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称葫芦为匏、瓠、壶,后来又称为壶卢、浦卢、匏瓠、胡卢等,其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葫芦和葫芦种。①在其后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葫芦文化。影响到《诗经》,便在其中留下了深刻的葫芦文化印迹。解读这一文化事象,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经》,了解周代社会人民生活与信仰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与探寻中华葫芦文化。据初步统计,《诗经》中与葫芦有关的作品有11篇:《邶风·匏有苦叶》、《卫风·硕人》、《卫风·木瓜》、《豳风·七月》、《豳风·东山凡《小雅·鹿鸣》、《小…  相似文献   

2.
葫芦谐音"福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吉祥、幸福的寓意。成立于2014年的山东济南葫芦工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葫芦工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国内葫芦产品研发及制作的代表性企业之一。通过葫芦工坊对葫芦制品的研发和设计,那些看似和日常生活不沾边的葫芦,成为丰富多彩的装饰品。实用器,为传统的葫芦文化赋予了...  相似文献   

3.
彝族葫芦崇拜与生殖文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又称壶、匏、瓠等。壶,小篆作《说文》:“壶,昆吾圜器也。像形,像其盖也。”“昆吾”即是“葫芦”的音转。葫芦的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葫芦,指部果上下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的缢腰状类,俗称“丫丫”葫芦儿”;广义的葫芦,则是指“成熟后果皮木质化”的葫芦家族,其主要成员有部、悬瓠、壶、蒲芦等。在古代祭献礼仪中,葫芦是必不可少的盛皿。《礼仪·郊特牲》说:“器用陶的.以象天地之性。”“陶匏”即陶制的葫芦状器皿.而葫芦作为盛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实际生活,或盛水,或盛酒,或盛油.或盛药…  相似文献   

4.
葫芦民俗文化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庆学 《民俗研究》2008,(4):195-198
葫芦作为绘画题材,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中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不仅因为葫芦题材的绘画具有花鸟画的一般艺术特征,易于表现,还源于葫芦题材花鸟画不同于一般题材的花鸟画,它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意义,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中国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已经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者们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理  尚文举 《收藏家》2014,(1):49-56
二.清宫官窑瓷器与明清绘画 清乾隆款霁蓝活腰环葫芦大瓶(图23) 制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高80.5、口径9、腹径大33.5、小14.5厘米,足径17.6厘米。瓷制葫芦瓶始烧于宋、元时期,明、清两朝景德镇窑曾大量烧造。达件乾隆款葫芦瓶应是清代中期所制各类葫芦瓶的代表器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莹李理 《收藏家》2020,(10):51-60
《诗经》有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说中华民族的先民出自瓜瓞,世代延绵,繁衍后代。自古葫芦就被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并逐渐演变成为葫芦文化,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福禄",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又因其多子,被视为多子多孙。  相似文献   

7.
兰州刻葫芦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09,(21):10-11
刻葫芦是一门诞生于兰州,而后风靡全国的民间技艺。从清末到今天短短100多年间,兰州刻葫芦不仅赢得了全国各地民众的喜爱,而且传向了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兰州文化大使"。  相似文献   

8.
正1985-1991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延庆军都山东周时期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并选定玉皇庙、葫芦沟、西梁垙三处墓地作了科学发掘。三处墓地出土文物多达6万余件,因所出文物与其它文化不同,被命名为玉皇庙文化。在玉皇庙、葫芦沟两处墓地中,出土了尖首刀币9枚,其中玉皇庙墓地3枚、葫芦沟6枚;同时,还出土尖首刀币柄形坠饰9件,二者合计18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考古队对尖首刀币及尖首刀币柄形坠饰形制、出土位置等作了详尽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织绣文物中的寿字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汉代已经在织锦的铭文中使用寿字.到明清时期,寿字与象征长寿的仙桃、菊花、仙鹤及寓意连绵万代的葫芦、字和寓意喜庆幸福的灯笼、蝙蝠等组成吉祥图案。寿宇的字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文按时代顺序将寿字的字形排列梳理,不仅可供读者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根据寿宇的字形变化.可作为判断织绣文物年代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葫芦形器物与生育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葫芦形器物与生育崇拜何周德葫芦是我国最古老的蔬菜植物之一,在我国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古代遗址中,就发现过炭化葫芦遗物。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葫芦皮①,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葫芦籽②,说明我国最晚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栽培或利用葫芦。...  相似文献   

11.
《山茶》2010,(8):42-42
葫芦笙舞是彝族花保人的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花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总人数在2000左右.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曼村为彝族花保人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12.
正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葫芦,古代称做"壶",俗称葫芦瓜。古今许多神话故事,几乎涉及药就有葫芦。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行走江湖,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13.
周晶 《丝绸之路》2009,(8):77-78
我国栽培葫芦历史悠久,葫芦通常被当作吉祥物,并创造出极具观赏价值的葫芦工艺品。金城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刻葫芦民间工艺,选材和制作工艺极具特色,在百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壮大。高文化素质民间艺人和艺术家的涉入使兰州刻葫芦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几次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艺术界有云:他老郑的酒具葫芦独行天下乡亲们感叹:玩葫芦也得和市场赛跑十八年葫芦人生,酸甜苦辣数不尽梦想追求,乐在其中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葫芦里都卖些啥药咱依葫芦画瓢找他老人家聊聊功夫葫芦郑月巴乡约拜访生命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21,(3)
正在明代,女子佩戴耳饰成为当时普遍的风尚,小巧玲珑的耳饰却尽显女性之美。明代耳饰可分为耳环和耳坠两大类。其中耳环在明代贵族妇女墓中出土数量众多,纹样丰富,有葫芦环、珠排环、八珠环、梅花环等。而葫芦耳环又是明代耳环中的典型式样,其基本造型由元代继承而来,按材质分为金葫芦耳环和金珠宝葫芦耳环,前者按制作工艺又细分为金光葫芦耳环、金瓜棱葫芦耳环和金累丝葫芦耳环等。(1)这些形制多样的葫芦耳环折射出当时社会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冯冕 《东南文化》2021,(6):105-114
葫芦窑是景德镇窑炉技术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梳理葫芦窑的技术源流对厘清景德镇窑炉技术发展的过程有重要意义.以往学界认为景德镇葫芦窑是龙窑与马蹄窑技术结合的产物,但通过分析葫芦窑的结构特征,并将其与龙窑、马蹄窑比较分析,可知景德镇葫芦窑是对景德镇宋元龙窑及其改良技术的继承,并未吸收马蹄窑半倒焰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7.
张昕中 《丝绸之路》2011,(11):55-57
葫芦在维吾尔人心中不单是吉祥物,而且是宝物。 8月的哈密,瓜果飘香,蜜汁四溢。在哈密市陶家宫乡地尔班津村维吾尔农民吾素音·沙勒家里,更是满园硕果累累。葫芦架下的葫芦大大小小扑面而来,乍看之下,如块块美玉,悬挂在长长的画廊里。透过葫芦架下的阳光,如片片碎银、朵朵雪花飘洒在人们身上。  相似文献   

18.
地母遮弃米怀了三百六十天孕,生下一团肉疙瘩,疙瘩里边包着粒葫芦籽。遮弃米就把这粒葫芦籽深深埋进土里,想不到足足过了三个月零七天,葫芦籽竟冒土发芽了;一天天地茁壮成长,那葫芦藤条长得老长老长,向四方伸展,慢慢地攀缠在旁边的一株花拉树上,结出独独一个大葫芦来。遮弃米眼看这葫芦越长越大,沉甸甸地往下坠着。有天夜里,遮弃米仿佛听见花拉树上有人在嚷嚷,走到树下仔细一听,原来是大葫芦里有人声叫喊:“我们还有人哩,  相似文献   

19.
有一天,蜜蜂、岩蜂、葫芦蜂碰在一起,它们便谈起各自的生活情况。葫芦蜂问蜜蜂:“朋友,你春夏秋冬都生活得很好,你住在哪里?”葫芦蜂平时爱欺侮别的蜂,蜜蜂有些恨它,就捉弄它道:“我的家挂在树枝上,我的小儿头朝下放着。”葫芦蜂听后就说:“好,我就照你说的那样去安家。”说完,葫芦蜂就飞回去,在树上做窝了。葫芦蜂飞走后,岩蜂问蜜蜂:“朋友,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省西南边陲的沧源县阿佤山深处,至今还有着一个神秘的佤族原始部落。这里是过去的“葫芦王地”,盛行着“拉木鼓”等神秘、古老的习俗文化,这就是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