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凤 《炎黄春秋》2001,(12):60-63
20世纪50年代看杨绛先生翻译的名著《堂·吉诃德》,深为译文的流利典雅折服;80年代读《洗澡》、《干校六记》,令我钦佩的是杨绛先生的举重若轻,哲人胸怀;以后看了三卷本《杨绛作品集》才知道杨绛早在40年代就写了不少优秀戏剧和散文。 最近听说杨绛先生将钱钟书和她今年的稿酬72万元及今后他们作品稿酬的权利统统赠予母校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作为清华校友,对这事颇感兴趣。经老朋友吴学昭介绍,见了杨绛先生。 早听说钱钟书、杨绛不愿接触媒体,担心受到冷遇,不料一见如故。杨绛、钱钟书都是江苏无锡人,我家乡江苏…  相似文献   

2.
宋涛 《文物世界》2014,(6):64-66
山西博物院现藏一件清初毕振姬所作行书涛轴,绢本,高136.5、宽63.2厘米。诗曰:“征君家陋巷,缃素对匡床。门外半城月,邻家几树霜。剑留寒卧壁,竹影瘦过墙。不以贫为累,高歌自慨慷。夜过傅青主庵中,毕振姬。”(图一)  相似文献   

3.
刘涛 《文物世界》2013,(6):49-50,63
在太原市永祚寺(即双塔寺)碑廊内保存有一通《近溪隐君家训》碑。此碑原本不是永祚寺之物,据道光《阳曲县志》所载:“城隍庙山门东墙,嵌近溪隐君家训石刻。高六尺,宽二尺,楷书字方二寸。”由此可见,此碑原为太原城隍庙所藏,后迁入永祚寺。  相似文献   

4.
正胡耀邦同志童年和少年时的故居,位于湖南浏阳的中和镇苍坊村。苍坊居罗霄山脉北段东麓,村的四周,山峦起伏,群峰逶迤,在青山翠谷中,清澈见底的敏溪绕村顺流而下,耀邦故居就在这条小溪之畔。1992年春,我有事到浏阳,出于对胡耀邦的景仰和尊敬,曾专程去拜谒他的故居。车到文家市,参观了秋收起义会师的会址后,去苍坊村。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我在上海《报刊文摘》上读到该报摘编贵刊的一篇文章,题为《杨绛不起哄》,文中写道:1957年,吴晗、肖乾、浦熙修、姚芳藻都去鼓动杨绛大鸣大放,幸亏杨绛不起哄,……这几个人后来都被打成右派……这篇文章有两处失实: 一、我是1980年因编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去拜访钱钟书时,才见到杨绛一面的。在这之前,我从未见到过钱钟书和杨绛。1957年,我与浦熙修根本没有去鼓动杨绛鸣放过。 二、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没当过右派,众所周知,吴晗是因为60年代写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落马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姚文元…  相似文献   

6.
明红 《文史月刊》2006,(10):53-55
杨绛先生的家在北京西城南沙沟。她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1986年,西班牙国王授予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表彰她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的杰出贡献(翻译《唐·吉诃德》)。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杨绛文集》8卷本,计240余万字,分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翻译作品等卷。一杨绛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本名杨季康,其父杨荫杭先生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律师。杨绛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是众多男生梦寐以求、穷追不舍的女孩子。1932年春,少女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当时,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名气…  相似文献   

7.
好诗何来?     
“人间要好诗!”秦似先生在动荡年代里一声低沉的呐唤,为人们道出了需要好诗的期盼与希冀,同时也对好诗太少甚至了无诗兴的现实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和愤懑。  相似文献   

8.
阅读杨绛     
过去的一年,九旬学人杨绛先生又有新作问世,这就是记录她远去的一家三口欢乐与眼泪的《我们仨》。众所周知,杨绛是“化昆仑”钱钟书的夫人。钱钟书堪称20世纪中国化巨人,他身边的女人应当是什么样子?是小鸟依人的弱女子,在水一方的佳人,还是刚毅独立的女强人?杨绛先生却似乎让人无法简单归类。  相似文献   

9.
“一字师”最早出现在唐末五代。陶岳《五代史补》载:齐已写了一首题目为《早梅》的诗后,在向诗友郑谷请教时,郑谷看后认为应把诗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为好。齐已信服,并尊郑谷为“一字师”。从那以后,人们就把为别人的文或诗改一个字的称为“一字师”。  相似文献   

10.
一般人常认为诗和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艺术形式,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则是唐宋以后。其实不然。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与画已经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孔子就认为“绘事后素……其可以言诗已矣”,也就是说要在白底子上画好画,进一步再谈诵诗经。屈原好环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也就是在他的诗中说到画。  相似文献   

11.
我认识王新民是在1982年。那年武汉作家协会举办诗歌评奖,参选的诗歌很多。从大量的作品中评委们忽然发现一首诗。老诗人曾卓、莎蕻都是评委,他们惊呼:“好诗,好诗!”诗的题目是《我是纤夫,我拉纤》。诗作如一座厚重而凝练的雕像,树立在评委们眼前,使他们感到惊讶与兴奋。  相似文献   

12.
杨绛  汪荣祖 《纵横》2012,(9):15-20
2009年12月,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举办了钱钟书百岁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这次会议的汪荣祖教授曾力邀杨绛前往台湾参加此次活动,希望她能谈一谈杨绛心目中的钱钟书和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未能莅临现场的杨绛事后对身边人说,如果真要谈,只能说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保留了他身上的痴气。  相似文献   

13.
天水印象     
四安 《丝绸之路》2012,(15):43-45
天上有天河,地上有天水。天水,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天水如诗如歌,如画如梦。 诗是好诗,“诗仙”歌过,“诗圣”写过,无数天水的诗人行吟过,而今雕刻着桃花的唇印,依然盛开在秦州的山峦水畔,流传在天水的街头巷陌。画是古画,水墨流香,古韵悠悠,伏羲文化是灵魂,秦汉文明是底色,三国风云是故事,民俗民风是背景,虽流经千年,一怀风骨却仍不改当年。  相似文献   

14.
钱锺书先生故去十多年了。临行前,他留下遗言:“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杨绛先生谨守遗言,依之操办后事。  相似文献   

15.
《古今谈》2010,(2):71-72
2010年春节,我们前往诸暨农村访友。步入村庄,举目就见那大红耀眼的门对。无论是古旧民居、庭院,还是新造住宅、会所,家家如此。诸如“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一刻莫贻岁月,十分珍重年华”、“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人勤村旺根基固,物阜民丰气象新”,等等。正是好句、好诗、好赋、好联、好对,好一片欢乐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16.
他生于1887年,死于1987年,活了一百岁。他1923年来到中国并在此终老,是亲历中国北伐、抗H、解放战争、“文革”及之后改革开放初期共六十余年激荡岁月的外国人。他曾执教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是吴宓、闻一多、李约瑟、费正清的挚友,季羡林、杨绛、何兆武的老师。他的教学理念流传于各大学,曾为清华校产挺身而出,曾多年保存闻一多的骨灰,曾与学生杨绛一起捉猫……是颇具传奇色彩的洋教授。  相似文献   

17.
晚年钱钟书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在初冬的寒风中悄然病逝。他病逝的次日,新华社发了一个通稿,内中透露一个外界鲜知的信息:“江泽民总书记在12月19日晚,钱钟书先生逝世不久,亲自给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钟书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希望杨绛先生保重身体。  相似文献   

18.
从来世事皆如戏 演到团圆即散场──三、四十年代流传在鹿寨县中渡城的“琵琶行”与“长恨歌”吴狄硬充斯文,附庸风雅,应酬唱和中很难找到好诗。一心想当大诗人的风流皇帝乾隆,数下江南,到处题咏,据说一生共写过43854首诗(当然,其中不少是几个弄臣和帮闲文人...  相似文献   

19.
余治《诗经》偶有所得,现录以呈上,聊供好此者一览并同为探究。 一、《东山》作者辨议。 《诗经·东山》一诗的作者,历来众说不一,《诗序》谓“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郑笺》、《孔疏》至清代一些说诗者都从此说。对比,王先谦、崔述提出了异议。《诗三家义集疏》纠正了《诗序》的说法,认为“代归士述室家想望之情,大夫不能如此立言也。”《丰镐考信录》说:“此篇毫无称美周公一语,其非大夫所作显然;然亦非周公劳士之诗也。细玩其词,乃归士自叙其离合之情耳。”然而现当代的说《诗》者,不  相似文献   

20.
甘肃──诗的土地程士荣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国家,素称诗国。中国文学史的基石就是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会议、一个刊物、一个人,前边冠以一个“诗”字,就是“诗的国家”,“诗的民族”,“诗的会议”,“诗刊”,“诗人”,即得到了最崇高的赞誉。我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