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百病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而又分布极为广泛的传统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耗磨日习俗,约在唐代与驱鬼逐疫、元宵节俗、少数民族放偷习俗、偷瓜祈子习俗相混合,汇合了照耗、逐疫、过桥、采青、赏灯、摸钉等多种习俗,形成了度厄、逐疫、求子等多种内涵,是一种兼具累积沉淀型和合流变形型类型特点的民俗。  相似文献   

2.
"佛事"习俗是一项在我国普遍存在的民间丧葬与祭祀习俗,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收集整理,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习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浩如烟海,如婚丧嫁娶、雕塑、皮影、碑刻、剪纸、民歌、祭祀、礼仪、民间信仰、年节习俗、民间文学、民俗钱币等等,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银链,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我国历代题材丰富、版别浩繁的民俗钱币(花钱),是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钱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三十余年来,泉界对民俗钱币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民俗钱币的时段性、区域性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还很不够。本文仅就"照破四眼"(或"四眼照破")花  相似文献   

4.
在山东滨州黄河两岸的农村,长期以来盛行一种名为"两道饭"的地方宴饮习俗。"两道饭"作为一种民间饮食习俗,除了具有款待宾朋贵客的饮食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规范和控制个体成员的民间交往行为,实现了社区内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笔者于2008年冬天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对"两道饭"习俗中的饮食习俗、民间规矩、特殊礼俗和特有酒令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对"两道饭"宴饮习俗的现代变迁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观照。  相似文献   

5.
刘全志 《民俗研究》2022,(2):120-128
《史记》《汉书》有关汉武帝时期"解祠"黄帝的记载重点在于呈现祭祀黄帝的方式和过程,即以破裂枭体的方式祭祀黄帝;"解祠"黄帝之"破镜"应是分解、破裂牲体的委婉表达.西汉方士的这一主张,拥有深厚的民间信仰和经典文献根据,他们主张使用"恶逆之物"祭祀黄帝,并非出于"虚诞",其背后存在着自古相传祭祀习俗的支撑.西汉社会对枭性的言说以及桓谭、许慎、高诱、应劭的书写可以证明:与解裂枭体相关的"枭羹"习俗盛行于东汉时期,这一习俗无论在方式和意义上均是西汉时期"解祠"黄帝仪式的延伸和遗留.从祭祀习俗至"解祠"黄帝,再到"枭羹"习俗的盛行,展现出民间习俗、祭祀仪式与文本书写之间的复杂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6.
留"斋姑娘"是永胜北片农村的一种习俗,本文就佛儒道三者的关系入手,简单分析了"斋姑娘"习俗的形成受到了佛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牧 《民俗研究》2016,(6):135-146
湖北英山地区的丧葬习俗"死后易姓"是在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下,某一宗族的成员为求宗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根据其所掌握的社会文化资源做出的长期策略性选择。这一习俗的稳定传承取决于宗族间长期存在的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强烈依附。在外在形式上,习俗的稳定性是通过祖先传说的建构和讲述以及宗族间共同祭祖的仪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小军 《风景名胜》2008,(8):120-121
火把节其实是彝、白、纳西、哈尼、拉祜、普米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节期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间,一至三天不等。节日活动内容因民族习俗而不尽相同,但点火把则无一例外。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进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  相似文献   

9.
刘艺所著<镜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忽视了铜镜的日常生活作用.从铜镜的实用功能出发,铜镜首先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日用品,其次才是社会习尚的载体;首先是照美丑的器具,其次才是被附加了神异性的宗教器皿.在古代传统文化研究中,重习俗、宗教而轻实用功能的倾向,会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性质认定偏离事实.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其中"采艾"这一生产方式,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而现在的端午节"采艾"习俗,现已在全国普及开来,甚至在国外也有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艾"习俗的流变使其文化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在古今"采艾"习俗对比中探讨其文化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泉州蟳埔渔村有关于"小矮人墓群"的传说,其是否系传说中的"小矮人"呢?笔者根据多年来收集到的线索,从历史传说、文献记载、墓丘葬式、随葬文物发掘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蟳埔古墓葬只是出于当地风俗信仰的一种"二次葬"习俗,是泉州沿海地区的一些民间信仰和习俗的产物,与"小矮人"无关。  相似文献   

12.
在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中,"替僧"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首先出现于明代皇室的信仰习俗中。从现存资料看,清代帝室也存在同样的"替僧"现象,只是由于传世的可靠材料少,兼之皇室中的这种佛事活动也"并非雅制",因此,想要完整勾勒清代帝室这一信仰习俗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童言无忌     
《南京史志》2011,(22):21
结婚了吗四岁的女儿看到了一张我和老公在海边的合影,她问:"妈妈,这是你和爸爸什么时候照的呀?"我说:"那是爸爸妈妈谈恋爱的时候照的。"她抬起头,纳闷地说:"那后来你们结婚了吗?"  相似文献   

14.
王波 《四川文物》2008,(1):65-70
"火照"是中国古代制瓷业中使用的一种测温工具,它为窑炉内瓷器的顺利烧成提供了保障.火照出现于唐代,在唐以后的制瓷手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搜集了各个窑址中出土的火照的材料,并对火照的分类、起源、使用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郭昭第 《丝绸之路》2010,(22):51-53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县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农历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神言福、会餐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仪式,充分体现了自然崇拜精神、社会协作精神与自我解放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五四的社会后果:妇女财产权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形成了高涨的妇女解放思潮,但"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导观念,最后在标举男女平权宗旨的国民党执政后,才最终修订颁行了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财产权的法律。这一法律条文比民间实际情况有所"超前",因而效用性受到限制,但对社会观念及民间习俗变革起到了主导和引领作用。反映了观念、制度和习俗变革之间有一定的"超前"梯度,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江宁民间习俗比较多,其中"打神鼓"习俗由来已久。据江宁街道现年84岁的陈彬老人回忆,他10多岁时,也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江宁街道一带就盛行打神鼓的习俗,并有一本专门介绍打神鼓的书(现已失传)。每年春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为打神鼓的日子,此外的日子神鼓寄放在当地的土地庙里。正  相似文献   

18.
2009年9月30日,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此召开第四次会议,批准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大部分组成的"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9.
朝玉皇会属于迎神赛会的一种。迎神赛会本由民间"社祭"习俗发展而来,江南赛会自明嘉靖以日盛,到清乾隆年间臻于鼎盛。无锡有多种迎神赛会,农历正月初九日的朝玉皇会是为了庆贺玉皇大帝的生日而举行朝拜仪式的赛会,也即庙会。玉皇大帝是天上之神,民间各地有多种习俗仪式来敬贺、朝拜他。无锡与各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生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对于中国女性来说,产后"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女性在分娩之后都有类似"坐月子"的习俗,很多"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