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9月6日,董存瑞生前战友、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于当日凌晨走完了他87年人生旅程,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病逝。早在今年春节时,沈阳的老战友、郅顺义在干休所的邻居吕哲民,已在电话里告诉我:“老英雄(数十年来战友们都这样称呼郅顺义)患胃癌住院了。”但听到讣告后,我仍然感到很突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这些天,郅顺义同志的音容笑貌、他的许许多多事迹,一件件一桩桩浮现在我面前。我有幸与郅顺义长期在一个部队、一个机关工作,在一个党组织生活,后来又多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50年来,他一直教育、激励着我,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与郅顺义同志相…  相似文献   

2.
战斗英雄郅顺义的座右铭是:"荣誉多了,谦虚谨慎的精神不能丢;生活好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变;职位高了,普通一兵的本色不能忘;年纪大了,旺盛的革命斗志不能减。"江青的所做所为,和郅顺义同志说的恰恰相反:地位高了,更加狂了;生活好了,  相似文献   

3.
我们终于醒悟:中国NBA第一人,几乎无力在他挣扎了四年多的联赛中,继续生存下去真的是钱的问题吗?大郅在阿卡迪亚的豪宅,可能会消耗他上百万美元,但即使这样,银行里还存着300多万美元  相似文献   

4.
我原是湖北省督军王占元部下的一个营长,1921年湘鄂战役后,呈请辞职回家,赋闲两年有余。1924年再赴宜昌谋事,同年8月进入督察处当稽查官(督察处是军队里的机关,当时它的实际任务是护送大烟土)。我在该处供职约一年之久,地位虽低,但对当时的禁烟情况,也知道一些。  相似文献   

5.
胡邦定 《百年潮》2010,(4):61-66
《大公丰艮》是一张老报纸,1902年创刊于天津。它曾经数易其主。创办人是天主教徒、满洲正红旗人英敛之。他思想开明,支持变法维新,敢于议论时政,报纸办得很有生气。英敛之退隐后,1916年报纸转到天津大粮商王郅隆手里,后来成为皖系军阀的喉舌。皖系失败后,报纸萎靡不振,不得人心,终于办不下去。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有个人叫郅恽,济南人,是个教书的先生。因为他甚有名望,郡里推荐他当了孝廉,后来又做了洛阳上东门的一个小官。  相似文献   

7.
正三线企业,作为贵州工业建设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不可剥离的一份子,从藏在深山到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化现象。一个三线子弟撷取片段,对集体过年的白描式记录,不仅有时代背景下十分个人的回忆,折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有属于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映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外部的息息相关。跨越了世纪的过年,离家的父辈们从回家到守家,再到子孙们的回家,循环往复的不止是岁月流转,更有传统年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根脉。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在20世纪前半叶是一张很有影响的报纸。特别是从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之后的"新记公司大公报"阶段。这三个创业者各有特点,配合默契。吴是"北四行"之一的盐业银行老总,他用五万大洋把《大公报》从大粮商王郅隆手上顶下来,并自任社长。胡是报业全才,编采都是能手(1919年巴黎和会他是唯一的中国记者),还擅写评论,尤长于经营管理。张季鸾则是20世纪著名的笔杆子,文笔  相似文献   

9.
花影 《贵阳文史》2014,(1):21-23
三线企业,作为贵州工业建设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不可剥离的一份子,从藏在深山到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化现象。一个三线子弟撷取片段,对集体过年的白描式记录,不仅有时代背景下十分个人的回忆,折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有属于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映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外部的息息相关。跨越了世纪的过年,离家的父辈们从回家到守家,再到子孙们的回家,循环往复的不止是岁月流转,更有传统年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根脉:  相似文献   

10.
我要回家     
我们家那时很穷。父亲在公社当发电员,母亲作为大半个劳动力在生产队挣工分,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每学期都要拖欠。我和妹妹在村里上小学,每天都回家,父亲要周末才步行回家。大哥在县城上中学,我们家距县城20多里,公交车票是一角,每周六,大哥也坐公交车回家。全家一周团圆一次,母亲总是要弄点好吃的,一家人虽然穷苦,却过得亲热快乐。特别是星期天,大哥都要带着我和妹妹到村外的小溪边玩上大半天,疯疯癫癫地乐。每个星期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时光,所  相似文献   

11.
1978年7月28日,是我人生中应该记下来的一天.在那一天,我和大姑姑、大姑爹一起,从长沙动身去看望软禁在安徽大别山中的父亲——李锐. 那一天,距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已经整整11年又两个多月了,我对他已经非常、非常陌生.确切地说,其实我从来也不曾非常地亲近过他.小时候打有了记忆起,父亲很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对于我,他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头5年半都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在那些周末,他很少在家.  相似文献   

12.
一个富裕的农民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后来,他回家了——或者说,人们以为是他回家了——可是,三四年的美满婚姻生活后,妻子却说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给蒙骗了,于是将他送上审判席。对于时隔5个世纪的人们来说,发生在16世纪的马丁.盖尔的  相似文献   

13.
冬节大如年     
林生花 《湖南文史》2012,(12):67-67
在侨乡闽南和彼岸的台湾,习称冬至为冬节,是一个充满乡土味、海峡情的节日。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冬节前,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米浆。到了冬节前夜,家庭主妇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滤千的米浆揉成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地搓起冬节圆(即汤圆)。  相似文献   

14.
11月下旬,一款名为"爱家时间计算器"的小游戏流行开来。游戏很简单,进入"爱家计算器"页面,选择自己的年龄与性别,再选择测试目标——可以是父母、爱人或孩子等,根据提示输入目标的年龄以及你的陪伴频次,得出你的"爱家时间"。这一测试催生了人们的震惊与反省。以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为例,父母年过六旬,每年回家一次(这仅有的一次回家时间还要  相似文献   

15.
冬节大如年     
在侨乡闽南和彼岸的台湾,习称冬至为冬节,是一个充满乡土味、海峡情的节日。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冬节前,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米浆。到了冬节前夜,家庭主妇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滤千的米浆揉成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地搓起冬节圆(即汤圆)。  相似文献   

16.
木马     
永仁县宜就有个村子叫木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有一年鲁班离开家乡——山东鲁家湾,跋山涉水到肃州去做木活。一去就是两年,没见回家。鲁班的母亲白天盼,黑夜想,扳着手指计算着儿子回家的日子。儿媳妇总是在一旁心地平静地说:“娘,他在外边平平安安的,您老人家放心!”说来也怪,这时,鲁班老婆的肚子慢慢显得大起来。隔壁邻舍的人叽叽咕咕,婆婆  相似文献   

17.
油毡和防震棚 油毡,其实只是一种沥青制品,这是一个我很难忘怀的名词,但在唐山地震之后的几年内,它代表着安全,也代表着那个时期的舒适。 不记得什么时候,大哥、二哥和父亲拉回家很多建筑材料,有檩、椽子、砖、席子,还有两卷绘图纸,最稀奇的是油毡,一大卷,表面黑乎乎的颜色,父亲说要盖防震棚,用油毡盖在房顶上就不怕漏雨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老家住在印江自治县新寨乡大云村官塘村民小组。自我从孩童有记忆的时候起 ,就知道寨子里有一位名叫端午大婆的妇女 ,因她的丈夫叫严端午 ,排行老大 ,寨子里辈份较低的人都习惯地喊她端午大婆 ,她也习以为常声喊声应。端午大婆会种茶养茶 ,还特别会煨罐罐茶。用她种的茶煨出来的罐罐茶还能治一些小病 ,而且效果常常是“立竿见影”。1955年 ,我离家到县城读小学五年级 ,有一次星期六放假回家 ,母亲病倒了 ,肚子闷胀 ,吃不下饭 ,大便也不通 ,很难受。母亲见我回家 ,忙叫我取10个鸡蛋到端午大婆家买点罐罐茶来帮她治病。我放下书包 ,…  相似文献   

19.
黄海霞 《神州》2011,(7):42-45
现在已经进入紧张状态、备战文化课考试的骁骁,想起年前年后那一个月如打仗般的艺考经历,仍如做梦。艺考,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一年中人们都在忙着回家团聚或团聚后返程,交通最为忙碌的日子,就是那些多年来一直追求艺术,或选择艺考的学子们最为艰辛的日子,他们为梦想北上南下赶往全国排设的考点,追逐着艺术的脚步,匆忙、焦虑、疲惫。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无论祖上还是亲友,祖祖辈辈连村民组长那样大的官都没出过。1970年我14岁,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回家帮大人干活了。乡亲们看我年纪小让我当生产队的记工员,一年后又选我当民兵排长,后来当到民兵营副营长。到1974年,村里人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