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孫正軍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35-160,400,401
對於《隋書·禮儀志六》所記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的史料來源,日本學者小林聰先生提出,其基礎是梁武帝天監二年所頒佈的"天監二年令"。本文考察認爲,隋志記載並非本自梁令,而是以《宋書·禮志五》所記百官印綬冠服制度爲基礎,並補充西晉泰始令及其衍生著作,以及東晉以降至梁初的各種制度變革綜合而成。因此,隋志所記並不能如實反映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由此指出,在利用史料之前,對文本進行史料批判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作業。  相似文献   

2.
纂修官潘錫恩對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有重大貢獻,但以前學界未有關注。潘錫恩在道光二年至三年間,纂輯了清史《文苑傳》的十四個正傳,幾達該書第一次稿正傳數量的三分之一,對該稿的成書意義重大。潘錫恩對《文苑傳》的論述也有重要貢獻,本文討論了他在詩學史和史學兩方面工作。潘氏幫助書寫了《文苑傳》詩學主幹,確立了以王士禎爲中心的順康詩學史論述主線,確定了《文苑傳》的詩學史記載開端,並延伸到雍正乾隆朝。在此過程中他强化了《文苑傳》所記清朝詩學特色,記載了崇宋詩潮流的興起。潘錫恩通過纂輯《谷應泰傳》等幾個傳記,建立了《文苑傳》的史學板塊,以《明史》纂修爲線索,凸顯了清代史學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漢代的"蝝螟之酺"具體儀式不詳,宋代的酺神可能類似。《宋史·禮志六》記載"又有酺神之祀。慶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爲害,乞內外並修祭酺。’禮院言:‘……歷代書史,悉無祭酺儀式。欲準祭馬步儀,壇在國城西北,差官就馬壇致祭,稱爲酺神’"。宋人飽受蝗蟲困擾,於是查找史書祭祀酺神,並模仿"馬步儀"制定相關儀式。由此也可知這兩種祭祀的本質無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李渾金墓誌》是近年洛陽地區新出土的一合唐代墓誌,誌主爲初唐詩人李渾金,傳世文獻未見載。這篇墓誌所提供的有關李渾金生平事迹的諸多信息,對於研究其籍貫世系、仕宦履歷、交遊經歷、婚姻子嗣等方面有一定的文獻價值。特别是誌文中記載了誌主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春江眺望》,屬唐代佚詩,誌文還詳細交代了該詩的創作背景以及其在當時的影響。通過對詩文的解讀,我們可以借此瞭解初唐時期詩歌創作的相關社會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據禮書記載,在先秦的鄉飲酒禮上,有一種參與者稱"遵",還有一種參與者稱"僎"。前者見於《儀禮·鄉飲酒禮》及《鄉射禮》,後者見於《禮記·鄉飲酒義》。多數人的看法是把遵、僎認作一事的,二字被認爲是通假關係。但哪一個是本字,學者有異説。人們繪製的鄉飲酒禮圖,也相應形成了兩個類型:以《儀禮》爲本的禮圖取"遵",以《禮記》爲本的禮圖取"僎"。進而遵或僎的具體身份是什么,也造成了若干經學糾葛,諸説紛紜,並影響到了宋明清王朝的鄉飲酒儀注。有一種觀點認爲,"遵"是到場觀禮的高官,而"僎"爲幫助主人行禮的屬吏,把他們混爲一談是鄭玄注造成的,二者以區别開來爲好。本文把初步梳理提供給相關研究者,以供研判參酌。  相似文献   

6.
唐高宗時代,高宗與武則天並稱"二聖",傳世史書都如是記載。筆者曾經撰文認爲,"二聖"之稱是宮內之稱,屬於家禮範圍,所謂上奏公文皆如是的記載沒有直接證據,而石刻史料提供的皆是皇帝、皇后或者天皇、天后之稱。但依然有人不同意。所以本文再次申論,解釋新的資料,並提供武則天上表高宗的事證,以明並稱之說與所行制度的矛盾,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沈衛榮 《中华文史论丛》2013,(1):1-39,391,392
藏傳佛教曾在元朝宮廷廣爲流傳,《元史》等官修史書中的有關記載,源出自元末明初的一部野史《庚申外史》,明代的作家將這段已被小說化了的歷史進一步戲劇化和小說化,遂使藏傳佛教淪爲"淫戲"和"房中術"的代名詞。本文從文獻學的角度釐清漢文化傳統中有關元代宮廷所傳藏傳密法的記載從小說到歷史,再從歷史到小說的複雜演變過程,並利用西夏、元代所譯藏傳密教文獻研究元代藏傳佛教傳播史,從藏傳密教的語境中還原西番僧人於元廷所傳所謂"秘密大喜樂禪定"的真實面目和本來意義,顛覆其於漢文文學作品中被色情化了的負面形象,重建歷史的真實。  相似文献   

8.
張馳 《中华文史论丛》2023,(1):111-136+402-403
唐懿宗時期發生四星會聚於畢、昴的天象,分野爲趙、魏,懿宗令成德節度使王景崇披衮冕以厭勝之,《舊五代史·唐莊宗紀》認爲這是李存勗魏州即位之兆。僖宗時期,發生“木星入斗”的天象。《新唐書·天文志》將之繫於乾符六年(879),《北夢3)言》、《册府元龜》等則曰“乾符中”,並將之與王鐸問占、朱温天命建立起聯繫。根據計算,唐代後期確實發生了這兩個天象,但與史書記載時間並不吻合。實際發生過的天象,經過五代史官的改造,便成爲證明君主天命的有利徵兆。從這兩件史事中,可以一窺歷史記載的實相與變相、史官誤載的有意與無意之間的關係。  相似文献   

9.
<正>一"注"體的興起《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著錄的解經之書,大致有"傳"、"記"、"說"、"解"、"訓"、"故"、"章句"等多種體式,其中並無"注"體。其餘諸《略》亦只偶見"論"、"說"而不見"注"。劉師培在《讀書隨筆》"秦漢說經書種類不同"條中分析了"傳"、"記"、"說"、"微"、"章句"等秦漢間解經舊式各自的特點,並認為"後人概以經注目之,失其旨矣"。~①則至少在秦漢時期,不同解經體式間的分界  相似文献   

10.
明代智旭以佛學思想闡釋《周易》,將《周易》引入佛教心性論一途,援佛入《易》,以《易》攝佛,儒釋匯通,《訟卦》尤具代表性,構建起了《論語》"內自訟"與《訟卦》融會貫通的橋樑。《師卦》的解釋傳統體現了王弼重事理、程頤重治統、清儒重考據的特徵,《周禮》關於"大師之禮"和"大田之禮"的記載及出土簡帛本《周易》,提供了從軍禮解讀《師卦》的新視角。唐代孔穎達對《謙卦》開創性闡釋以及唐宋諸儒對"裒多益寡"的改定和訓解,反映了唐宋更替期關於"公平"觀念的轉變,可作爲考察唐前大儒和宋代大儒思想分野的重要參照。  相似文献   

11.
朱溢 《中华文史论丛》2015,(2):99-137,394
從《周禮》的記載到帝制時代的禮制實踐,賓禮的構成伸縮不定,致使其內涵難以清楚界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和五禮新儀》賓禮調整的依據,提示了從"不臣"和"不純臣"的權力角度來探析賓禮實質的可能性。鑑於"不純臣"的諸侯、"不臣"的二王後和夷狄與賓禮演變關係密切,本文分別從郡國、二王三恪和周邊政權的角度來探討賓禮的外延、內涵,並指出中國古代賓禮的內涵大致穩定,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賓禮的具體對象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2.
《儀禮·士虞禮》中出現了廢爵、足爵、繶爵等飲酒器,被用於祭祀"三獻"。宋人把足爵、繶爵説成三足爵。今人或云三種爵都是雙耳杯,或云足爵是三足爵、廢爵是斗形爵。本文徵諸《禮記》、《儀禮》中的獻尸禮文,圍繞"尸酢夫人執柄,夫人受尸執足"這條記載,推測廢爵、足爵、繶爵三者都是斗形爵。足爵之"足"指的是斗形爵之圓足,廢爵則是斗形爵去掉圓足的形狀。繶爵也是有柄有圓足的斗形爵。在禮器等級上,"五爵"爵、觚、觶、角、散最高,次廢爵,次足爵,次繶爵。  相似文献   

13.
《史記·曹沫傳》記載了春秋時期魯人曹沫劫持齊桓公的事迹,但其間疑點重重,後人對於曹沫其人之身份、劫盟其事之真僞、會盟前之背景以及會盟後之結果多存爭議。本文從史源分析的角度入手,對《曹沫傳》的材料來源加以考查,並綜合其他方面的證據,對"曹沫劫盟"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14.
班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引哪位中國史學家不知班昭?然而又有幾人能够說清楚這位中世紀女性學術大師的生平和遺響?很慚愧,我從業中國史學史斷續四十多年,所知的班昭,不過限於《後漢書》幾篇傳記的簡短記載,以及《文選》、《全後漢文》保存的幾篇作品或作品斷片,就是說屬於知之甚少之列。近年重新清理《漢書》编纂史,從知人論世角度再看班昭和她  相似文献   

15.
《全唐詩》卷八〇八收有慧宣詩三首、逸詩兩句,道恭詩一首。道恭詩和慧宣逸詩兩句都是貞觀十一年(637)唐太宗召見他倆並出示名貴袈裟時令他倆寫的詩。陳尚君先生考證:道恭應該是法恭,慧宣應該是法宣;同卷中另有法宣詩二首,兩者應該合并。這個考證有粗疏之處。雖然據不同文獻記載的同一件事顯示,道恭應稱法恭,慧宣應稱法宣,但有詩二首的法宣,卻不是應稱法宣的慧宣,這個法宣是活動在北齊的僧人,兩首詩應歸入北齊詩,從《全唐詩》中剔除。  相似文献   

16.
姚蘇杰 《中华文史论丛》2013,(2):371-382,403,404
對清華簡《尹誥》"一德"的理解存在多種意見,《禮記·緇衣》引《尹誥》,將"一德"闡釋爲"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這應是最合理的解釋。《詩經·鳲鳩》中"其儀不忒"是達成"一德"的手段,全詩則是"一德"的極好注解。"一德"應包括"相同"、"正確"、"教化萬民"三層內涵。清華簡《尹至》篇則敍述了伊尹和商湯達成"一德"的過程。  相似文献   

17.
羅志田 《中华文史论丛》2013,(1):61-82,392,393
中國古人敬天而不曾尊崇一位絕對全能之神。在這樣的世界裏,歷史和史學具有特出的文化地位。通過歷史記載和敍述,史學說明並論證着關於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認同等各項基本理念,也驗證着君主統治的正當性。漢代獨尊儒術後,史學的功能有所變化,但仍注重記録和傳承,並越來越帶有守先待後的含義。歷史撰述的體制化帶來相應的約束,爲野史和傳說留下了發展的空間。不間斷的正史、相對隨意的野史,以及伸縮靈動的民間傳說,共同構成了今天的"歷史知識"。這一切都因19世紀西方對中國的入侵而改變,不僅史學的社會地位摇擺不定,學校和公衆所關注的歷史内容也有很大的改變,出現了一些帶有西方特色的中國歷史言說。  相似文献   

18.
《家禮》爲朱子所作本無爭議。清王懋竑以其書爲僞,理由有二:一是《家禮》成書和失而復得的相關記載存在可疑之處,二是《家禮》思想内容存在不足甚至謬誤。前者主要是由於對相關文獻掌握不够全面而引起的誤解,後者在判斷標準和具體論證上也都存在問題。在判斷標準上,質疑者預設了朱子不會出錯的前提,忽視了《家禮》作爲未定之本本來就存在不足的可能性。在具體論證中,則罔顧朱子不拘古禮、積極吸收後世禮俗的思想,往往據《儀禮》以繩《家禮》,加之對《家禮》本文存在誤讀,遂造成《家禮》謬誤百出的假象。由此懷疑《家禮》非朱子所作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潛提倡"溫柔敦厚"詩學作爲其詩學的根本。在他之前與同時,有明清之際的詩人、清聖祖和清高宗三種不同的"溫柔敦厚"詩說。沈氏之說與這三者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考察沈德潛詩學的"生成語境",可以發現,沈氏一生以詩人自命,其大半生的關注點只是集中在吳地詩壇與詩風,與政治詩學的關係並不緊密。因此他並非傳統認爲的希望恢復詩教,其本意是要借經的權威以尊詩,而非還詩於經、藉詩行教。在此基礎上分析沈德潛"溫柔敦厚"詩說,可以認爲它包含了總綱、題材、創作方法與詩歌風格四方面的內容。這既是對"溫柔敦厚"詩學集成式的總結,同時又不乏詩心獨運的新見。  相似文献   

20.
從紀元前一千五百年奴隸主王朝——殷,直到十九世紀封建主王朝——清末,這三千餘年間,就記載文字的主要工具的發展史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文化時代: 先秦到漢晉:簡牘文化時代。魏晉到唐五代:卷軸文化時代。中唐到清末:雕板文化時代。现在把這三個文化時代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 奴隸主王朝殷的史官,曾利用動物遺體——龜甲和獸骨,作為記載文字的工具,卽所謂甲骨文,但在那時卽已進入簡牘文化時代了。甲骨文"(?)"字,和尚書周書屢稱"作册",標誌着殷周兩朝已使用了竹製的簡和木製的牘,作爲記載文字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西漢壁中書和西晉汲郡魏安釐王墓大量先秦簡牘的發現,曾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