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婚姻家庭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法律与习俗、两性关系、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表明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边区政府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时期婚姻家庭变革的实践促进了边区的建设和持久抗战,并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继续实行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绥四省交界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和文化教育十分落后。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县,并在这里建立了红色政权,抗战时期,盐池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隶属三边分区。盐池县委和政府在努力发展经济,保卫边区的同时,十分注重文化教育事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教育,不仅使广大群众学到了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进行经济建设活动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使边区真正成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真喜欢".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领导下模范的、民主的、进步的农村抗日根据地。为了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边区对妇女工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各级妇女组织,注重对妇女干部的培养。边区妇女工作的重点在乡村,使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上,边区妇女取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经济上,妇女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生活方面,摧残妇女心身健康的缠足陋习彻底废除了;妇女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化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妇女组织在各种各样的识字组中,接受识字教育的同时.接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她们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的构成与经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政府直接经营的边区公营商业数量不多但能力比较强,在承担政府要求的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各“机关商业”形式多样、经营灵活,在担负各机关、学校、部队物资和财政供给的任务中贡献极大。皖南事变之后,公营商业由供给型转为经营型,虽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其经营方式、手段得以进一步丰富,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客观上为克服经济、财政困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边区的食盐运销及对边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困难、打破国民党当局对边区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政府曾发起了大规模食盐运销活动,这次食盐运销活动基本上是与抗战相始终的,对当时边区的贸易、财政、金融,以及军政机关供给和边区人民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抗战大后方——陕甘宁边区的稳定,为全民族抗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通讯站是人民邮政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文在搜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边区通讯站的组织机构、邮路设置、业务状况以及通讯站工作的改进情况做了详细的考察,也对边区通讯站和中华邮政在抗战中的各个时期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的梳理。边区通讯站保障了战时边区通信的畅通,也为后来的邮政事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在西势东渐的压力下,中国人渐对民族文化失去信心,转而追求彻底的变革.文字改革,即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主张也是这种反传统倾向的一种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主张越来越政治化,最终一部分共产党人成为这种主张的坚决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进行新文字教育实践,在抗日战争时期更试图通过冬学等群众性识字运动推行新文字.陕甘宁边区于1940年开始在冬学运动中进行新文字教育试点,1941年冬学运动期间普及到全边区,然而很快于1942年冬学运动期间再次将新文字冬学实施范围缩小到延安县,随后停止了新文字推行工作.这次推行新文字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从而影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边区的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边区的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满足了群众自给的需要,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边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为边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边区农村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其原因是边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边区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边区”名称中的“宁”字,指的就是宁夏省的盐池县。从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解放盐池以后。这一地方的管辖权就归属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前为陕甘宁省)。与马鸿逵统治的宁夏省成了性质不同的两种地域,两个天下。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革命战争年代,盐池县的北、西、南三面均与国民党统治区接壤,所经历的战争与战事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缺医少药,极大地限制了边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弥漫于全国的废弃中医论以及国民政府鄙视中医的种种政策又使边区卫生工作雪上加霜。为了克服重重困难,陕甘宁边区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推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它的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仅是开发了边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部分实现了中草药的自给,满足了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摸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走中西医结合的卫生工作之路,深刻地影响着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2006年以来炒得沸沸扬扬的中西医存废之争,给出了历史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2001,2(1):168-208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边区政府颁布了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财政、税收、交通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经济法规体系。这些经济法规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抗战时期领导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主张。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规范了社会经济秩序,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保护了各种经济成分的合法权益;并为新中国经济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抗日军队的大后方,也是全国其他根据地学习的榜样。1941年后由于日寇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遇到极大的经济困难,军备、生活物资十分匮乏。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边区政府带领各界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不仅克服了暂时困难,而且有力地保卫了边区抗日政权。在大生产运动的同时,政府还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和教育,在全边区广泛掀起一场改造“二流子”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退伍军人安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工作.退伍军人能否妥善安置,直接关系到抗日军队的巩固和根据地的稳定.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把这一工作做好,从1937年开始,先后颁布相关条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抗日军人退伍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在边区人民的帮助下.分两个阶段对退伍军人进行了妥善安置.边区退伍军人的妥善安置,对边区的社会稳定,激励士气,推动扩军、归队工作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党中央指挥全国抗日斗争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各个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边区政府建设在中共中央直接关怀下,成为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榜样。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演变与发展陕甘宁边区跨陕西、甘肃、宁夏3省的各一部分,它的前身是陕甘宁苏区。  相似文献   

18.
盐池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其东部、东南部与陕西定边、甘肃环县毗邻,是著名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统辖区。老区人民勤劳纯朴,尚礼好学,自古就有修志载史传统美德。盛世修志,古今亦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方志编修事业方兴未艾,盐池县志办新秀利笔耕耘,春秋三载,使一部造福桑梓、资政传世的新志佳作告竣问世。新编《盐池县志》跻身方志之苑,属全国最早出版的17部志书之一,也是宁夏首部新志,对全国各地,尤其对宁夏各市县的修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璐 《沧桑》2013,(3):36-38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积极开展了妇女纺织运动,在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线、解决边区物资匮乏的同时,还为边区妇女解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她们在劳动生产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代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宿志刚 《史学月刊》2007,3(9):64-71
抗日根据地的代耕是根据地政权实行的帮助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的抗工属和退伍军人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制度。在陕甘宁边区,它是诸多优抗措施中最中心的方式。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条例和细则,制定了代耕原则、代耕办法、代耕方式及加强代耕的组织领导和思想教育等措施。代耕的实施,对改善抗工属及退伍军人的生活,稳定军心,激励士气乃至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边区的代耕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政治特征和全民性、长期性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