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云  育欣 《文史春秋》2006,(11):55-55
民国时期有句歇后语:“钱大钧逼蒋介石看枪伤——实出无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枪口对外,全民抗日。老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在协议上签了字,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以为老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于是坚信不疑地随同钱大钧护送老蒋返回南京。可是老蒋一下飞机,脸色突变,立即秘密向军统总头子戴笠下达了指令:扣留张学良和钱大钧。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在允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后方被释放回南京。然而他一下飞机,即向戴笠下达了两项指令:一为扣留张学良,二为扣留钱大钧。扣张,人们尚能理解;扣钱,却令人大惑不解。就连时任蒋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中将主任的钱大钧自己也万没想到,陪蒋归来刚下飞机即被莫名其妙地押上了汽车。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同年12月25日,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一般认为张学良羊落虎口,从此就以“待罪”或“获罪”之身,再也见不到蒋介石了。但是,随着蒋介石和张学良日记的解密,才披露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后,二人曾有i次会见。  相似文献   

4.
简评张学良送蒋返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十四天后,张学良得到蒋介石口头表示的以“人格担保”停止内战准备抗日后,迅速做出送蒋返宁的释蒋行动,令周恩来、杨虎城等感到意外。对于张学良的这一决定,史学界有颇多说法,有人认为张学良此举是“遗憾的结尾”和“心血来潮”,是“匆忙之举”,是“忠君义气”。还有论者以蒋介石回南京后背信弃义造成的西安局势紧张,来全盘否定张学良的送蒋返宁之行,似乎杀死蒋介石便会解除南京对西安的压力,凡此种种。本文认为,张学良送蒋返宁是明大义、识时务、舍小我、顾大局的明智之举,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张学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乘专机抵南京。蒋下令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立即扣押张学良。知其内幕的宪兵司令部上尉书记官廖逸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捕,在狱中交待了宪兵看押张学良时的一些内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经过谈判,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段历史已为人熟知。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对陕北红军在物资、财政方面的具体援助,知道的人并不多,或不具体。作者依据陕西省档案馆收藏的陕西省国民党政府民国历史档案、陕甘宁边区政府革命历史档案等史料,形成此文。  相似文献   

7.
杨瀚 《纵横》2010,(12):32-36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用武力扣留了正在西安视察、部署,要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同时提出救国八项主张,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实行民主,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兵谏”事件,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大的转折点。"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社会上的各界对此事件的态度极不相同。在史学界长期流行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四十多年了。当人们回顾抗战胜利的结局时,不能不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全民族一致抗战的枢纽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这一历史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为什么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他为何逼迫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对此,国民党方面持有一种论调,认为这是张学良受了共产党“欺骗”和“愚弄”的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7,(8)
正1936年,我父亲郭维城在东北军总部担任张学良机要秘书,在张学良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了在全国发行的《平凡》杂志,反对法西斯独裁,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在"围剿"红军的同时,坚持对日妥协,签署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谏蒋,要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都被他无理拒绝。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不抵抗主义的帽子戴到张学良头上,少帅被逼出走国外,1934年回国后,蒋介石又令他枪口对准共产党打内战。他十分不满,毅然与杨虎城共同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容共抗日。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送上军事法庭,长期软禁起来,几十万东北军被瓦解。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不抵抗主义的帽子戴到张学良头上,少帅被逼出走国外,1934年回国后,蒋介石又令他枪口对准共产党打内战。他十分不满,毅然与杨虎城共同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容共抗日。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送上军事法庭,长期软禁起来,几十万东北军被瓦解。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率领的国民党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国民党各派系各霸一方,勾心斗角,亲日派更是蠢蠢欲动,觊觎大权,南京群龙无首,纷乱无绪的苗头争相显露,内战的硝烟骤然升起。在风起云涌的斗争漩涡里,中国共产党如何确立自己的策略,应对复杂局势,对国家命运和前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的张闻天,处变不惊,纵览全局,发扬民主,集中集体智慧,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15.
刘毅 《贵阳文史》2002,(2):65-68
1936年12月,我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只身和蒋介石飞到南京,蒋介石背信弃义,扣留软禁了张学良。初,先后软禁于南京高楼门宋子文公馆和南京太平门孔祥熙公馆。随后辗转囚禁于浙江奉化溪口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大约早晨7点钟,张将军派来他的一辆"雪佛兰"轿车把我从家里接到事变的临时指挥部新城大楼。进屋后我坐在高崇民旁边的沙发上,那时还没捉到蒋,室内空气凝重紧张,人人表情严肃,张学良身穿棉袍,头戴毡帽,不时地在客厅中间来回踱步,大家都在屏息等待临潼方面的捉蒋消息。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和南京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容纳各党各派各军共同抗日救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迹,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张学良、杨虎城、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曾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自己造成的。”这个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不妨回顾一下1936年秋冬之际,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之间有关抗战与内战的矛盾是怎样发展并转化为对抗与冲突的。  相似文献   

19.
续范亭,1893年出生于山西崞县。早年加入同盟会,是德高望重的国民党元老,曾被蒋介石授予陆军中将总参议职位。为了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续范亭曾先  相似文献   

20.
李仲明 《民国档案》2001,13(4):75-8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反对内战,果断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蒋介石终于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同意谈判条件后,张学良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送蒋回宁。本试就12月12日-12月25日这十几天张学良在国内外舆论、国民政府主战派逼迫、主和派求和等较为复杂局势下的应变决策,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