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研究》2011,(4):272-272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相似文献   

2.
《民俗研究》2012,(5):160-160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相似文献   

3.
《民俗研究》2011,(2):128-128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相似文献   

4.
《民俗研究》2011,(3):272-272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相似文献   

5.
《民俗研究》2012,(1):159-159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相似文献   

6.
《民俗研究》2012,(2):159-159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  相似文献   

7.
《民俗研究》2011,(1):267-267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文后,包括姓名、  相似文献   

8.
《民俗研究》2014,(3):160-160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相似文献   

9.
《民俗研究》2014,(2):160-160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二、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能反映论文主要信息,一般不超过200字,不允许出现  相似文献   

10.
《民俗研究》2013,(1):160-160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相似文献   

11.
《民俗研究》2014,(1):160-160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二、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能反映论文主要信息,一般不超过200字,不允许出现"本文"、"作者认为"等字样。关键词以3~5个为宜,词间用";"隔开。三、基金项目:属于某一级别科研项目的结项或阶段性成果,应按国家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  相似文献   

12.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二、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能反映论文主要信息,一般不超过200字,不允许出现"本文"、"作者认为"等字样。关键词以3-5个为宜,词间用";"隔开。三、基金项目:属于某一级别科研项目的结项或阶段性成果,应按国家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  相似文献   

13.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  相似文献   

14.
《民俗研究》2020,(1):160-160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相似文献   

15.
《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学史、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  相似文献   

16.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相似文献   

17.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  相似文献   

18.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  相似文献   

19.
<正>《民俗研究》常设学术前沿、民俗史论、民间文学、田野报告、学术评论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题栏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来稿务请按照下列规范并提供下列内容:一、篇名:要求同时提供中、英文。署名:作者需提供真实姓名。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位置,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点、邮编。示例:赵××,××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二、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能反映论文主要信息,一般不超过200字,不允许出现"本文"、"作者认为"等字样。关键词以3-5个为宜,词间用";"隔开。  相似文献   

20.
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03,(10):98-1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悄然进入一个范式大转变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社会和学术双重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学术规范大讨论。在讨论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术从业者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就学术规范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学术规范的作用与功能、学术规范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等重要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学术规范讨论,既是社会转型期新旧中西冲突和学术范式转换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