泊……他的心是凄苦的。14岁,该是怎样懵懂的少年?每次凝视爸爸,我总会在心里这么想着。  相似文献   

20.
吴乃昌 《纵横》2011,(10):47-49
我的父亲吴羹梅(1906---1990),江苏常州人,原名吴鼎。1932年毕业于日本横滨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标准铅笔厂,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1949年在哈尔滨筹办中国标准铅笔厂,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父亲与毛泽东主席曾有数次会面,主席平易近人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