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 1991年 6月 ,在萝北和绥滨两县文物普查中发现的 10处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遗址、墓葬及采集的文物 ,这些发现为深入研究本地区的古代历史 ,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巫溪县历史悠久,遗存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十分丰富。1987年通过文物普查,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点达八百多个,并分级列为各级保护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管理,开展文物研究,巩固文物普查成果,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经上级批准,于1989年6月13日成立了巫溪县文物保护研究会。首批发展会员九十六名,会上讨论通过了《巫溪县文物保护研究会章程》;民主选举了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县政府副  相似文献   

3.
初获国宝1989年上半年,按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湖北省文化厅的布置,郧阳地区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这次活动的是郧阳地区博物馆。接受任务后,他们将全地区各县、市博物馆或文化馆的文物干部集中在郧县学习,宣讲文物法和文物普查工作的意义、要求。根据上级安排,省文化厅文物处陈树祥和笔者一起代表湖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前去安排工作。在那里,我们着重指出,鄂西北山地不同于江汉平原,文物普查时,不仅要注意各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石刻等文物点的实地调查和资料记录,同时还要注重化石点的调查,…  相似文献   

4.
1996年,鹤岗市文物管理站对萝北县都鲁河下游进行文物普查,发现遗址、遗物点4处,从采集的陶片标本分析,这些遗址具有同仁一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鹤岗市文物管理站组织文物普查队,对市区及萝北、绥滨两县部分遗物点进行复查补遗的同时,又新发现了几处辽金时期的遗址,采集的文物标本有陶片、陶网坠、小瓷瓶、铜镜、铜钱、铁镞和铁刀等.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18日,陕西省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安康市石泉县启动,2007年,陕西省选取了渭南市三原县和蒲城县作为试点开展了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较大收获。据了解,普查队共普查文物点69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434处,有的还是填补空白的重要遗迹,如在三原县发现的秦代、唐代大型行宫遗址更属突破性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商从文"的编外队员……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  相似文献   

8.
黎明 《神州民俗》2010,(7):56-56
河源市文广新局于6月5日向媒体通报,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已暂告一段落,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源市共登记录入文物点2689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共有2222处,文物普查工作覆盖全市102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登记录入文物点26.3处。  相似文献   

9.
正4月7日下午,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玉珠,代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做了简要报告。刘玉珠表示,总结刘延东同志7日上午在领导小组会上的重要报告,有"三个第一""三个全面"和"五项措施"。针对普查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次普查工作创造了"三个第一"!这是我国历史上也是新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可移动文物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已进入第二阶段——田野调查,截至目前,陕西省已经完成40个县区的田野调查,新发现12000余处文物点。2009年10月,陕西省的田野调查将全部结束,随即转为数据统计整理阶段。此次普查,将具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当代遗产,如抗日战争时期转移到后方的民族企业,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64,(2)
南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1962年在自治区文物博物馆工作会议后,南宁专署文教局就提出了开展文物普查的计划。从1963年2月下旬开始,在区博物馆和文管会以及南宁专署文教局的积极组织和颁导下,组成了文物普查工作组。在三个多月中,经过集中学习、普查两个阶段,初步完成了全专区文物普查的任务。主要收获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六十八处,古建筑十一处,古窑址五处,古代石刻八十处,古墓葬十六处,石窟造象一处,崖壁画八处,古生物  相似文献   

12.
藏品管理     
正近年来,镇原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共对全县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进行了踏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853处,受到甘肃省文物局表彰奖励。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共对馆藏5000多件文物进行了普查登记,摸清了家底,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在流散文物征集方面,共征集到具有较高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400多件,其中2件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43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在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一年是我省三年文物普查工作的第一年。达一年,基本摸清了垒省三分之一市县的文物底数,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全年共普查了四个市,二十二个县的二百二十八个公社,一千一百四十三个大队和四个林业局,行程二万一千八百多公里,召开座谈会  相似文献   

14.
辽宁建昌普查中发现的重要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辽宁省朝阳地区各县文物考古工作者,从4月中旬至6月中旬,对建昌全县(包括每个生产队的自然屯)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文物普查。普查的结果,共发现了自商周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遗迹地点近四百处;其中以商周至秦汉和辽金元时期的为最多,大部分是遗址,也有一些是墓葬,另有古城址八座。在调查过程中,采集和征集了数百件文物,有许多还是第一次发现(图一)。现择要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七年春,我随陕西省文物普查队到榆林地区普查文物。我们大体是沿无定河上溯的。一路群山上的石器时代陶片,台地上的秦汉瓦砾,极为丰富。这里实际上是文物考古领域中的一块处女地。重大发现将来自有人报导,这里只摭拾普查中的几片绿叶,一点趣事,以观这里的风土、民情及历史。唐代造像和明代佛经在榆林县普查的第一站是安崖乡。此地以瓷窑和红枣闻名。瓷窑我们考察过,最早的瓷窑是本乡二郎山的窑场始于明代。现在瓷窑遍及全乡,成了农民致富的一个手段。当然,工艺过程还是古典式的。文化站同志向我们建议,双山乡有个张虎沟,你们应该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9,(1)
湖北襄阳专区的文物普查工作,根据丹江、襄樊市的調查經驗,依靠群众,充分发揮干部积极性与創造性,采取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工作方法,由点到面,分期分批,逐步开展工作的精神,于1957年9——12月,1958年9——10月,五个月的时間全部完成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各級領导机关对文物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了文物保护組織机构,結合树立标志,訓練、培养了干部与保护文物积极分子,形成文物保护工作网。他們的作法是:1.拟定文物普查計划,举办文物訓練班,召开专門会議开展工作。2.依靠各級党的領导,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3.結合中心工作,开展群众性的文物調查,破除迷信,打破保守思想。主要办法是:明确党的中心任务,結合进行宣传,克服文物工作的神秘观点,批判認为群众不  相似文献   

17.
榆林地区,历史上曾是魏、秦、汉、隋、明等五个封建王朝修筑军事防御长城较集中的地区。1980年和1987年,陕西省文物局曾组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在榆林市境内,也曾陆续发现一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遗址。 1990年9月,榆林市文管会在前两次全省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考察全  相似文献   

18.
《文博》1997,(3)
陕西境内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目前,已发现文物点约3.1万处,其中约四分之三是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共收录境内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8422处,加上包容于大文物单位的文物点共21021处.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占总数的30.4%、48.2%和21.4%,分布密度分别为每100平方公里7.9处、18.3处和6.4处.排除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物点的消失(以汉唐以来的各类地上遗存为大宗),因建设和考古发掘形成的地下遗存发现的偶然性和不平衡,以及普查遗漏等因素,仍可从一个侧面印证陕西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迄近代的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自建国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它将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都囊括其中。笔者以山西博物院图书馆参加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经验为例,围绕院古籍图书的现存状况、可移动文物普查与全国古籍普查的对接问题以及在本次普查中人员的配备问题,谈谈院图书馆就此采取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与同行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指示和襄阳行署1980年87号文件精神,地区文化局抽调了地区博物馆和各市、县文物干部15人组成了地区文物普查队.自1980年5月11日到1982年11月23日,在1957年(第一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又全面普查了一次,历时两年又七个月,基本上弄清了全区地上与地下文物分布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