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与香港"后过渡时期"的中英外交斗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小平为解决香港"十二年过渡时期"的"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问题,提出创造条件让"爱国爱港"的香港人逐步参与管理并且为1997年收回香港以后"港人治港"培养人才.由于英国在"十二年过渡时期"以"代议制改革"为核心的"非殖民化"的"光荣撤退",以及不惜牺牲中英合作关系和香港前途以香港为"磨心"进行的自"偷步民主"至"民主冲剌"的政治对抗,中国在中英合作的基础已经被破坏、"旧香港"与"新香港"之间的政治体制"直通车"已经"不通"的情况下,根据"以我为主"的原则按照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另起炉灶"筹备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似文献   

2.
王兆远 《攀登》2005,24(2):29-31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邓小平生前最后20多年考虑最多、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中国的发展问题,曾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他精心规划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争取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香港回归历史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并坚持从香港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领导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仅为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孟红 《文史春秋》2007,(7):33-37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并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谈判。经过一年多22轮风风雨雨的艰苦谈判,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并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可能被高估了.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国家--乡村社会"关系,帮助国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6.
武际良 《纵横》2014,(10):49-53
35年前的1979年1月1日,新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月末,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邓小平偕夫人卓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美。邓小平受到美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一生波澜壮阔,历经狂风暴雨,在政治上"三起三落",其中后两次更是在"文革"中被毛泽东点名打倒。"文革"结束,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邓小平对毛泽东将如何评价?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又将如何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世人拭目以待!本刊特邀《历史决议(注释本)》编写者之一,著名党史专家萧冬连先生为您还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再现交锋中的光与火。  相似文献   

8.
马继奋  房中 《江淮文史》2011,(2):20-37,1
陈云是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粉碎"四人帮"后,他积极倡导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人之一,为全党进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制定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成功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相关专家,为您还原《历史决议》形成始末这一重大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9.
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大局出发,尊重香港的现实,在坚持中国拥有对香港主权的大前提下,提出了“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且其中某些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还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同时,这些战略决策的实施,不仅充分发挥了香港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作用。而且保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两个飞跃"是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设计的伟大纲领。从对"第一个飞跃"的肯定和支持,到对"第二个飞跃"的探索和展望,邓小平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仅科学地规划了"两个飞跃"渐次实现的现实道路,而且为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法”与“史意”是章学诚的重要学术术语,是研究章学诚与刘知几史学异同关系的关键,也是把握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关键。本从章学诚所界定之“史学”涵义入手,认为“史意”是针对一家述而言,“史法”是针对馆局纂修而言,“史法”与“史意”能够体现出章学诚与刘知几的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12.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许金顶 《史学集刊》2012,(3):24-30,98
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区域,华侨与侨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状况。基于普通华侨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旅日闽侨与侨乡的多元联系及其演变形态,认为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华侨,与侨乡社会保持了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逐渐成为侨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拓展了侨乡社会的外部发展空间,倡导今后运用历史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探寻其联系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以期拓展日本华侨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对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