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童景范 《收藏家》2005,(3):65-70
对中国古代铜镜真伪辨析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知识的积累着重于多看(书、资料、实物),多想,多对比,多请教,多总结。知识的使用,是当你面对一面具体的铜镜需要辨别真伪的时候,调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信息,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的素质能力。这个过程要遵循一看、二想、三摸(掂)、四敲、五嗅的基本顺序,同时还要执行综合知识判定后否决或肯定的原则。拾漏是收藏领域所有收藏项目最刺激人的原动力之一,但总想拾漏的心态却是上当受骗的心里基础。以临战经验丰富的专家、铜镜鉴赏家与铜镜爱好者相结合,现场拿真赝实物演示、讲解,辨析是迅速提高铜镜鉴别水平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
纵观我国的发展历史,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物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不仅是因为铜镜的现实作用和实际效益,更是因为我国的古代铜镜中蕴含道家的思想和文化。在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铜镜的具体规格、形状都产生了变化。尤其是铜镜的背面,其纹理更是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成为反映当时人们审美能力和信仰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汉代,我国的铜镜制作与使用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道家思想和宗教文化在铜镜的背部纹理中显现。研究这些铜镜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知晓当时的风俗文化,进而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天津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天津地区出土的两汉、唐、宋金元、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27面铜镜进行了介绍.这些具有考古学依据的铜镜,对于传世铜镜的断代,以及以铜镜为依据判断相关文物的年代,对于了解天津地区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咸阳是我国历史上秦、汉、唐等11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古文化遗迹极为丰富。仅咸阳博物馆收藏历代铜镜就有360余件,包括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代。本文试就馆藏部分秦、汉、隋、唐铜镜按时代先后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迁安市文物管理所近年来征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现于迁安市博物馆展出。本文挑选了其中有代表性、较为珍贵的9面铜镜做简单介绍。1、缠枝石榴纹葵花镜残,1984年迁安镇芦沟堡古墓葬出土。此镜原为圆形,残存部分近似扇形。直径约27.3厘米,缘厚0.6厘米。外缘呈葵花状,钮已缺,钮  相似文献   

6.
张宏林 《收藏家》2012,(3):45-50
古代铜镜中蕴藏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型制、纹饰和铭文,往往与社会的:苣识形态相关,和地方的民风习俗相连。笔者试就铜镜中的纹饰与铭文,漫谈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铜器以其气魄浑厚、庄严神秘屹立于世界工艺美术之林,而铜镜又可谓是青铜器中的珍宝。铜镜铸造是我国古代工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特别是它的纹饰图案,体现了时代风格,渗透着我国古代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中,汉代铜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种类繁复,形制多样,做工精良,纹饰优美,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  相似文献   

8.
镜铭作为镜背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审美等等,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文章选取了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各时代具代表性的铭文铜镜,展示了镜铭丰富的内容,迥异的风格,多变的字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古代青铜镜的复制研究发现,古代铜镜镜面凸起的原因,是与镜背的镜钮、浮雕及镜缘等的大小及厚度有关。战国镜的镜钮既小又薄,其镜缘都是横截面较小的镜缘,可直接磨成平面,不致出现铸造缺陷。东汉至六朝之间,其镜钮都较大,为使磨制出的镜面没有铸造缺陷,须将镜面中心少磨削、外围多磨削。这样磨削加工的结果,就形成了镜面凸起。  相似文献   

10.
郑州大学文物室为配合教学,陆续征集古代铜镜25面。现将其中时代特色明显、纹饰精美的铜镜介绍如下。星云镜 圆形,连峰式钮,圆钮座,钮座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外饰联珠座四乳,乳间配七枚小乳钉,缘饰内向十六连弧纹,该镜与《浙江出土铜镜》①刊布的四乳七曜镜形制完全相同,时代应为西汉,直径10厘米,缘厚0.3厘米。(图一,1)四乳四神镜 黑漆色,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饰两周栉齿纹,其间为四乳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素宽缘,此镜与《广州汉墓》②刊布的一面相同,时代应为西汉后期,直径10.2厘米,缘厚0.5…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唐三彩文物真伪鉴定的实际要求出发,以石英热释光测年方法为基础,在实验中对只取十几毫克洋品进行真伪鉴定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探索.给出了不同出处的唐三彩进行中子活化后得到的 U、Th、K 含量与年剂量值,以及用上述方法对十八个唐三彩样品进行热释光实验得到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赵春霞 《收藏家》2013,(4):75-79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年轻时经常接触到不少收藏界、鉴定界的老前辈,通过跟随他们长时间的学习逐渐了解到,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  相似文献   

13.
两汉铜镜铭文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林 《收藏家》2011,(7):47-52
罗振玉早在上世纪初的1916年,就在其编撰的《古镜图录》中由衷地赞叹道:"……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故我们由此而不难体会到作为乡贤的罗老,对古代铜镜艺术的痴迷程度,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镜铭文字的推崇。  相似文献   

14.
铜镜上的镶嵌、夹层、透雕、鎏金特种加工工艺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且集中出现在洛阳地区,虽然数量有限,但代表了中国古代铜镜特种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些铜镜很可能是当时都城内专为宫廷制作的特有用具。其中战国时期的镶嵌玻璃铜镜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阮富春 《文物天地》2021,(4):118-127
<正>17世纪玻璃镜传入中国以前[1],铜镜是占人照容的主要工具,这类寻常日用之物最难传世,民间流通的明以前传世铜镜数量有限。铜镜的收藏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系统收藏的形成则晚至宋徽宗时期,《宣和博古图》收录铜镜113面,开启了宫廷鉴藏铜镜之始。明中期,古镜成为文人雅玩不可或缺之物,且形成了以文人审美为主流的品评标准[2]。清代乾隆朝承续北宋铜镜鉴藏余韵编撰的《西清古鉴》,是中国历史上的首部铜镜鉴藏专书。20世纪铜镜的研究与收藏"两头热中间冷",民国时期和90年代参与者众,90年代后期随着文物拍卖在中国大陆兴起,铜镜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成为一个收藏门类。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17.
李经谋 《收藏家》2008,(1):57-62
铜镜是古代人们用来妆饰理容的一种生活用品,除了实用价值外,还是精美的工艺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的凝聚体,它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考古、艺术、收藏、观赏价值。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古铜镜日渐受到收藏家和鉴定家的重视。本文介绍郑州未来铜镜艺术馆的一些珍藏,  相似文献   

18.
王颖 《新疆钱币》2006,(3):56-57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一些具有人民币真伪鉴定技术与条件的机构授予了人民币真伪鉴定权。自授权后,这些机构均配备了两名素质高,水平好的反假工作人员及性能完好的人民币鉴别仪器。为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每年当地人民银行都举办人民币防伪知识培训班,对鉴定人员及临柜人员进行培训。经过培训,鉴定人员均具备了一定的鉴别人民币真伪的技能。2003年,经考试合格后,鉴定人员取得了《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具备了上岗资格,他们在人民币真伪鉴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维护了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相似文献   

19.
一件发掘出土时严重破碎的铜镜,经过检测分析,揭示了其主要金属成分为铜、锡、铅合金以及内部铸造结构特征;经过比对其形制特点结合出土墓葬信息,鉴定其铸造年代是战国时期;经过清理、除锈、缓蚀、封护、黏结、加固等保护修复,使其恢复完整性,病害得到遏制,残损得到修复,腐蚀得到延缓,稳定性得以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其长期保存问题并达到完美展陈要求,得以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薛寒秋  薛翘 《南方文物》2010,(3):107-109
高尔夫球是一项高尚的贵族型运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这项运动逐渐被国人所认识,今天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休闲式体育运动,为许多精英人士所追捧。据传现代高尔夫球运动15世纪起源于英国苏格兰,19世纪才传入亚洲。1903年英国人在日本千叶县附近创建了日本第一个高尔夫球场,11年后日本才成立了高尔夫球俱乐部。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尔夫球是19世纪末由西方传入。其实,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曾有一个与现代高尔夫球颇为相似的体育运动,它肇始于宋代,盛于元、明时期,式微于清代,这项运动就是"捶丸"。顾名思义,"捶"就是捶棒,"丸"就是丸球,即以捶棒击打丸球。故在北宋范仲淹曾孙范公偁的《过庭录》中又称其为"击角球"。"捶丸"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后起的球类运动,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高雅的休闲娱乐项目。"捶丸"的出现与盛行于唐代的球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唐代出现了一种拿球杆徒步打的球类游戏,叫做"步打球"。步打球是一种不骑马,徒步持杖打球的球类活动。这种球比赛也分两队,先胜第一球的得到奖励。唐代的这种"步打球"至宋代逐渐演化出了另一种新型的球类运动,这就是"捶丸"。宋代的"捶丸",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一种崭新的体育运动。根据当时出版的"捶丸"专业书籍《丸经》的记述,"捶丸"的运动方式和比赛特点与现代高尔夫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两项运动对场地设备要求基本相同,起点基本相同,对地形要求相同,对球的要求基本一致。说明"捶丸"早于现代高尔夫球300多年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北方游牧民族具有雄悍的习俗,他们喜爱的是骑射狩猎、滑冰、摔跤之类对抗性激烈的运动,"捶丸"这种较为温和的传统休闲娱乐性运动失去了上层阶级的支持而日渐式微。因此,在清朝初年的文献中鲜有关于"捶丸"的记载。然而,在东亚汉文化圈地区,中国古代这种"捶丸"运动在元明时期已先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十四世纪中叶,在高丽出版介绍元大都民情风俗的《朴通事谚解》中,就有"捶丸"的竞赛形式、器材、场地设施、打法、计分规则等详细的记载。说明这时期盛行于元大都的这种贵族式的"捶丸"运动,随着入元的高丽上层人士和商人传入朝鲜半岛。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却在考古资料中发现了不少相关的资料。近年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大量15至18世纪随中日贸易传入中国的日本铜镜中,就有一种铸造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捶丸"图纹日本铜镜。这不但是中国古代高尔夫球运动东渐日本的历史见证,同时也为研究中日古代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今天,高尔夫球运动在日本十分盛行,据资料介绍,日本每12人就有1人打高尔夫球,堪称"高尔夫球王国",甚至有人把高尔夫球称为日本国球。这不能不追溯300年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捶丸"运动的东渐对日本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体育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