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庆 《神州》2013,(9):257-25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市场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作为维护社会公益主体,在探索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与市场经济理论框架模式构建之下,得到较大发展。经济法在调整日益复杂化的经济关系时,其主体体系日益完善,并把社会组织纳入了其主体范围。同时,在十二五规划的号召之下,社会组织必将进一步发展。学术界对于社会组织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就学界对于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现状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综述,以期对于我国社会组织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德国婚姻与家庭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邢来顺 《世界历史》2002,2(1):99-104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物质依据。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家庭既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也是经济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家庭的构成形态及其表现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婚姻则是家庭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同样也离不开当代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世界的社会管理发展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从世界的角度出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国家开始试图实现国家现代化,当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管理已经被大家提上日程。二战之后,人们结合之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政策,这也就预示着,社会管理理论将成为学术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克思在晚年分析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提出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何启林 《攀登》2000,19(6):76-79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是宗教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当前我国落实宗教政策,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在准确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内涵的基础上,加强宗教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宗教自身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调整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应的宗教制度和教条,弘扬积极的宗教教叉、教规,为社会主叉服务。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大多认为,社会中介组织是专业分工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指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成长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成长的过程。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指出了社会中介组织的某些特征,具有特定的启迪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由于研究视角、时代条件的限制,这种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在本文中,笔者认为,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互动,这一社会组织的内容和形式也将随之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识必须立足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这个大背景。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主要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社会群众以及其发展而做出服务,这样有利于社会群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和谐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文化,主动走入到博物馆中进行参观和学习,真正发现博物馆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其次,对于当代的博物馆而言,更应该根据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使得博物馆事业迈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因此,本文针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祥本 《岭南文史》2011,(1):1-I0001
社会管理的进步依赖文化的发展,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在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先进文化来加强社会管理,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视角解读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艺萍 《攀登》2004,23(6):15-18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执政党能否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权威,而有效的政党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执政合法性的应答。因此,笔认为,巩固执政合法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执政党必须通过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萍 《攀登》2007,26(3):13-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健全各种机制、切实把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外,还要密切关注人们的社会心理。因为,良好的社会心理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量,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规范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书江 《文史月刊》2006,(12):53-55
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在初民社会,原始人类的联合是为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赢得生存的机会,这时的共同体是杂乱而不稳定的,没有所谓的亲属和家庭。经过漫长岁月自然规律的选择和人类自身的观察思考,逐渐出现了婚姻的萌芽,进而形成血缘家庭。这样,古代社会成为“一个许多家庭的集合体”,而不再是“一个个人的集合”。家族,作为古代社会的细胞出现并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赵荔 《神州》2013,(21):286-286
已有的研究揭示出社会知觉、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印象形成中都存在内隐社会认知,与学习其他材料比较,社会认知学习具有更强的内隐性。本文就内隐的社会认知研究展开了论述,就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以及内隐社会认知的具体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性社会发展与派生性社会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是文明的创造与文明的传播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自始就是原生论与派生论相统一的历史观。但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唯物史观却在基本理论的层次上被彻底地误读为了只讲原生性社会发展、不讲派生性社会发展的“单纯原生论的唯物史观”。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理论倒退和普遍的理论混乱,极大地削弱了唯物史观的历史解释力,严重地限制和阻碍了我国的历史学和历史理论的正常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理响  於莉 《攀登》2005,24(5):15-17
政策和社会资本是良好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社会治理除了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功能外,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文章分析了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效率、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三个层面的关系,论述了合理、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本对现阶段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民"二字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公民对于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追求以及对于国家政府的认同感,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这个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社会对于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进而得出对于现实社会公民意识构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光芸 《攀登》2006,25(3):38-41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社区治理入手。而社区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的规范和通过自主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社区居民合作所依赖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既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资源。因而有必要认清我国社会资本的现状,培育社会资本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斌  吴红 《攀登》2011,30(5):87-91
提出改革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理论基础,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社会管理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关系深刻变动的实际,深刻总结建国以来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顾元 《攀登》2014,33(4):80-8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为我们的社会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如何落地,文章结合玉树的实践,从维稳、救灾和重建几个角度,做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低碳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社会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就是生活,低碳生活方式在低碳社会中的应有之义。社会转型时期,高增长、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种种弊端,消费主义大众化导致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失度。通过发展低碳和绿色消费、从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从提升对低碳价值的认同等层面促进低碳生活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一 墓志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1.墓志的历史发展 墓志是中国古代社会礼制舆葬俗造成的重要随葬品之一。对於墓志铭的研究,在学术界关于古代社会史面貌及其发展的考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墓志也可以看成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这种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