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富苏峰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他早期主张主权在民,与日本社会现实不符,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改变主张,狂热鼓吹以皇室为中心对外侵略,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带来极大伤害。皇室中心主义是包含家国同构、忠君爱国、神国思想和武士道等在内的天皇专制国体思想,其实质是内行尊皇之“王道”,外行霸道,继承和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皇国史观,对当今日本右翼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吉野作造独立人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人格角度观察,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可分为独立型,依附型和人格断裂型三种,吉野作造是近代日本人格独立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民本主义”是大正民主运动的指导思想,他在思想-组织-运动的整个环节中始终保持了人格的独立,吉野作造是控日本知识分子的理想类型,日本社会的正常发展正是要仰赖这类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无疑是日本试图获取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并进而向中国本土扩张的一次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但在当时的日本,朝野、尤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社会舆论,却普遍认为这是走上文明开化之路的日本与顽固守旧、拒绝现代文明的中国之间的一场有关“文明”的冲突。这一认识的思想资源何在?其内在本质又是什么?本文试图对福泽谕吉、内村鉴...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的思想舆论界,甲午战争的性质被普遍认为是“开化对保守的战争”、“文明对野蛮的战争”,日本方面将这场获得加入帝国主义阵营的通行证的侵略战争美化成为“圣战”、“义战”,在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争结束之后,一些思想家如内村鉴三转向了和平论,而大多数则如德富苏峰那样走向了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卢明辉 《百年潮》2000,(5):27-3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亲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以下简称德王),是个颇有政治野心的“泛蒙古主义者”。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废退位,德王听到这个消息痛惜不已,如丧考妣。其后他和溥仪犹如政治上的“孪生兄弟”,为追求复辟“帝制”,不惜出卖民族利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在日本的卵翼下,继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之后,德王当上伪“蒙疆”(“蒙古自治邦”)主席。德王与溥仪,积极充当日本侵华“满蒙政策”的帮凶。同时德王还勾结日寇,进行所谓“日蒙合作”阴谋活动,妄图实现其做“蒙古大帝国”皇帝的迷梦。  相似文献   

6.
洪煜 《史学月刊》2006,(9):126-128
晚清民国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的大量涌入,近代上海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现代化大都市生活方式的磨练下,上海市民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市民人格呈现多样性特征,这种人格的多元化发展是同城市的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周慧惠 《收藏家》2023,(1):105-109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新征集的明刻套印本《东坡先生志林》五卷,是一部具有曲折跌宕收藏史的古籍。通过对其钤印、题签、戳记、装帧的考证,可以得知此书刻于明末江南,江户时期出口到日本,经学者涩谷碧、藤森大雅、德富苏峰等人的收藏或经眼。1940年前,此书从日本流传到美国,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藏书,后重返故国,于2019年归藏天一阁。  相似文献   

8.
袁华 《收藏家》2009,(5):30-38
德清是浙江北部的一个小县城,也是我国清朝中叶著名花鸟画家沈铨的故乡。沈铨和他所创立的“南频画派”以“工写花鸟,专精设色,妍丽绝人”的绘画风格,活跃在当时的花鸟画坛。  相似文献   

9.
薛梅 《满族研究》2007,(3):108-113
本文试图从纳兰性德的个案诗作做为切入点,在众所周知的是清代大词人和具有"哀感顽艳"词风的赞誉中,在与其好友严绳荪《西苑侍直杂诗》二十首的比对中,来观照构成其深邃的心灵世界的人格理想,在隐逸的伤情中亦凸现着入世狂举的豪情,这二者的对立统一,似灵魂与灵魂的密语,从而彰显出一个完整而繁富的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10.
戴宇 《日本学论坛》2003,41(4):23-28
《今日之日本》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在明治19(1886)年的南洋巡航中用英文所写下的一篇向西方世界展示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状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志贺重昂期望通过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之状况,向西方世界表明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同西方国家一样的近代文明国家、国民国家,以取得西方国家对日本近代文明国家身份之认同,进而谋求在西方列强势力不断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情况下,维护与追求日本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提出了在西方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与“先进的西方”相对的“落后的东方”,也就是所谓的“东方学”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它在西方国家以东方国家为对象大力推进殖民政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霸权话语。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但是它在比西方国家落后几十年的状态下学习西方,并发展到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推进殖民政策。从日本近代文学家当时关于中国的言论当中也可以看出有类似于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因篇幅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借鉴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所提出的观点,重点围绕芥川龙之介这位作家,深入探讨他对中国的一些言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期在许多地方有其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探讨这些异同点是当代兴起的比较考古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Using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word to launch a conceptual review of (a problem in) cultural history, the Chinese term zhexue 哲學 (wisdom-learning, tetsugaku) is not simply a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philosophy”; its inventor, Nishi Amane (1829–97), regarded it as the (Western) counterpart of Oriental learning (Tōyōgaku). The first explicit linkage of “philosophy” with “the East” wa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where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k of Katō Hiroyuki (1836–1913) and Inoue Tetsujirō (1855–1944). Inoue’s History of Oriental Philosophy, written under Katō’s inspiration, used Western philosophy to systematiz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and transformed “philosophy” (tetsugaku) from a learning of others, or Western learning, int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East, and into a kind of universal knowledge. This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earlier lectures on “China philosophy” (shina tetsugaku) by Nakamura Masanao (1832–91) and Shimada Jūrei (1838–98) which still followed the Chinese underlying structure, and in the background, it had the intent of grasping the power to control East Asian discourse. In China, when young scholars like Wang Guowei (1877–1927) embraced philosophy, they already took its universality as a self-evident premise. This kind of alignment later evolved into a situation where it seemed entirely natural to use Western systems to interpret Chinese thought, and it also induced serious scholars to reflect. However, “Oriental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provide East Asia and especially China with an opportunity to reevaluate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connection, “Chinese philosophy” includes: first, using philosophical concepts to re-provision ancient thought (the so-called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second, the occurrence of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ir evolution after their arrival in China; third, drawing on philosophy to enrich and develop China’s thinking. When seeking out “philosophy” in the veins and arteries of China’s history, the first and second aspects must be strictly distinguished. As to what the future may hold, the effect of the third aspect is most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孟的人格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在对伯夷、柳下惠、伊尹等圣贤、权威的人格价值评判中,形成了四种人格范式:“圣之清者”———不降不辱、独善其身;圣之和者———降志辱身,身处污泥而不染;“圣之任者”———忍辱负重、兼善天下;“圣之时者”———金声而玉振。“君子”、“大丈夫”、“大人”、“士”等,是孟子对人格典范的再创造和权力、权威的人格化。孔子以人格为本位,是一种“无可无不可”、“愚不可及”的生存智慧和道德之术,孟子以天下、道义为本位,是人格权威和人格统治在儒家精神世界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亚洲霸权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公然声称:"万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主张用大炮弹药"创造未有之理"。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思想基础,是近世日本的华夷世界秩序观和近代西方弱肉强食游戏规则的结合。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形成,与近代日本向亚洲邻国扩张侵略政策的形成相辅相成。福泽谕吉及近代日本的亚洲霸权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近世初,丰臣政权和德川幕府及其下属各领国的封建大名在全国范围内较集中地进行了各自领国都城城下町的建设,并展开一系列经营活动促选其繁荣发展,努力将其经营成为领国经济的中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城下町的经营可以说既是一种领国都城的建设经营举措.同时也是各封建领主促进商农分离积极对领国内的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统制利用的行为。通过城下町的经营,领主较全面彻底地掌握了领国内物资的生产和流通,确立并维持了领国独立的经济圈,加强了对领国经济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切腹自杀是日本人的特殊自杀方式。在死亡模式中,自杀问题尤为学者关注,而日本人所追求的死亡方式,是理解日本历史及日本人性格的一把钥匙。大量史书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无疑也证实了这种死亡方式在日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新视角--近代商人人格特点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时期,近代商人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表现出独立性、公利性、理性和进取性,但又因受自身和时代的局限,表现出妥协性、依附性和逆向退化性的特征。在这场几乎全民参与的运动中,商人资产阶级的群体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