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泉州人庄际吕参加科举考试,会试、廷试皆第一,高中状元。这是自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中状元四百多年后,泉州人又一次独魁天下。庄际昌还成为有明一代惟一的泉州籍状元,以及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相似文献   

2.
刘继兴 《江淮文史》2013,(3):164-166
中国古代自隋朝实行科举考试到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后产生了700多名文状元。那么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呢?很多书刊把张謇说成是"末代状元"或"最后一名状元",其实张謇考中状元是在1894年,其后科举考  相似文献   

3.
鲁南 《文史月刊》2008,(8):28-32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至今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卷”.这就是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中国近1300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4.
状元的年龄     
正历史上的状元大都是青年,据统计,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状元,其及第时平均年龄如下:唐朝状元平均29.4岁;宋朝状元平均29.6岁;元朝状元平均29.5岁;明朝状元平均32.3岁;清朝状元平均31.9岁。古代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尹枢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试中状元时年已71岁,尹枢也被称为"古稀状元"。尹枢应试还有段轶事。那年,主考官杜黄裳  相似文献   

5.
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期间共产生状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国时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  相似文献   

6.
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记录》一书记载,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被历代皇帝钦点的状元共114名。按籍贯划分,江苏省最多,共49名;而奉天、河南、陕西、内蒙、四川五省最少,各仅1名。  相似文献   

7.
“状元”是封建科举考试进士科的第一名。由于状元是由皇帝亲自在“殿试”中选取的,所以又称“殿元”,其荣誉是无比高尚的。清代260余年,共开科116次,选中的状元只有114名,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平均两年半才出一位状元,其尊贵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8.
在由唐至清的592位状元中,不乏有艺、学术、理政之才的俊彦之士,如王维、柳公权、吕蒙正、王曾、张孝祥、王十朋、陈亮、天祥、张謇等,皆各领风骚,名垂后世。但要论述最多,则首推明代状元杨慎。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的科举考试里,状元是凤毛麟角,而状元驸马更是寥若晨星,有史可查的状元驸马只有唐朝的郑颢。郑颢,字奉正,唐朝的荥阳(今河南郑州)人,这位状元的婚姻,却是地地道道的被"拉郎配"了。  相似文献   

10.
历代状元之最文/周亚非“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有产物,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现象之一。据有关文献显示,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间1282年,历代封建王朝约举行科举考试80...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始创于隋朝的科举考试是在克服察举制弊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对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千多年来,科举考试几乎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问政、为官、富贵、立业的推一途径。遍翻史册,围绕着它,曾演出多少低回婉转、令人捧腹的人间喜剧。 后门状元 据《唐摭言》记载,唐朝的高锴多次任主考官。他为官清正,所录取的人都有真才实学,但也有无可奈何之时,甚至出了个“后门状元”。 高锴第一次主持进士考试时,考生…  相似文献   

12.
历代父子、兄弟状元知几人周亚非在盛行科举制度的中国封建社会,状元及第被誉为身登龙门,一向是文人士子所孜孜以求的莫大荣耀和平生幸事。然由唐至清,历代科场士子如云,竞争激烈,真正独占鳌头、高中状元者则屈指可数。但即使这样,却也有一些父子、兄弟在科举考试中...  相似文献   

13.
状元图腾     
韩艳 《神州》2012,(22):12-13
"状元"一词的解释有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以及比喻在本领域(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在这个夏季,"状元"成了街头巷尾以及媒体公众热议的话题,原因是由现在发展成全民高考,影响高考者"罪不容诛"的  相似文献   

14.
夏冰 《钟山风雨》2011,(1):52-53
民国元年(1912),曾在清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苏州藉三鼎甲:陆润痒(同治十三年状元)、邹福保(光绪十二年榜眼)、吴荫培(光绪十六年探花)成了前朝遗老.1915年,邹榜眼与陆状元先后故去,苏州籍鼎甲只有吴探花一人岿然独存了.  相似文献   

15.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科状元不过601人。其中四川只有15人,他们是: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李余、五代时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桌、赵逵、元代虚中、明代杨慎、清代骆成骧,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占了全川状元1/4以上,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开科取士1298年间,进士者近10万人,状元638名,“三元及第”的极品状元仅17名,冯京成为中国科举考试广西第一个三元及第的极品状元.冯京出生在宜州龙水县(今宜州市)城西北郊天门山南麓冯村.少年冯京才学超群,气盖一时,15岁始其游学随所而往.庆历八年乡试解元,皇祐元年中会元夺状元.仕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帝,其御边守疆,显一代名臣的文韬武略,在京任职,彰刚直不阿、公正立朝的忠良品格.千百年来,冯京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公正立朝的品格激励着宜州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相似文献   

17.
状元趣事     
吴昆 《文史月刊》2014,(1):80-80
中国自科举制创立到废除,总共出了592位状元。 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是个农村汉子,身材较胖,很能吃,虽然脑子不聪明,但是非常勤奋。因为考试时间长,李蟠带了36个馒头上了考场。无奈李蟠写字非常慢,馒头吃完了,李蟠还没有写完。李蟠饿得受不了,只好向监考官要馒头吃。监考官见他可怜,便又给了他几个馒头。康熙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赞扬李蟠的苦学之心,又看看李蟠的文章还行,就破例让他当了状元。这件事马上传外了,有诗云:“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相似文献   

18.
兆子 《文史博览》2006,(8):61-61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至清,共出596名状元。状元分文武两种,这里介绍几则文状元的怪闻。  相似文献   

19.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5-95
掷骰子是很流行的赌博方式,而用掷骰子来确定大事却是一种极为荒唐的事,但是,确实有统治者用掷骰子来决定大事。在历史上,契丹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就是这样的一个糊涂蛋皇帝。耶律洪基是个骰子迷,他曾用掷骰子来决定状元。辽道宗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辽国的科举考试进入了殿试阶段,即由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 ,始创于隋朝的科举考试是在克服察举制弊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 ,对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朝为四舍郎 ,暮登天子堂”。一千多年来 ,科举考试几乎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问政、为官、富贵、立业的惟一途径。正因为如此 ,围绕着它 ,曾演出多少低回婉转、令人捧腹的人间闹剧。后门状元据《唐摭言》记载 ,唐朝的高锴多次任主考官。他为官清正 ,所录取的人都有真才实学 ,但也有无可奈何之时 ,乃至出了个“后门状元”。高锴第一次主持进士考试时 ,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