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重 《炎黄春秋》2010,(7):43-50
<正>引言抗日战争中,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办报。日本投降后,在江苏淮阴任《新华日报》(华中版)通讯部主任,同时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通讯部主任。1946年9月6日,接替范长江任社长的恽逸群通知,我与陈笑雨被任命为新华社特派记者。不久,我与陈笑雨又被分别任命为新华社华东总  相似文献   

2.
1978年6月,我到新华社布鲁塞尔分社工作,分社负责欧共体(欧盟前身)和北约两个总部以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个国家的报道工作。当年11月,以交通部长叶飞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访问荷兰,当时我国驻荷大使是丁雪松,她是新华社的前辈(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对分社工作非常支持;使馆把我的名字报给荷兰外交部作为随团记者,参加整个访问过程。荷外交部不但同意,而且邀请我在代表团结束访问后再留下一周,在荷兰各地采访。  相似文献   

3.
郭锋 《炎黄春秋》2001,(7):62-64
4月15日,是肖逸烈士的忌辰,我从天津匆匆赶到太原,到牛驼寨烈士陵园的肖逸墓碑前,献上了一束五彩的花。作为与他曾同在解放军第六十八军当过随军记者的我,同时也代表了我才去北京采访过的他的另两位战友——原二十兵团新华分社社长杜导正、原十九兵团新华分社社长张帆,以及他的爱妻沈霞的弟弟沈霜同志,向肖逸烈士在天之灵默默的三鞠躬,表达了对一位战友的沉痛追念。  相似文献   

4.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首先你们跑不了”全国解放后,我们进驻了北京,我随黄镇同志调到总政治部工作。 1950年1月,我和黄镇同志突然接到组织上的通知,让我们立即到外交部去报到。当时,总政已逐渐恢复原建制,军委决定成立总干部部,黄镇同志已受命去筹备干部,可组织上又突然让我们调入外交部。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  相似文献   

6.
淮海、平津战役之后,我父亲季方正准备率华东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随“百万雄师过大江”,忽接党中央通知要他到北平去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工作,并且限在1949年2月底3月初到达北平。  相似文献   

7.
宋群 《炎黄春秋》2006,(6):11-16
我初次接触陶铸同志是在1948年11月初,沈阳市刚刚从国民党手里解放出来。那时我还不满二十岁,作为新华社辽北分社的记者,随军进人沈阳采访。有一天,突然接到沈阳市委办公室负责人薛光军的一张纸条,要我到市委去一趟。去了,才知道要调我担任陶铸同志的秘书。我说,还要到辽北后方郑家屯去取一下行李。他说,来不及了,马上就要随军进关,缺什么衣服,这里补发点就行了。就这样,我来到沈阳市委住下。此前,我只在郑家屯辽北省机关干部大会上,听过陶铸同志的一次报告,与他并没有任何接触。陶铸在文革落难时,造反派曾经质问过我:“你是怎样投靠到陶铸身边的?”我答不出,至今仍然答不出。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局领导下,我们在武汉的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1947年秋,上海局通知我去上海开会。到沪后,我被当成病人送进了一家私人医院——李伟光医院。医院的同志嘱咐我尽量不要出去,后来李亩田、李云程也住进来了。上级派王晓同志与我联系,他经常送来报纸文件,给我们讲外面的情况。并告诉我们说:“张执一同志有任务到香港等地去了,请你们耐心等候。”不几天,张执一同志回到上海,会议就开始了。这次会议由张执一同志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我们五师的同志,也有华东的同志。会议的任务本来是研究在上海、南京、武汉等沿江大城市建立几个联络…  相似文献   

9.
1949年,我正在开封高中读书。同年5月,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第二十四军政治部。同年6月,部队首长保送我到第八兵团干部学校学习。同年8月,第八兵团干部学校并入华东军政大学(校址在南京市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大院内),我被编人第一纵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任班长。  相似文献   

10.
江山  胡俊峰 《百年潮》2010,(6):30-37
钱嗣杰,新华社高级记者,自1954年起任新华社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从事中央政治新闻和外事新闻报道工作,多次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出国访问。1959年至1964年先后任新华社驻开罗、阿尔及利亚、刚果等分社摄影记者。1964年至1969年在中南海任毛泽东主席专职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1.
1950年5月.经中央批准。武汉市民建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准备由原地下小组建立正式的组织。一天。华煜卿同志来和我说,今天下午省里有个会,要我们几个人去。华煜卿同志考虑后决定,由他、贺尔梅和我三个人去。他已告知了贺尔梅同志。下午1时,我们一同过江,会议地点在武昌司门口上海银行。  相似文献   

12.
采访时间:2010年3月21日采访地点:北京万寿路万寿茶宴被采访者:保育钧,蒙古族,江苏南通人,1942年生,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辑、国内部编辑、政文部负责人、科教部主任、报社编辑、秘书长兼老干部局局长、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1996年任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1998年后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2000年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现任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  相似文献   

13.
著名戏剧家、现代豫剧《朝阳沟》的作者杨兰春同志,于2009年6月2日晚在郑州病逝。闻知噩耗,我泪如雨下。杨兰春是我的老战友、老大哥,我因故未能参加他的追悼会,唯以此文,追忆我们的交往,迫送他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14.
穆家军 《纵横》2014,(9):39-41
太行分社的一夜 1945年我在新华社太行分社做编辑。当时分社只有两个编辑,和太行《新华日报》编辑部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历经三个阶段胜利结束。整个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参加这一战役的有华东、中原两支野战军和华东、中原两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部队。1948年秋天,我从华东军政大学毕业。毕业之际,我写了去前线的申请报告。几个领导分别找我谈话,大意是说"有  相似文献   

16.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半世纪前,诗人龚自珍面对死气沉沉的封建统治,仰天长叹,呼吁“不拘一格”的人才出现。所谓不拘一格,就是破除因循守旧的积习,高扬创造精神。项南同志正是这样一位不拘一格的富有创造精神的难得的人才。我认识项南是在1952年。他从安徽调到上海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东团委第二副书记,主管宣传。我当时任华东团委主办的《青年报》总编辑。项南同志是我的领导,他给我许多帮助,印象最深的是修改社论。有一篇社论,我自认为立意明确、文字流畅。项南看过却删掉…  相似文献   

17.
沈容 《文史博览》2005,(8):23-28
“泡病号”的日子 1974年,老伴李普和我从广东调到北京。李普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任社长。北京分社没有宿合。几经周折,好友张铁夫为我们找到了月坛北街五号楼的宿合。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一次十分难忘的采访。1993年1月9日,星期六,小雨。我接到湖北省委办公厅和新华分社领导通知,清晨出发,随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建领导工作小组组长胡锦涛在武汉调研。在东湖宾馆南山甲所登上"考斯特"面包车后,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钱运录就向胡锦涛介绍:"这是新华社的记者方政军同志!"胡锦涛高兴地和我紧紧握手。  相似文献   

19.
出版界的元老 爱惜人才的长者──怀念老社长王子野张惠卿出版界的前辈,著名的编辑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王子野同志与世长辞了,曾引起我对这位尊敬的老领导的无限追思和怀念。王子野同志是人民出版社的老社长,我自1953年3月从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调来人民出版社以后...  相似文献   

20.
袁鹰 《炎黄春秋》2005,(3):47-50
夏衍同志1995年2月驾鹤西去,岁月不居,忽忽已是十年。哲人远行,他的崇高风范,嘉言懿行,长留人间。去年以来,受浙江文艺出版社委托,我参加了由周巍峙、王蒙同志主持的《夏衍全集》编委会,同姜德明同志一起负责全集中文学、新闻两部分的编辑工作,得以重温夏公大量著作,从盛夏至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