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思,字彦及,号畏垒,浙江慈溪人,布雷是他的笔名。陈布雷早年曾任《天铎报》《商报》主笔,武昌起义时,陈布雷在《天铎报》上以“谈鄂”为题,鼓吹革命,抨击封建制度,文笔犀利,斗志激昂,为沪杭各大报纸竞相转载,从此布雷之名响彻京沪。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生在浙江慈溪西乡,郭沫若比陈布雷小两岁零一天,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陈布雷,1911年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涉足文坛,先后受上海《天锋报》、《申报》和《四明日报》之聘,任撰述和特约撰述,撰写政论文章,初露锋芒。1920年后任《商报》主笔,用  相似文献   

3.
曾任《中央日报》总编、《申报》副总编的报界奇人卜少夫,于2000年11月4日,在香港逝世。 卜少夫是江苏江都人,1909年出生,经历漫长曲折,享年92岁。 由卜少夫独力支撑创中国期刊史的奇迹,长达56年又 10个月的《新闻天地》杂志,在卜少夫去世前一月停刊。卜少夫自己说:“我为《新闻天地》尽瘁一生。” 幼有新闻天贼 陈布雷所倚重 卜少夫自幼就有从事新闻事业的天赋。据卜乃夫(即作家无名氏,卜少夫之四弟)说,卜少夫在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时,才十几岁,就创办了《雪花报》,以后又办《活跃》周报,成为当时南京最“…  相似文献   

4.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是原浙江高等学堂的高材生,毕业后,曾任上海《天铎报》、《商报》、《时事新报》主编,地地道道是一位学者、评论家的文化界人。1927年,年仅37岁的陈布雷就一跃为浙江  相似文献   

5.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文胆”陈布雷之所以在蒋介石面前成为郭沫若的说客,并促成流亡日本十年之久的郭沫若得以回归祖国,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其中除了出于抗日民族大义,应当说还有着作为同时代的他本人与郭沫若两个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陈布雷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省慈溪县西乡官桥人。1907年人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就学,1911年毕业,名列第四名。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  相似文献   

6.
李伟 《文史春秋》2005,(7):23-27
1报人生涯六十年成功辉煌在桂林著名报人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他一生中有60年的宝贵年华都奉献给新闻事业。先在《大公报》,后在《文汇报》,在两报他都创造辉煌业绩。1957年3月,某日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你们的《文汇报》办得好,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应有尽有,真是办得好!”  相似文献   

7.
他的新闻事业开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6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他说:"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度过。"  相似文献   

8.
陈布雷以其一支笔和一身布衣,由写文章和办报纸,晋升为蒋介石的幕僚长.最后,终因看不到国民党政府的前途而服药自杀.他离开这个世界,躺进棺木里时,还是身穿布衣,佩戴着一支钢笔.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今浙江慈溪县,位于宁波市西北)人.他天生聪慧,15岁中秀才,后加入南社.辛亥革命时,先后任《天津报》、《商报》、《时事新报》的主笔.1927年后,入蒋介石幕,先后任侍从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副部长及中央政治会议秘书  相似文献   

9.
万京华 《百年潮》2014,(8):27-32
邓小平是卓越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在他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中,与新闻工作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参加革命早期,他曾参与《少年》《赤光》等革命报刊的编辑工作;遵义会议召开前他曾主编军委报纸《红星》报;在革命队伍中逐步担当重任后,他也一直关心、重视、支持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些理论思考以及具体指示、批示,对于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布雷是民国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政治家。在辛亥革命、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期,他在《天铎报》、《商报》主持论坛,发表了大量宣传、支持革命的评论,旗帜鲜明地鼓吹革命共和、反对帝制,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封建军阀。他的进步思想以及犀利的文笔,曾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对其早期进步的政治思想应该予以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肯定,不应因其后来追随蒋介石反共而加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1.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12.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对我国新闻事业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乃人所共知,有口皆碑。每当我看到他老人家为《人民日报》等题写的强劲有力、气势恢宏的报头时,景仰与缅怀之情便油然而生。人们很难想到,在新中国建立不久的1951年初,在社会主义建设掀起高潮、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他老人家还曾用他那指点江山驱动历史前进的大手,为一家企业小报题写了报头——这就是《太钢日报》之前身《钢铁小报》。此乃全国众多企业小报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一家企业小报。这是毛主席对太钢新闻事业的高  相似文献   

13.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14.
王玉娟 《攀登》2006,25(6):162-165
长期的办报及新闻讲座、新闻研究实践,加上多次的国外旅行和新闻事业考察,使戈公振能够从纵横两方面对中国报业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他将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中,结合中国实际和自己的经验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了新的阐释。作为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报学史》为我们了解中国新闻学发展脉络,探求报刊的演变规律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浙江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据统计,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八年间,浙江各地创办了136家报刊,在播的无线广播电台也从1座增加到5座。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入侵中国。全国人民义愤填膺,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战地》、《战旗》、《前线》、《啸报》、《游击》、《野战》、《突击》、《进攻》以及《抗日民报》、《先锋日报》、《战时消息》、  相似文献   

16.
我馆所藏有关西安事变的档案资料,已选择一组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应变及营救蒋介石的函电,公布于1981年《历史档案》第一期。陈布雷所藏“解决陕事之文件”,对研究西安事变后“陕甘善后问题”政治解决经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虽非原件,然系陈布雷亲笔所录存,特按时间顺序整理公布于后。又文中所有污蔑中共方面字句,均未加“”号。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早年为宣传变法而创办了“一会三报”,即强学会、《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其时,康有为十分看中报纸的特殊功效,他在上光绪皇帝书中,多次提到“设报达聪”的建议。他以为欲变法,非开通民智不可,而欲开通民智,亦“非有报馆不可”。为此,他倾注极大精力开设报馆,倡言变法。在《万国公报》发行不久,康有为即称“报开两月,舆论渐明”、“识议为之一变”、“渐知新法之意”,言辞间不无得意之神色。然而好景不长,康有为京城之举很快便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不满,而这股势力的总后台…  相似文献   

18.
范长江之死     
“1970年10月23日,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逝世。”新华社10月22日的电讯在“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中简介说,“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他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创始人之一,曾先后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作品,曾震撼全国,现在仍被视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在民国时期,中国有两个文人引人瞩目,一个是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1890-1948年),一个是《大公报》的传人王芸生(1901-1980年)。他们作为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共同的“文章报国”的志向,他们曾是同行、朋友,但又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归宿。早年的不同经历陈布雷1890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的一个富庶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1911年,他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哲史政法科,精通外文、史地、法政、国际时事等新学科。王芸生的幼年经历与陈布雷截然不同。王芸生1901年出生在天津乡下的一个穷工人家庭,只念过几年私塾。10岁时,因…  相似文献   

20.
郭炜 《文史月刊》2008,(12):25-26
1920年冬,郭沫若从日本留学回国。此时,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府毕业的江浙才子即应聘为上海《天铎报》记者的陈布雷亦担任《商报》主编,发表了若干有远见卓识的社论和杂文;笔力锋利如箭,观点十分明确,提倡民主革命,反对封建统治,一时博得社会好评,产生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