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21,40(5)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主要从立法原则鲜明、保护措施与治理措施并重、注重保障机制建设等层面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其在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之际,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空间。文本的修改完善建议包括清晰界定重要术语、继续完善程序性规定、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健全有关利益分配均衡制度、充分吸纳青海省少数民族生态保护方面的习惯法等六个方面,进而有助于推动青海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2.
《攀登》2017,(6)
青海省生态安全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保护创新人才的支撑。目前青海省生态保护创新人才机制中还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短缺、评价体系不完善、投入保障不得力等问题,人才培养短板凸显,人才支撑作用弱化。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实施科学考评等七个方面,提出完善青海省生态保护创新人才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自沿 《攀登》2013,(2):67-70
青海省正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必要进而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充分发挥青海的生态优势和政策支持优势。目前青海省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必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为抓手,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集中体现在"减排""水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监管力度"等六个方面。未来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植树护绿、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原生态有序开发利用、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和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5.
<正>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申遗成功为提高生态保护管理水平、调整优化牧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造福人民群众具有深远影响。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是青海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新"答卷",在青海省世界自然遗产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省近90%的辖区属于国家重点生%功能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青海省的重大责任.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绿色建筑概念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联  刘启波 《人文地理》2007,22(4):46-49
本文以青海省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从绿色建筑概念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利用AHP模型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设计遵循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着眼于对地方技术及建筑历史的尊重、资源与能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环境污染,确保从建筑单体到城市整体环境逐步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使得管理部门、规划师、建筑师、业主等能够更加明确评价项目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改进措施等,也可实现从多个规划、设计方案中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8.
事件"在三江源地区,我们不把GDP作为干部考核的指标,一门心思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日前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题调研会上,青海省副省长李津成说。青海将生态保护内容列入处在"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西五个自治州的年度重点考核目标。同  相似文献   

9.
才吉卓玛 《攀登》2023,(5):121-128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伴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家发展战略的演进、国情省情的客观发展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变化而逐步推进的。青海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地,是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地。因此,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是青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行动举措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的历程以及从“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再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转变,实现了点、线、面的重要转型,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青海省情,遵循生态、经济、社会规律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文研究分析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成效,在归纳提炼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益经验启示,以期在深化对省情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也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展现了我党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等问题时敢于直面、勇于解决的坚定决心。本文立足于此,试从生态文明概念及其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问题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价值等四个问题对其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中华生态文明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图腾崇拜为代表的中华民俗文化传承、以"天人合一"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传承、以"仁民爱物"的道德观念传承、关爱和保护生态典章制度的文化传承等方面,近现代生态与资源保护法以自然资源立法为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本太 《攀登》2010,29(1):6-13
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既减轻草场压力又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分析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指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根源在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并结合正在开展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青海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吕植 《攀登》2012,(3):1-2
为深入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言献策,2012年4月24日由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林业厅、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协办的“三江源的新希望:走向绿色经济与治理”研讨会在青海省行政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外二十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科研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共话三江源的新希望。现将研讨会上10位主旨报告人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张孝德 《攀登》2014,(3):1-7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提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基于生态财富的生态经济新模式。生态自然资源理论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先试提供了新机遇、新思路和新方向。从生态财富的角度看,青海省拥有无法替代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而将生态资源产权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是青海省制度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16,(3)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资源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青海紧密围绕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设计和"美丽中国"的创建活动,提出了建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这一创建活动的直观反映,及时出台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对这一条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对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立法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鄢陵乾明寺塔是砖石佛塔建筑,体现出宋代砖石塔建筑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造型风格,在历史﹑建筑和佛教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加强管理"的原则,保护好这一古建筑。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15,(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化转型。结合当前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相关指标研究经验,充分认识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逻辑维度、时空尺度和筛选原则,根据系统要素和动力机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璐 《东南文化》2018,(2):6-12
"原状"认识来源于西方经典保护理论,历经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反修复等社会运动。至19世纪,其思想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从单纯地强调"原物""原状"发展到将历史真实的"原状"观念扩大到历史时间和"环境"等更大的对象范畴。20世纪以来,经典保护理论走向成熟,"原状"也真正从追求"原物真实"走向了传递其蕴含的"价值意义"。"不改变原状"是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的核心原则,经历了"初建时的原状""整旧如旧"、对于"原状"的多元释义、"体现价值的状态"等四个阶段。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原物、原信息、原地点、原场所精神、原用途五个方面综合考虑"原状",才能真正保护好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江荣 《丝绸之路》2013,(8):143-147
更多不一定更好,这是人类在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前对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理性反思。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生态理性、生态伦理与生态价值是生态文明范式的概念要件。本文以生态价值对经济价值的辩证否定为研究主线,逻辑与历史相自洽地考察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具体内涵,突显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作为理论概念的整体性、时空性与社会性特征,得出了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高扬生态理性、确立生态伦理、端正生态史观、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