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丽娜 《沧桑》2009,(6):1-2
荀彧是曹操谋士集团中颇具重要地位的谋士之一。在追随曹操二十多年的过程中,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为其出谋划策,帮助其统一北方,并最终将曹操推向一代枭雄的霸主地位。但正当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荀彧却落得个“以忧薨”的悲剧命运。文章对荀或富有传奇的一生试作一个简单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作者着力于人生的探索,在祥子的人生悲剧的描写中,揭示人性的善与恶。《骆驼祥子》中有三个让读者玩味的设计,以骆驼的外号设计了祥子悲剧的人生,以洋车设计了祥子人生经历,以小福子设计了祥子人生感悟,通过三个设计,老舍先生厚重地揭示了旧中国下层社会小人物必然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他们在追求、失意、挣扎和沉沦的过程中各种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3.
曹操霸府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末建安年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起霸府统治,并由这种统治逐步孕育催生出新的皇权。曹操霸府的组织系统通常由两三个部分构成,其分支机构亦不局限于一个处所;霸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发挥,则采取了一套军政合一、灵活处理的办法。曹操对霸府统治所进行的一系列目的明确的运作,同他对待皇权的态度是表里一致的;他未能废汉自立的根本原因,是受制于现实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实力,而不是司马光所说“畏名义而自抑”。曹操开创的霸府政治模式,有着自身的政治内涵和行政特点,并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历代论者多从个人心境、志向、谋略等角度解释荀彧之死。荀彧辅佐曹操,又坚决反对曹操晋爵、加九锡,以至于死,并非当时特例。依附割据群雄、待时而动,以期匡复汉室,并在群雄欲代汉自立时坚决维护汉祚,是东汉末年士大夫普遍的政治抉择。故而,荀彧的人生历程展现了当日士大夫之群体动向,荀彧之死隐喻着汉末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匡复之志”最终归于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柳春新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择立继嗣,是建安后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决定着丕、植二人的政治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到汉魏嬗代的历史转折,因此,历来史家予以关注,是很自然的。南宋人叶适认为,曹操打算在诸子中选择有才能者作为继嗣,并不专守嫡长...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弱点导致了人生的悲剧,人们在悲剧之后又开始救赎,然而,一个悲剧的结束其实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电影《生死朗读》深刻地阐述了人性弱点与救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穆永强 《丝绸之路》2010,(16):20-21
解缙是明初历仕三朝的谏诤名臣,其才高不达的人生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明初专制皇权高度膨胀的历史条件下,解缙是君尊臣卑、嫉贤妒能的封建官僚的政治牺牲品,是"位卑言高则为罪"言谏戒条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李煜悲剧性消解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清华 《神州》2011,(4):82-82
坎坷的人生、悲情的性格,造成了李煜一生的悲剧剧情,这使得他的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悲剧色彩。本文试从李煜悲剧性体现这一角度对李煜的悲剧性消解进行分析,并总结李煜悲剧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新月 《神州》2013,(24):5-5
本文以《生死场》为例,总结其中典型女性的生命轨迹,并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缘起进行分析,最后,将女性的悲剧命运上升为人生、民族的悲剧命运,考察其整体悲剧意识在《生死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对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的抢救性发掘,证实了位于村西南的东汉大墓就是魏武王曹操的墓:西高穴村汉墓的地望与文献对曹操墓的记载一致,墓中的随葬品符合曹操的薄葬思想,而且墓中还出土了多件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墓中有一男二女的遗骨,其中随葬的老年妇女不是卞后而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曹操墓的发现证实了曹操生前节俭,死后薄葬的事实,反映了当时俭朴廉洁的社会风气及尚武之风,也有利于正面认识和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面对曹、孙、刘三家争夺天下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为何最终选择了刘备 ,这需要对他的从政心理作深层次的剖析。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根据自身条件作出的最明智的抉择。他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和人力资源上的弱势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中兴汉室。由于关羽成了诸葛亮丞相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其不惜假吴军之手翦除之。诸葛亮又运用权术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终于登上了丞相的宝座。  相似文献   

13.
从“余”和洛神的单一对应关系出发,《洛神赋》中间人神由遇合到分离、由喜转悲的过渡文字则相当突兀甚至不舍情理。与《神女赋》人称所指的变化相似,《洛神赋》中创作者与抒情者具有重合和分离的两面,重合时“余”、“吾”指曹植,洛神为爱情寄托对象;分离时曹植以洛神自喻,“余”暗喻政治寄托对象。《洛神赋》通过混合运用人称所指的变化来悼念妻子崔氏及父亲曹操,表达爱情希望及政治理想的两重幻灭之感。爱情和政治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具有互斥性、相济性、整合性三个基本特征。两者一为表,一为里;一为主,一为辅;一为正面,一为侧面;一为直接,一为间接;一为文学性之表现,一为政治性之表现;一为艺术价值所在,一为思想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凭 《安徽史学》2011,(2):35-41
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原因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作祟。只有撇清正统观念,才能给曹操以客观的历史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通过为曹操翻案的大讨论,在历史学界确立了曹操的正面形象。不过,在文学界和艺术界,奸雄曹操的形象依旧有很大的影响,改动传统文艺作品好恶的难度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5.
本说明下列三事:一.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论及的盛孝章,名宪,其人为台郎时曾与孔融结义为兄弟,后任吴郡太守,他在孙策时处境已很困难;后为孙权所杀,而此事后来成为曹操抨击孙权的一大罪状。二.刘桢在初平三年(192)已与曹操有所联系,正式依附曹操则当在建安初(196)建都于许昌之后,但长期未能得到重用。三.曹丕两次提到的南皮之游在建安十年(205)夏,参加尚有吴质、阮璃、曹休、曹真等人。  相似文献   

16.
甘红阳 《神州》2011,(3X):21-22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笔者认为它的主要成功之处是里面所体现的俄底浦斯情结,结合《雷雨》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发现曹禺借俄底浦斯情结向我们展示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人们的迷茫、人性生存的悲哀,所以《雷雨》中的俄底浦斯情结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朝鼎革时期的开国之君多为具有“卡里斯玛”品质的人,司马懿虽受儒学之风的熏染,却具备“卡里斯玛”的气质,他的身上兼有狮子和狐狸两种习性。曹操去世后,谁来统一三国,历史最终选择了司马懿。司马父子最主要的功绩就是“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使天下归于一统。虽然司马父子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但从汉魏时代民众的呼声,时代的主旋律来看,司马懿又是“曹操事业的继承人”。近来有人把曹魏灭亡的原因归诸司马懿长寿,但司马懿绝非是靠长寿代魏成晋的。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在雄豪并起的北方脱颖而出,统一中原,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是因曹操擅长法术、善于用兵,与其谥号“武帝”相符。本文推研众多史料后发现,曹操取胜中原的关键是他在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采取了正确的“用儒”政策,借儒家的大旗笼络了一大批以儒家名士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致使“天下忠正效实之士成愿为用”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得以逐鹿中原。  相似文献   

19.
张军 《史学月刊》2005,(7):31-36
晋元帝军府在两个方面有别于西晋军府建制:一是诸曹相当完备;二是三中郎的设置。其军府设置特征,略有三端:一为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之设;二为参军署曹;三为参军地位高低不等而分层。其军府诸曹仿尚书曹来设置,实质上使军府具有了如尚书省分曹处理政务的功能。且以其府之参军署曹为标志,严格意义上的军府内部机构之主要框架始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