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2012,(12):206-206
总部位于中国的观致汽车将于2013年首次亮相日内瓦车展,推出其主要面向中国和欧洲年轻消费群体的全新产品系列。由首席设计师何歌特先生亲自打造的观致首款车型是一款紧凑型四门轿车,  相似文献   

2.
作为概念和学科“对象”的民,并非直接对应于现实中的任何人群(所谓的“民间”),而是现代学者的概念“发明”与所指重组的结果:民不仅是下层社会的各种角色,更是理想的新人或新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民的隐秘渴望是成为公民。近年来,高丙中提出从民到公民的转换,恰好以理论命题的形式道出了中国民俗学或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内在目的:即通过让民成为公民而成为自由人。从民到公民的结构转换,将给中国民俗学带来全新的观念变化和研究格局,也为民俗学者参与并推动中国社会的公民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由日本法律界进步团体主办,世界抗日战争史维护联合会协办的“日本战争犯罪与战后赔偿国际公民研讨会”于1999年12月10日至1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美国、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案件时常发生的现状,结合对从美国回来的华侨进行的社会调查,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了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的主要现象和原因;指出了侵犯在当地的中国公民权益,是对国际法上关于国际人权保护和反种族歧视原则的践踏;并就如何保护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开始出现全面政治危机。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各领域相继产生了以自强御侮为主要目标的革新运动,公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即为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一种政治性极强的教育理念,源于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在晚清中国的生成,固然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必然结果,但却更体现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改造国民性及国家建构等多重政治诉求。政治转型因素对晚清公民教育思想兴起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不但使得这种公民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政治性大于社会性、工具性大于价值性等教育救国性质,而且使其在基本内涵及时代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原生性公民教育思想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环球人物》2013,(21):55
2013年7月20日晚,国际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Casarte所创办的"大学生创艺赛"2013年度颁奖礼在北京后山艺术空间隆重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先生,国际知名设计师石大宇先生,设计师叶宇轩先生,著名旅德艺术家、作家王小慧女士,海尔集团  相似文献   

7.
李模 《沧桑》2015,(2):104-109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其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文件的梳理,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历史性纪念物的修复保护到城市景观和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建筑遗产的保护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城镇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考古遗产的保护到乡土建筑遗产、产业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到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反映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际理念,对我国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诚 《炎黄春秋》2010,(3):70-71
我认为公民教育不仅是个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雅典的城邦制度堪称模范。当时社会上出现两极分化,有创意的政治家梭伦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经过克里斯梯尼和伯里克里的努力,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雅典建立了以直接民主为特色的政治体制,从而进入了公民社会。因为理性有趋向真理的本能,所以公民社会相信公民的理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改革自经济体制开始,经济自由空间的拓展,自然地蕴生了社会自由空间,即伴随市场经济出现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国际上学者们在研究世界各国转型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即认为转型能否顺利和成功,关键是看公民社会能否健康成长。在中国",公民社会"并没有获得如同"市场经济"一样的合法性,有时甚至被作为制度警惕乃至禁忌的对象,这将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健康成  相似文献   

10.
在去年的第二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奖评选中,伊利集团当选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中"2005年最负责任的企业"。该奖项的专家评委会认为,"伊利集团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所投资地区相关产业历史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为此,本刊采访了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先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公民社会"。公民品格需要塑造,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图书馆人的职业道德,影响着中国公民的尊重自我、善待他人的品质,以及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满足公民信息需求、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塑造图书馆员职业伦理与普通公民道德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对俄罗斯统计局、俄罗斯联邦移民局、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商参处等官方网站数据资料以及人民网、俄罗斯新闻网等重要媒体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入境俄罗斯的中国公民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了2015年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基本状况、当年中俄经济合作的进展情况、俄罗斯移民政策的新变化以及在俄罗斯中国公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状况.总结出2015年在俄罗斯的中国公民情况有以下特点:中国公民在俄投资形式有新突破,赴俄旅游人数增长迅速,留学生群体非常活跃,中俄共庆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是民间友好的亮点.除此之外,中国公民违反当地法律的行为时有发生,也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国内公民社会权利演进为视角,探讨中国"绿卡"改革面临的永久居留资格待遇的界定以及相关问题。首先,考察永久居留资格待遇的内容,并将其与公民权利的研究相联系。其次,梳理中国的公民社会权利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地方户籍身份问题。最后,基于"绿卡"改革与国内的相关改革平衡与协调的立场,讨论"绿卡"资格待遇改革不同方案的可行性。论文认为,"绿卡"改革以吸引国际人才为宗旨,但不能以损害本国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为代价,不能形成永久居留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中国的公民权利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这是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的重要约束性条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大方向的人口管理改革与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需要协调推进;一个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健全、社会凝聚力强大的国度是吸引国际移民的基础,也是中国进一步开放和走向世界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左雅洁 《神州》2013,(21):274-275
一、公民社会的涵义 近年来,随着公民社会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应用日趋频繁。现在,我们中国学者使用的“公民社会”是由英文词组civilsociety翻译过来的,这一译名是对civil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的强调,即公民民主参与的政治功能和公民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在分析范畴上是与政治国家互相对应的。按照现代社会政治哲学的观点,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主旨的社会自主领域。它是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成员的物质交往方式及社会自主的生存样式。  相似文献   

15.
毕苑 《炎黄春秋》2012,(4):83-85,16
道德教育始终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重心。回顾近百年教育史,中国教育告别传统的"三百千"教育,建立起近代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童道德教育实现了从"修身"向"公民"教育的飞跃。"公民"教育以塑造现代人格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准  相似文献   

16.
在广告设计中,传统图案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世界"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同,更多的设计人员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传统元素,合理、有效地将这些传统图案融入到广告设计中,设计师们做了很多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7.
钟龙彪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45-52,124,125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中国境外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保护政策的理念、对象、机制、方法等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保护对象以华侨为主;中外领事关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中国驻外领事馆屈指可数;不愿签订双边领事条约以及参加领事国际公约,制约了领事保护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护政策进行了必要调整:领事保护的对象重点从华侨扩大到海外中国公民;正式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增设领事馆,加快发展对外领事关系的步伐;通过缔结双边领事条约及领事磋商加强领事保护。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增多的领事保护案件,中国政府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保护政策:创新保护理念,强调"执政为民"是指导新时期领事工作的精髓;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不断丰富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18.
蒋瑜 《神州》2012,(26):18-18
公民是构成家庭、群体和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子,当代中国无论是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而言,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9.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11,(3):148-164
一公民的概念不是中国固有的,而是从西方引入,它起源于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早已名垂青史。所以,公民教育的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柏拉图的《国家篇》与《法律篇》中都有对公民教育的阐述,认为这是国家组织的重要基础。经过  相似文献   

20.
民俗复兴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社会巨变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民俗学顺势而为,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发展。对中国民俗学的多方面学术积累进行一次定性评估,有助于达成一种对于民俗学的学科共同体的总体认知:中国民俗学已然完成一次理论转向和方法更新,已然与所处的社会全面建立起一种新的积极关系,其潜在的发展趋向已经清晰可见,相较于以前的文史性的遗留物研究,中国民俗学已经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并内生出成长为一门关于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的趋向。我们认识到这一趋向,并确认为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的目标,将为中国民俗学开创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