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太平天国统治区,特别是1860年代太平军奄有苏浙膏腴之地,之后"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民变"呈现了一道别样的历史景象。民变的抗争矛头大多指向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略。广泛而频繁地引发激变四野的民众反抗,也是政治权力控制地方社会不当的直接反映。太平天国严禁集体暴动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在应对民变的实践上则具有以剿为主、不注重善后、过分干涉租佃事务、区分事件类型和性质等特点。民变多元复杂的社会效应对太平天国统治产生影响。首先,"高效"镇压的背后,反映了民变耗费政府财力、牵扯行政精力和分散太平军兵力的实质;其次,民心渐失,后期太平天国"人心冷淡"的现实,不仅是在军中、朝内,在民间亦是如此。更重要的是,统治区风起云涌的民变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太平天国在社会控制层面的失败,预示着"天国"陨落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一直存在"民众的统治"与"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中政治领袖与民众权力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雅典民主政治既非"民众的统治",也不是"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而是民众与政治领袖的共治.民主政治权力为民众和政治领袖所共享.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一直存在“民众的统治”与“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中政治领袖与民众权力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雅典民主政治既非“民众的统治”,也不是“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而是民众与政治领袖的共治,民主政治权力为民众和政治领袖所共享。  相似文献   

4.
张海荣 《江淮文史》2016,(2):149-157
正通过口述历史让"底层人发出声音",在当下显得既紧迫又重要,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真正的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文本中,还存在于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存在于每个经历者心中。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将历史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去重新寻访那些被人们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的乡治理想与洪武年间的乡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对广袤的乡村进行统治,这是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不敢忽视的问题,明初,朱元璋对此曾作过认真的思考并在其施政中体现出来。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粗线条的描述,藉以说明这位颇具代表性的封建皇帝究竟想在他统治的基层社会建立一种怎样的“秩序”,以及这一“秩序”的特色、影响和其本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工具①,备受学界的关注.随着商代青铜器的不断出土,学者们对其的研究亦日益增多.就现状而言,学者们对商代青铜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礼容器的研究,对青铜兵器的兴趣则显得较淡.而作为"戎"事的物化形式,兵器亦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社会结构、生产技术紧密相关,对其的研究亦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辛亥鼎革之际,清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已演变为"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是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中央集权对地方督抚收权的结果。关于"权力流向"问题,在清末民初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制度变迁与重建的过程中,清政府的统治权力经由南京临时政府与南京临时参议院,最终转移到袁世凯北洋集团。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对民初政治走向的重要影响,是辛亥革命在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际爆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乘势而动,从军人干政到军人主政,试图重建统治权威而未能奏效,政局分崩离析,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民初军阀不是清末地方督抚势力自然增长的延伸,而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新生势力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李步云 《炎黄春秋》2012,(12):11-13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建国后我们过去政治体制上的最大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按我个人理解,权力过分集中,具体表现为:党与政府,权力过分集中在党;领导个人与领导集体,权力过分集中在个人;中央与地方,权力过分集中在中央;国家与公民,权力过分集中在国家。这一弊端的根源是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以往民主法治不健全的根源也在这里。而这正是"文革"这  相似文献   

9.
《莆田人民公控蒋唐佑呈稿》记录了一起生员联合控官案,属于民告官的案件,该案完整展示了地方恶吏倚仗自己的权势,操弄法律条文,屡屡滥用法律解释权与执行权,并寻求官官相护,欲置控告他的生员们于被动局面的过程。清代虽然号称立法严整,但在某些地区,法律明显地被州县官员任意打扮成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以生员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既然祭起告官的旗帜,却也展示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抗争亦显得有理有节,抗争的过程既是州县官吏罪恶昭彰的过程,也成为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一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俑,一经出土,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宏伟的规模和感人至深的魅力,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对秦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俑形象、秦俑制作年代及秦俑军阵方向等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 秦俑的形象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一直多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涉及整体和个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整体而忽视多样化的个体,也不能用个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清代内阁刑科题本对底层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丰富的记载,是难得的社会史、生活史资料。通过对嘉庆朝内阁刑科题本中陕西案发当事人交代的家庭人口、年龄、子女、婚育等描述性资料做统计性分析,呈现清中叶陕西底层民众的家庭规模、婚育状况、生命形态等基本样态;结合对刑科题本中案发人的生计的考察,与地方志进行互证性比对研究,揭示清中叶陕西不同区域底层民众的衣着、饮食、居住、交通等生存面相,并思考地域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2.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略决战之一,国共双方统帅都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在指导作战的战略方针、战前的筹划与布局方面,中共以人为核心,争取民众的全力支持,对外以歼敌有生力量为核心,对内发挥军民的主观能动性。国民党以占据城市、交通枢纽为核心,过分强调客观力量,常导致主客观脱节,战场上墨守成规,很快输掉此役,导致其在长江以北的统治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末年没落奴隶主统治制度的顽固维护者。从汉以后,他又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捧为"圣人",他宣扬的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反动理论,成了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当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而"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所谓愚民,虽称孔  相似文献   

14.
马立诚 《文史月刊》2012,(12):79-80
民粹主义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腐败的抗争手段。它的积极效应是平民参与,监督权威和精英。但是它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带有很大的破坏性,多数人暴政的结果是把社会拉向后退,给民众造成更大的伤害。学者吴稼祥说,民粹主义思潮对于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但对于制度化程度越低、转型越不彻底的社会,负面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466-405年叙拉古建立了民主政治,此时期是叙拉古在西部希腊确立霸权地位的关键时期。民主政治能够确立,可以归结为国内、国际两方面因素。僭主的残暴统治引起民众的不满,是僭主政治被推翻、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的直接原因;国内下层民众势力强大是民主政治确立的根本原因;叙拉古处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民主政治能够确立并延续的国际因素。民主政治性质还引起了学者们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重视社会史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1949年以前学者们就程度不同地有过相当不错的理念和著作。吕思勉、顾颉刚等人曾在自己的研究中涉及社会史的内容。1948年,吴晗、费孝通等人组织过一个关于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的讨论班,历时半年,中心内容是在中国传统结构中皇权与绅权怎样合作和冲突,它们的性质如何,又如何演变,旨在运用功能学派的方法,通过分析权力结构来认识传统社会。据冯尔康等《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①,1911年至1949年,国内学者共出中国社会史书籍114种,1949至1956年共出版58种。不过…  相似文献   

17.
蒋俊 《史学集刊》2020,(6):106-114
族群政治是现代多族群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这是基于族群利益并诉诸政治权力的族际互动,很多时候表现为对抗甚至冲突的形态。从卢旺达来看,在国家独立的重要历史关口,胡图族与图西族进行了激烈的权力争夺,从而建构起一种割裂和对立的族群政治。卢旺达独立后,对立的族群政治立场和以族群为界限的排他性统治,始终以显性或隐性方式存在。对于胡图族而言,这种族群政治拥有庞大的社会基础,广大族众被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争夺和维护"共有"资源,不仅取得所谓"多数人统治"的合法性与力量,且最终形成"多数人暴政",并以大屠杀的方式呈现出最糟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和海通时代的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世界之中国"。然而,但凡涉及此议题的著述,较多关注国家意义上的外交、政治、军事等宏大主题,聚焦也较多是高层政治精英或思想界、学界的领袖人物。与以往研究不同,此书矢志于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发现世界历史,并试图通过一系列与此时世界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的研究,重点关注日常生活史意义上的底层社会、普通民众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集中讲述权力在身体层面上的现代性布控和运作,以及普通民众面对殖民者、官府不断加强的控制,为争取、捍卫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当时的政治结构中,内阁是至强,天皇则是至尊,天皇不以权力统治民众,而是以道德服众。 不说话的天皇 明治时代的伟绩让后代日本人将天皇称为明治大帝。在通俗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即便如大陆的《走向共和》和台湾的《1895》,都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定、智慧决断的明君形象。在早稻田大学历史学者岛善高教授看来,  相似文献   

20.
乾嘉时期学者对"经世致用"的诉求依然强烈,只是迫于当时的文化高压,采取了迂回曲折方式,进行了别样表达:以积极的姿态,寻找出当时最可行、合"法"的"考据"治学方式;循着稽古—通经—明道—救世的治学路径,探寻经典本义,实现其学术"经世"的终极目的;通过对"汉学"旗帜的高扬和对"宗""源"的强调,迂回表达出他们对清庭"非正统"统治的不满和揶揄,折射出意识形态上的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