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伟 《收藏家》2009,(8):83-91
越南从14世纪晚期开始在中国的影响下烧制青花瓷器,在15到16世纪青花瓷的烧制达到其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期,并可与中国青花瓷在东南亚瓷器贸易市场上相抗衡,直到17世纪中国青花瓷再次成为东南亚青花瓷器贸易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产品,在中国青花瓷器的强烈影响和冲击下,越南青花瓷逐渐失去其竞争力,并最终从东南亚瓷器贸易市场上隐匿。  相似文献   

2.
堆粉青花瓷,传统的观点认为它属于釉下彩的一种。从青花瓷的剖面清楚的看到,堆粉是在豆青釉之上,透明釉之下。因此,笔者认为堆粉青花瓷应是釉中彩的一类彩瓷。堆粉青花瓷的烧造,民窑较多,官窑甚少。因这类彩瓷多出在豆青釉底瓷器上,所以也称作“豆青堆粉青花”或“青花加粉”瓷器。所谓“堆粉”,是在素胎上先施以豆青釉,再在豆青釉上按照纹饰图案堆施一层厚厚的白粉(即碱式碳酸铅),然后在白粉上绘制出  相似文献   

3.
霍华 《收藏家》2010,(12):43-50
青花瓷是以钻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入窑经1300℃上下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有釉下青花、釉上青花和贴纸青花三种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马文宽 《收藏家》2010,(11):19-24
1997、2003年笔者曾对唐、元青花瓷有所论述,发表了《唐青花瓷研究》①、《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②两文。另在《中国古瓷考古与研究五十年》③一文中亦对唐青花瓷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但未涉及到元青花瓷,因元青花瓷研究热潮出现在21世纪初年,大量有关论文、专著不断出现,学术讨论会多有举行。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经对1983年扬州唐代罗城遗址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残片从考古地层、器物排比和这些青花瓷器本身的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过分析研究,论证了我国唐代青花瓷器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指出唐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与后来的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年来,唐青花瓷已逐步为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的许多专家、学者所肯定。但也有同志撰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唐青花瓷与后代的青花瓷器在烧造工艺上有明显的差别,其装饰工艺是采用了釉上彩的技法。随后,唐青花瓷是否属于唐三彩类型的陶器,它们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它们是怎样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诸如此类问题的提  相似文献   

6.
高阿申 《收藏家》2009,(3):79-84
一.引言 明初景德镇窑的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瓷相比较,除纹饰上有巨大差异外,呈色上的差别亦非常明显。即:前者釉泽泛黄,青花灰暗,深沉厚重;后者釉泽清亮,青花靓蓝,浓翠蓝艳。  相似文献   

7.
“在外国人的瞳孔里,中国是一尊青花瓷器;在我的心目中青花瓷上有一个完整的中国。 /我爱青花瓷。官窑的精致华贵、民窑的洒脱朴拙,共同为青花瓷艺创造了永恒;/我爱青花瓷。花鸟虫鱼、山川人物、诗词书法,都在白釉上让钴蓝留下了不朽的一吻;/我爱瓷片。历代都有失手打碗的孩子,不意在师长的责怒中,却给我留下珍奇的藏品 这是诗人王德安先生抒写的关于收藏瓷片的散文诗里精彩而又优美的片断。这首叫做《蓝色的收藏》的散文诗收在诗人的诗歌专集《心底珊瑚》一书中。这也可以算是瓷片与诗歌的缘分。 现在《莫愁》杂志社供职的王德…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品种丰富多彩,有单色,也有彩色,彩色中,又有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等等,但别具特色的还是青花瓷。青花瓷就是用含有化学成分钴的矿物直接在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形成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这种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的瓷器素洁高贵,雅静宜人,入明之后,除这两种青花之外,又出现了黄地青花,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大大丰富了青花瓷品种。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虽然曾出土过唐代和宋代的青花瓷片,但  相似文献   

9.
正明代青花瓷属于青花瓷烧造历史上的繁荣期,它继承了元代的辉煌,把青花瓷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明代青花瓷不仅器型多有创新,纹饰更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创烧了大量的极具外来影响、适合外销需求的新器型和新纹饰。永宣青花瓷是一个青花瓷黄金时期。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  相似文献   

10.
妙笔绘瓷     
《中华遗产》2014,(6):146-149
江西省景德镇昌江区传统青花瓷绘制技艺 在江西景德镇的一座民营陶瓷园中,硕大的瓷桌,即将披上蓝白相映、怡然成趣的青花外衣。而勾绘图案是青花瓷制作的关键一步,绘制如此巨型的青花作品,在驭笔、驭“墨”上尤其考验功夫,必须胸有成竹。这幅胎坯上的工笔画——缠枝莲团团围绕着鱼藻纹,精微处,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窑瓷器,历来少人问津,经典记载则更是风毛鳞角,但是民间瓷器仍旧大量流传下来。本文仅谈一谈,在纷繁复杂的明代晚期青花瓷罐中,其数量遥遥领先于其它种类的一种民间窑青花瓷罐。据目前所知,这种青花瓷罐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均有收藏,并多达十几件。另外, 《中国民间青花瓷画》、《青花瓷器》等书也刊有此类器物的照  相似文献   

12.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穆青青花瓷器是指应用钻料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燃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①,但数量很少,产品在股、釉、纹饰等各方面均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直到元代,...  相似文献   

13.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极富特色的传统主流产品,千百年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但是,历史上中国的青花瓷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它的源头在哪里?它又是怎样产生的?是受国外影响,还是中国瓷器自身发展如水到渠成式的必然结果等;关于青花瓷  相似文献   

14.
周艺 《神州》2012,(20):187-188
传统的中国元素、中国风时下正热,并以各种形式代表中国形象频繁出现在世人面前。青花瓷元素的应用是传统与时尚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典范,把传统文化融于现代时尚之中,两者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失传统韵味,又不乏时尚之美感,可谓是恰到好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色彩、纹饰和造型向世人昭示着它的魅力与风采。本文首先以青花瓷元素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青花瓷的概念出发,根据青花瓷元素的不同风格特点、艺术特征、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将青花瓷的神韵、色彩特点和纹饰特点运用到人物形象设计当中,而不单单只是体现在服装方面。真正意义上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时尚的前沿。  相似文献   

15.
朱亦梅 《丝绸之路》2009,(18):18-20
在陶瓷装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有青花瓷那样巨大的影响。从商代的原始瓷算起,一直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青瓷为主。尽管从唐代开始盛行白瓷和彩绘瓷,又经过两宋瓷器生产的百花争艳,青瓷始终保持着统治地位。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特别是明代永宣以后.青瓷在瓷器生产中的盟主地位为景德镇青花瓷所替代,从而进入青花瓷的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16.
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颜料在瓷胎上绘画后,上透明釉,再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呈色鲜艳稳定,明净素雅,在我国元代以来瓷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以来,首都博物馆入藏了大量北京地区出土和传世的明清青花瓷器。现选择数  相似文献   

17.
唐代青花瓷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巩义唐代黄冶窑址以及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唐代青花瓷实物资料为依据,对其创烧、发展与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青花瓷的发端约在初唐时期,盛唐、中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晚唐时期趋于成熟.从工艺技术上说,唐代青花瓷是在烧制高质量白瓷和鲜艳绚丽唐三彩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吕成龙 《收藏家》2023,(2):59-68
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对其认识以来,元代青花瓷即以其古朴的造型、优美的纹饰、亮丽的色彩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等,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研究、收藏和仿烧元代青花瓷的热潮。特别是仿制元代青花瓷的水平不断提高,使人稍有不慎即上当受骗,因此,愈来愈多的人关注元代青花瓷的鉴定问题。本文从造型、纹饰、胎釉特征以及在制作时留下的工艺特点等方面,简述元代青花瓷的鉴定要领。认为要想掌握鉴定元代青花瓷的本领,就一定要了解元代青花瓷收藏和出土的基本情况,多看真品,利用传统鉴定法,从造型、纹饰、钴料、胎釉及工艺特征等方面,反复揣摩其时代风格,功夫下到了,就不会被仿品所迷惑。  相似文献   

19.
张松林 《收藏家》2009,(2):35-4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青花瓷器的发源地和首创国,但是对青花瓷起源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最近几年,随着巩义唐三彩窑址、巩义白河窑址聊及郑州市上街区正岩公司工程项目中唐墓的发掘,唐代青花瓷名正言顺登上中国古陶瓷的殿堂,越来越引起陶瓷研究界和全国各界的关注,同时又促使一批研究成果问世。然而关于唐代青花瓷的有些问题也存在不同认识和盲区,  相似文献   

20.
单学萍 《收藏家》2008,(5):23-27
青花瓷与山水画是中华艺术文明历程中两门辉煌的艺术。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虽然存有不同的界定,但青花在元代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釉下彩品类应是没有争议的事实。青花瓷与山水画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又相互借鉴影响,并终于在明清之际得到真正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