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88~2002年(甚至下限至更后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等诸方面领域。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引起人们从物质生产到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革,是本阶段各种改革的最重大变革。所以,有没有写好经济体制改革篇章,是判断一部续志编纂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许多地方续编志书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仅仅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这两部分来反映,这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面临着哪些方面的矛盾,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回答的。况且,这一系列矛盾的处理与解决的过程,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一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把农村改革作为突破U,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体制压抑最严重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传统体制下发展程度最低、最薄弱的环节。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迈进,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4.
思康 《旅游纵览》2013,(9):318-319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因探索中国大部制改革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从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部制改革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菁 《文史月刊》2007,(7):21-25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标志,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我国的全面改革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农村突破的,在农村的突破又首先是从内陆的贫困山区引发的。  相似文献   

6.
<正>1979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启动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和推动:一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催生科技体制改革;二是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对策思考;三是农村改革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启示作用;四是振兴经济的战略选择。科技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1981年国家科委党组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提出了发展科技的新的方针,其宗旨就是科技工作要为经济  相似文献   

7.
李菁 《贵阳文史》2007,(4):42-46,47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标志,拉开了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的历史进程表明,我国的全面改革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农村突破的,在农村的突破又首先是内陆的贫困山区引发的。贵州是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岩溶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72%的内陆山区,  相似文献   

8.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27-2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改革开放大计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由农村改革和企业局部试点拓展为全面改革,成了全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引领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奔去。在这一征途中,有两个人发挥过重大作用:一位是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推进者胡耀邦,一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倡导者薛暮桥。薛暮桥,最早倡导市场取向改革1980年初,《参考消息》上转载了日本《经济新闻》的一条消息:中国有一本书,跑遍了全北京都买不到,这就是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  相似文献   

9.
《五常市志》( 1 986~ 2 0 0 0 )正在组织编写。其乡镇资料的撰写 ,我们认为必须要突出时代与地方特点。关于反映时代风貌方面 ,我们拟要求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完善了新的生产关系 ;农民收入水平逐年大幅度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落实了土地承包和延期工作 ,加快了资源…  相似文献   

10.
王兰英 《攀登》2005,24(3):93-96
进一步推进青海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还是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村、牧区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青海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成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并使其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1.
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经济转轨的关键,又是推进政治体制转轨的起点,政府职能的转变构成了连接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本文从这一问题入手,归纳了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因素,以期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士心 《福建史志》2010,(6):17-2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逐步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开始.随后进行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项秀 《攀登》2010,29(3):85-8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尚不适应这一要求,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写《编纂新方志要加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记述力度》的文章,载于《喀什吏志》创刊号,以求教于专家、学者。通过多年的修志实践,我感到:现在的问题不单纯是加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记述力度问题,应将整个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纳入“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经管理)的轨道去编写,即对农经管理要单独立卷(篇)。  相似文献   

15.
池必卿交班     
池必卿同志是在贵州摆脱“四清——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拨乱反正,端正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着手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干部新老交替之门,走向新的发展这一历史性转折时期,备受尊敬、信赖的贵州省委主要领导人。  相似文献   

16.
本届《农业志》,都是从大农业的范畴入手,翔实记述农、林、牧、副.渔及水利、农机、乡镇企业、自然灾害等诸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展现了一地农业发展的起伏变化的进程.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也出现广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各地农村把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比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农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变,逐步构筑成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新体系.面对农业走向现代化生产的现实,笔者认为,在续修《农业志》中,应该增设“生态农业”这一类目.这对于全面地深刻地反映农业生产发展的崭新历程和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池必卿同志是在贵州摆脱“四清——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拔乱反正,端正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着手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干部新老交替之门,走向新的发展这一历史性转折时期,备受尊敬、信赖的贵州省委主要领导人。  相似文献   

18.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发展之迅猛,变革之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把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为新时期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9.
姚鸿  荣刚 《百年潮》2005,(3):4-11
记者: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您恰好在这一时期担任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我们想请您就这一目标在我国的确立过程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二轮志书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用什么方法比较好?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当代,旧志中不可能有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毋庸置疑,第二轮志书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必然是创新的方法。第二轮志书应当设置经济体制改革卷,对其记述要有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