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遵宪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学者、诗人。他于1877年随我国首届驻日公使何如璋赴日本,任参赞官,同时着手撰写《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全面、深入地研究、考察日本历史文化和明治维新的两部著作,在国内外影响巨大。黄氏的历史观及其史学理论主张也值得在近代史学发展史上好生一书。  相似文献   

2.
日本明治维新早已是中、苏、美、日等国学者重视的课题,近年来各国学者又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奉献给读者。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伊文成、马家骏、朱守仁、汪淼、汤重南五位同志撰写的《明治维新史》,则是我国日本史研究的新成果之一。全书正文15章、59节,书前有导论章《明治维新史研究概况》,书后有附录《明治维新大事记》。该书从幕藩体制的衰落写到帝国宪法的颁布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对明治维新史的全过程(1853-1890年),三个主要阶段:倒幕运动、明  相似文献   

3.
由吴泽先生主编,袁英光、桂遵义先生合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前不久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国内史学史研究取得的一项开创性成果。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何炳松等人倡导对中国史学史展开专门研究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这门学科日具规模和体系化。近十年来,国内的史学史研究更趋活跃,成绩斐然,出版的专著已不下十余种,如白寿彝先生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仓修良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刘节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稿》和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等。不过,这些著作,除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对近代史学有较扼要的叙述外,其余的均为古代史学史。这就使中  相似文献   

4.
《外国史学名著评介》志先刘明翰教授主编的《外国史学名著评介》精装三卷本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早在1962年初,在上海讨论《外国史学史》、《西方史学流派评介》等教材编写工作会议上,与会的老一辈史学家翦伯赞、刘思和、耿谈如等曾提出编写一部《外国...  相似文献   

5.
正拙著《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欲与身体》一书于2016年4月在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之后得到不少的回响,该书涉及男性史、情感史、心态史、身体史等史学领域,也与本土心理学之趋向有关。2016年8月上海《东方早报》曾刊出"黄克武谈近代中国的身体观转型"的专访,介绍了近代中国男性气质如何由"文弱书生"转向"健美"。王晴佳!授也关注此书,他是史学史的专家,十分关心历史学研究的新动向,为此特别邀请几位学者谈谈情感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希望能推动中国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黄敏兰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的《新史学》是一部传世名著,对我国近现代史学有着极其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在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史学界所公认的。然而,梁启超的《新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五卷本,是在1990年版三卷本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这次修订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原有86部史学名著的评介文章,进行校刊修改;二是补写了古代和近代14部史学名著,又新增了与史学有关的22部著作,包括笔记、目录、史学工具书、类书、丛书等;三是增补现代部分史学名著70部,遍布于史学研究各领域,分成四、五两卷。选入书目,主要考虑该书在史学界的地位、影响,或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必要的史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被称作“历史之国” ,史书的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在传统学术中 ,史学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1 9世纪近代科学的历史学在欧洲建立 ,中国从清末洋务运动时起开始接受它的影响 ,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后通过雇用的外国教师致力这一学科的学习。通观 2 0世纪百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 ,似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限划分为两个阶段。下面分而述之。一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建立和成长2 0世纪初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除了王先谦 ( 1 84 2— 1 91 7)在众多学者协助下 ,将以前的注释集为《汉书补注》( 1 90 0年序 )百卷、《后汉书集解》( 1 91 5年序 )百二十…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桑兵在当代史学研究中,女性史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在欧美学术界受到普遍重视,硕果累累,所产生的崭新视角和方法,带动了整个史学的发展,而且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或学会组织,如日本的中国女性史研究会(1977年)...  相似文献   

10.
耿淡如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 ,以治世界中世纪史名闻史坛 ,晚年又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主编《外国史学史》、译介诸多的外国史学名著 ,撰写学术论文 ,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与奠基者。他关于历史研究的求真精神、史学史的基本概念、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学术批判的工作原则、标本与模型兼备的研究方法等许多真知灼见 ,都是可供后人借鉴的思想遗产 ,也是他对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具体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著作,过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应麒《中国史学史》(194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以及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支那史学史》(昭和二十四年弘文堂刊、二十八年再版)。解放后三十年,史学史研究虽然也取碍了一些进展,但一直没有完整的新著问世,直到一九八○年才出现了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了之后,觉得有一些问题,但一直没能把这些问题仔细分析条理,形成文字。最近听说陆陆续续又将有几部新的史学史问世,有几部史学史正在撰写中,感到这些问题应该提一提,理一理。因为搞史学史的人,天天谈史学体例、史料学、编纂学,而自己的史学史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学的发端,始于鸦片战争时期;而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近代史学著作的正式产生,实则是在本世纪初年。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和夏曾佑《中国古代史》(1904—1906年)的相继完成,是近代史学发展上的重要事件,它们一是以史学评论的形式,一是以通史著作的形式,标志着自觉以新的历史哲学为理论指导、在内容上和著述形式上又都明确地提出新要求的近代史学著作正式产生了。那是一个新旧思想斗争激烈、革命运动正在酝酿、封建帝制行将灭亡的不平常的年代。与这一时代潮流相呼应,在史学范围内,经过自鸦片战争以来爱国救亡思潮的不断酝酿孕发,至此掀起了一股批判“君史”、提倡“民史”的热潮。梁启超和夏曾佑的著作,就是当时蓬勃高涨的进步思想在史学领域结出的重要成  相似文献   

13.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藏有两件魏野畴烈士的文物,一件为申江书店1930年出版的魏野畴遗著《中国近世史》,另一件为开明书店为《中国近世史》一书付给魏野畴的版税结账清单。魏野畴所著《中国近世史》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之一,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近代史学观点,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希祖与中国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希祖在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为史学成为近代意义的学科作出重要的贡献,注意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领域,史学史及史学原理被定为必修课,聘请李大钊、陈翰笙、王桐龄等著名学者执教,培育了一批史学人才。《中国史学通论》是朱希祖研究中国史学的代表作,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立有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5.
《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作为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三卷本)的续编,2011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出版。 1912-1949年的38年是中国史学变革的极重要时期,是一个新旧交锋、中外碰撞、流派纷呈、头绪纷繁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师云集、名著层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奥崎裕司氏在大作《从中国史到世界史——谷川道雄论》(1999年 6月、日本汲古书院出版 )对谷川史学给予了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笔者三年来一直追随谷川先生问学 ,亦有意于向我国同行介绍、宣传谷川史学在中国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此仅就谷川史学是如何超越日本战后中国史学模式这一论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一、探索中国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两次超越本文所谓战后日本中国史学 1模式 ,指 1945年特别是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学术风气。所谓超越 ,即跨越流行思潮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行为及其结果。概言之 ,战后日本中国史…  相似文献   

17.
《史通》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理论名著,它在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史学批评开辟了道路。在《史通·补注》篇中,刘知几总结了唐朝以前史注的主要成就,划分了史注的种类。他褒扬训解式史注而贬低补阙式史注,鄙弃自注。这些观点引发了后代史学家许多争议,开创了史注研究的议题,客观上推动了史注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02年,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划时代的思想巨著《新史学》。他高举起“史界革命”的大旗,批判旧史学,提倡新史学,宣告了中国近代史学的诞生。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10年之后,另一部同名的史学名著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问世,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鲁宾逊。在这部《新史学》中,也提出要以新史学来取代旧史学,从此在美国形成了一个“新史学”学派。又一个10年过去,美国的这部《新史学》经留美归来的中  相似文献   

19.
金毓黻先生精熟于东北史、辽宋金史、中国史学史,乃20世纪卓有成就的史家之一,所著《中国史学史》一书颇为学界所推重,后世学人对此书的撰述过程、史学价值、学术思想等问题,已多有论述。①然而,关于此书的初版时间、署名变化及最终定名之由来等问题,则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笔者认为,《中国史学史》一书的初版时间应为1941年,而非1944年;《中国史学史》在最终定名之前,有《史学考》、《史学考略》、《史学史稿》等名,而最终定名为《中国史学史》,则是"循西人之通称"的缘故使然。下文将略陈刍荛之见。  相似文献   

20.
秦汉军制主要涉及军事组织结构、兵员征集、军队构成、军事征发、军务运作。相对而言,以往对整个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学术回顾,要更多一些。如刘苏《1988—1989年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9期),童超(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6期),江英《近两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新进展(一)》、《近两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新进展(二)》(《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1996年第1期),以及黄朴民、谢宝耿《中国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黄朴民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黄朴民《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困境与转机》(《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建国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等。而具体到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学术史回顾,则较为不足,这里尝试对80年来秦汉军制研究进行初步回顾及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