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间对(弋卩)其卣三器之真伪问题每多聚讼。李棪斋先生《晚殷(弋卩)其卣三器考释》一文论之最详。而于三器之定名,李学勤及孙稚雏两先生均注意及六祀(弋卩)其卣之作器者为作册“”,故以为宜改称“隻子卣”,所论至为恰当。然一般学者已习惯(弋卩)其三卣之称谓。今后对三器之称名,不妨自我调整。 二祀及四祀(弋卩)其卣两器,除盖、器有“亚獏,父丁”对铭外,二祀卣外底另有铭文37字。四祀卣外底则有铭42字。铭文出现在器外底虽非绝无仅有,然确属鲜见。且两器亦经修补,故引起不少有关三器真伪之讨论。  相似文献   

2.
(弋卩)其卣三器铭文内容涉及殷商晚期的祭祀制度和晚殷的历法。本文认为晚殷采用祀周年制度纪时,即日、旬、月、祀,一旬10日,一月3旬,一年12个月,360日,无大小月之分,大约6年置一闰月。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所藏二祀、四祀(必卩)其卣与六祀卣,因有与同一人(必卩)其有关的较长篇的铭文,在缺少长铭的晚商铜器中颇引人注意,加之对于其中有的器物或铭文的真伪长期以来意见分歧,更增加了学者们的兴趣。以往已有多位学者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很多成绩,下面笔者仅在诸家研究基础上对其中几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商代晚期铜器六祀切其卣(下文简称六祀卣)铭文中有一"(圭)"字(Y10.5414①),这个字收录于<金文编>附录下009,未释.此器为商王帝辛时代的标准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器盖同铭四行二十九字,器铭少一字.  相似文献   

5.
(弋卩)其三卣是晚商帝辛时代的青铜器,三卣均铸有铭文,内容涉及商代礼制与宗教活动,非常珍贵。关于三卣的真伪,旧有争论。但是从铭文字体和内容看,绝对不伪。下面对三卣铭文略作考证,仅限于笔者学力所及,凡不认识的奇字,不强作解说。  相似文献   

6.
保卣新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保卣新解彭裕商(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保卣,与之同铭尚有一尊,传出土于洛阳。其器形、纹饰及铭文措词等均带有较浓的殷人色彩,然铭末“既望”一词又是周人历法的特色。其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应属成王之世,我们同意这样的看法。对该器铭文的考释,学者往往将其联系到周...  相似文献   

7.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1,(2):168-173
虎卣(或称虎食人卣、乳虎卣)为形制大体相同的两件青铜器,分别收藏于法国的池努奇(Musée Cernuschi)博物馆和日本的泉屋(Sen-oku)博古馆。这两件卣因为人虎合体的造型、铸造精良的工艺以及可能为一对器  相似文献   

8.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一般铸文字数不多,少则一二字,多者四五字,目前已经发现的铸有数十字铭文的器物仅有几件。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三件晚商帝辛时代(弋阝)其卣,因分别铸有27、39、42字铭文而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被视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三件(戈阝)其卣铭文内容涉及商代礼制与宗教活动,有关学者考证,所记祀典可以排进帝辛时的周祭祀谱。长期以来,(戈阝)其三卣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有关的研究从未间断。择其要目,对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六年二月,应城县巡检公社群力大队八生产队社员,在村旁挖水塘时,出土了一件罕见的珍贵文物一青铜鸮卣。此器呈椭圆形,带盖有提梁,底部有四矮蹄足。通高(带提梁)25.9、短径12.3、长径15.2、腹深14.0厘米,重3.3公斤。器形为二鸱鸮合体背立式,方向相反。二喙四目四毛在盖上,盖柄呈菌状,四翅在卣身。整个器物铸造精美,体态庄重,立体感强。其形制与山西石楼二郎坡、安阳殷墟大司空村M239,湖南长沙东山镇等地出土的商代鸮卣相仿,其年代亦应为商代晚期之  相似文献   

10.
李铧 《考古与文物》2001,(1):65-73,77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至淳熙二年(1175年)间在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的范成大在其著作《桂海虞衡志》一书的《志器》篇中提到:“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同时期在桂林任府学教授的周去非在所著《岭外  相似文献   

11.
丈雪,法名通醉,号禹门,丈雪乃其字,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寂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终年八十四岁,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贵州临济禅宗大师,是《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中唯一有记载的贵州和尚。其著作有《青松集》、《丈雪语录》十二卷,《锦江禅灯》二十卷等。明清之际,中原危难扰攘,战争频繁,而西南以边微之地,相对来说较为安宁,故佛教出现鼎盛局面,其间名僧辈出,他们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制立清规,弘教开宗,接引信徒,大畅宗风,与士大夫往来唱和,同名士文人共参“教外别传”之旨,使西南佛教得与中原  相似文献   

12.
矰矢、恒矢、绕缴轴——兼与何驽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矰矢为古代弋射用矢.所谓弋射,是专射飞禽的一种狩猎娱乐活动.《诗·郑风·女曰鸡鸣》有:“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孟子·告子上》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矰矢铤上系绳,弋射时,是用矰矢之绳网住飞鸟而不是直接用矢击落飞鸟.《周礼》郑注:“结缴于矢谓之矰.矰,高也,茀矢象焉,茀之言刜也.”《淮南子·说山训》高注:“矰,弋射短矢.缴,大纶.”《史记·留侯世家》索引引马融注“缴系短矢谓之矰.”缴怎样系于矢呢?考古发掘中有一种矢,箭铤上有钮孔,应为系缴所用,该种矢就是矰矢(图一,1).宋兆麟先生《战国弋射图及弋射溯源》一文也认为,弋射之矢,箭头有倒刺,箭铤中有孔槽,前者防猎物脱逃,后者适于系绳.其说极是.这种箭头在江苏邳县冯庄、广东四会鸟旦山、潮安匏靴子山等地的战国及汉代墓中皆有出土.  相似文献   

13.
满族曾是信仰多神崇拜的萨满教的民族。其以天神为最尊,故而上自清宫大内,下至庶民百姓,皆有立杆祭天享鹊之俗。《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载:“我满洲,自昔敬天与佛与神,出于至诚。故创基盛京即恭建堂子以祀天,又于寝宫正殿恭建神位以祀佛、菩萨、神及诸祀位嗣,……满洲名姓,亦均以祭神为至重。”在沈阳故宫清宁宫前立着一根朱红木杆,有丈余高,顶部有一碗形之物,木杆置于汉白玉基座上,这便是满族宫廷用来祭天享鹊的索伦杆。而在一般寻常满族人家,此俗亦颇为盛行。据《呼兰府志》中载:“满洲宅院东隅立杆一,高数丈,名曰索奠吉杆,又曰祖宗杆,上悬锡斗,贫者用木斗”。在满族人普遍崇奉的祭天享鹊习俗中,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和氏族生活的遗迹,同时还反映出满族与其他北方民族相互间的融合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晋厉公三年(前578年)三月,晋国主导下诸侯会集,准备联兵伐秦,出兵前举行祭祖、祭社之礼,祭毕受脤,以此为背景,刘康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缘于对成肃公接收脤肉不敬的批评。从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来看,"祀与戎"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具体落实为祭祖、祭社之礼,都与祭祀相关。自《汉书》至《清史稿》,正史中的引用大多指属于礼制范畴的祀礼与军礼,保留其原始含义。受《孙子兵法》及其注释影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指渐由祀礼与军礼扩大为祭祀与战争,并成为目前最为常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正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打硙口关"旧设石砌关墙三道","各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1),文中"六丈"应为"三丈"之误。目前存世最早的嘉靖《宁夏方志》是宁波天一阁藏本,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刊刻本的存世孤本,也是当代学者校勘、研究嘉靖《宁夏新志》的唯一底本。该本中打硙口关底宽记载为"各底阔元丈"~(2)。在陈明猷校勘本改作"六丈"后,邵敏校注本嘉靖《宁夏新志》中也以为"六丈"~(3),《中国长城志》文献卷中则将"元、六"二字并存。  相似文献   

16.
战国弋射图及弋射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弋射,亦称缴(zhuo)射,是一种发射带绳箭矢的射术。"以缴系赠仰射高鸟谓之弋射。"(《汉书·司马相如传》颜氏注)弋射的对象是飞禽,主要是雁与野鸭。"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诗·郑风·女日鸡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告子章句》上)由于对象是候鸟大罹,因此弋射是一种季节性较强的狩猎活动。如今,弋射已经失传,但在古代却曾有过流行的时候。我们从几件战国时代的文  相似文献   

17.
1994年秋,值北京故宫博物院七十周年纪念,我被邀与会,获识商志(香覃)君于人民大会堂,交谈中得知他是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商承祚(契斋)先生的哲嗣,藻亭(衍鎏)年丈的文孙,诚乃世代书香,令人欣羡。在全民抗战的40年代,战火中的重庆,结识契斋先生于《说文月刊社》,时相过从。直到全国解放,仍常有请益的机会,受惠实多。藻亭年丈光绪甲辰科探花(进士一甲三名),享高寿,道德文章,为士林所崇敬。40年代初,年丈举办书法展,有幸为展览做些力所能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5)
<正>青铜卣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盛酒礼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后在中原地区基本不见。商周青铜卣分布范围甚广,常出土于规格较高的贵族墓葬之中,用于盛放古人祭祀时所用的一种叫作秬鬯的香酒。《尚书》、《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中都有周王赏赐诸侯"秬鬯一卣"或"秬鬯二卣"的记载。甲骨卜辞之中也多见"鬯三卣"、"鬯五卣"之说;  相似文献   

19.
殷代长铭铜器宰甫卣的再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菏泽市文物部门于1952年收集到宰甫卣一件。以往鉴定多指为赝品。1982年山东省国家一级文物鉴定会上,对此器的真伪也有争议。由于未见实物,难以论定。1984年春菏泽地区举办文物考古训练班期间,我们对原器重新作了鉴定,认为不伪,并确认此器实即以往各家著录的"宰甫簋"。此器拓本初见于《愙斋集古录》(11.26.2,11.21.1),名之为"来兽敦"。吴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4,(1)
卣作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本文主要从器型、纹饰及铭文三个方面对寜作父乙卣进行论述,对其断代分析并对该器物圈足的夔纹作以辨析,对器铭独特性作以研究讨论,最终表现其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