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胥吏问题是晚清吏治中的顽症。为数众多的各类胥吏,利用官场信息牟利,利用权力缝隙进行权钱交易,敲诈百姓,贪赃枉法,严重地影响了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败坏了官府的形象。这一问题的产生,表层原因是胥吏素质低下,直接面对广大民众,实际上掌握了很大权力;制度层面原因,在于政府官员不熟悉业务;各色地方官因回避本籍,不熟悉所治地方风土民情;官场机构叠床架屋,多方牵制,效率低下。更宏观原因,在于其时官制设计过度地堵塞了胥吏阶层的升迁通道,缺失了对这一阶层的激励机制,从而在官僚制度的最底层,留下了普遍性的漏洞。冯桂芬、郑观应、陈炽等人,提出过许多改造胥吏的思想,诸如改变胥吏结构,提高胥吏素质;删削、精简则例,以杜舞弊之门;免除回避旧规,减少舞弊机会;优给工食,量予出身。清政府也在改造胥吏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际的努力,但直到清朝覆亡,这一问题也没能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历来为统治者重视。到了晚清,国家的内忧外患导致国子监出现“颓废已久,迄难振作”。宗室盛昱是唯一参与振兴晚清国子监的满祭酒,但也因经费短缺、胥吏贪腐、师生堕落、对中外文化的反思和国势命运的无奈而弃官归乡。一位满族祭酒虽对官学、国家绝望而归,但其所撰《八旗文经》,却为保存、传承本民族文献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徽学研究的论著中,对于徽州绅商在徽州当地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作用的学术关怀似乎稍嫌不足.徽州因山多田少,从外输入粮食又常遭受邻县遏籴,徽州文书《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就记载了晚清时期因为"遏籴"而分别发生在歙县和淳安,以及祁门和饶州之间的粮食运输纠纷.本文以邻县遏籴为切入点,以"歙案"和"祁案"为主要资料探讨徽州士绅和商人群体在晚清徽州地方事务中的作用以及官绅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邻水晚清串票及其历史价值王先胜串票,又名截票、粮串、联票,系旧中国政府征收田赋的缴款凭证,始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终于民国末年。票上开列实征地了钱粮、各种附加粮税或杂派等具体数目,两联、三联、四联、五联都曾用过,分给官府、纳税户、差役等留存,...  相似文献   

5.
胥吏作为官民交结的枢纽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危害也十分突出。在明代,胥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其危害表现的更为明显。本为试图从《盟水斋存牍》中有关胥吏犯罪的案例着手分析胥吏之害问题并对胥吏之害的种类和胥吏之害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涛 《黑龙江史志》2009,(10):52-53
胥吏作为官民交结的枢纽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危害也十分突出。在明代,胥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其危害表现的更为明显。本为试图从《盟水斋存牍》中有关胥吏犯罪的案例着手分析胥吏之害问题并对胥吏之害的种类和胥吏之害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徽州民间的日用类书中,人们根据需要,将随时所见的应酬文字抄录下来,汇录成册,这些杂抄往往就被称作"碎锦"或"杂锦".本文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为中心,通过整理、分析,对抄本所见晚清徽州民间的社会生活作了初步的勾勒.  相似文献   

8.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地处皖南的徽州地区山洪暴发,徽州地方社会及流寓各地的徽籍人士就此次水灾及时展开了救助。本文以灾后救助所形成的征信录为主要资料,结合文集、徽州文书和地方志等有关史料,对此次灾害及其救助情形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结合受灾村庄的地理微环境,以赈灾款额为代资料揭示出灾情的空间分布,接着探讨了在晚清义赈兴起的大背景下,此次水灾的赈济过程和各赈灾机构的实际作用,并关注了赈灾款项与赈济物资的来源与比例,以期揭示在财政匮乏、政局动荡的晚清社会,随着邮政、报纸等新事物的发展,偏处一隅的徽州地区是如何应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灾的。  相似文献   

9.
晚清清流派的思想包含有丰富内容,笔者专题研究这一思想,实为对探索清议与社会的关系作些尝试。 一、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清议观 清议观是清议思想形成的根基。概论之,晚清清流派的清议观由五要素所构成。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以常平仓、社仓、义仓三仓为主的备荒仓储体系逐渐失效.为重振仓政、备荒养民,各省在同治、光绪年间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积谷运动,于各州县普设积谷仓,倡导绅民量力捐谷、就近存储,委任地方士绅经管,官员只司监督,不许胥吏经手,一度积累了数目可观的仓粮,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养民之效,其中以四川省规模最大、成效最为可观.但积谷运动存在根本机制问题,仅停留在运动层面而未形成有效运行的制度,未能革除三仓积弊,仍陷入官府控制仓储管理的旧有模式,负责经管的绅民处处受限,胥吏上下其手,致其最终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11.
自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上海、宁波等口岸开埠通商,国际茶市对中国茶叶生产与销售的影响日益深入。在市场利好的刺激下,徽州婺源产茶区的一家农户通过增加茶叶生产与制作的劳动力投入,提高家庭的现金收入。同时,这家农户还因应家庭规模的变动,投入大量劳力开垦土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从而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个个案说明,一方面,国际贸易未必会引起晚清小农经济的危机,反而可能为其发展提供一定契机。另一方面,晚清小农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国际市场、赋役制度的影响,还与家庭发展周期、土地开发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晚清小农经济时,有必要从小农家庭的角度,讨论晚清农户应对各种地区性、全国性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变动的策略,从而更深入理解晚清小农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2.
《二房赀产清簿》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徽州歙县江村盐商江仲馨的资产簿 ,本文根据《清簿》的相关记载 ,从江仲馨商业资本的来源、商业利润的出路以及商业衰落的原因等问题分析入手 ,深入考察了江仲馨经营盐业活动的情况 ,并由此揭示了有关徽州盐商研究中几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如徽州盐商在近代社会变迁以及经济、政治环境中的兴衰历程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3.
史文 《史学月刊》2005,(12):84-91
晚清国家观变化所呈现的强烈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恢廓的世界眼光以及各种国家观念纷然杂陈等时代特色,不仅是晚清国家观变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更是当时“千古未有之变局”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国家观念上的反映。上述特色非但使晚清国家观注入了新的内涵,也加速了晚清国家观由传统王朝观向近代国家观的转变;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剑雄 《史学月刊》2008,(6):113-120
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京剧被赋予启迪民众的重任,伶人被视为教育民众的大师.以京剧为经纬可以勾勒出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色彩斑驳的图画.  相似文献   

15.
吴萍莉  张翔 《沧桑》2014,(3):69-72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商在全国的兴盛,寓居扬州的徽州商人日益增多,特别是到了清乾嘉时期,扬州更成为徽商的主要寓居地。这些在扬徽商不仅推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繁荣了扬州的地方文化。"扬州二马"是清乾嘉时期寓居扬州的徽州盐商,他们不仅是著名的藏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刻书家。本文依据史料阐述了他们的藏书事迹和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16.
晚清幕府制度是在清廷内外交困且前幕制急需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幕府形态。无论是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还是幕府形态、运作方式,晚清幕府制度均具有一系列新特点。晚清幕府规模大、职能多,幕僚成分复杂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制度特征,在稳定清廷统治、促进中国早期的近代化、造就晚清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德辉 《江淮文史》2011,(6):148-155
晚清新政是辛亥革命前主要由慈禧主持的10年改革。这一段历史颇具争议。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下。晚清新政的缘起晚清新政是慈禧在庚子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前决定推行的。慈禧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一手扼杀了"百日维新"。时隔3年,她为何一反常态,按照维新的乐谱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晚清财政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财政史研究是晚清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十年来,学术界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晚清财政状况、财政收支、财政制度等方面,在论和资料整理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们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着笔,对晚清财政状况进行了宏观考察。财政收入研究侧重于外债、关税与厘金,而对外赔款仍是财政支出研究的热点。财政制度与体制方面,学界论述较多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问题。至于财政思想,学们对重要人物的财政思想研究较多,对总体性财政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此外,他们还对太平天国政权的赋税制度与政策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论文探讨了晚清双重国籍问题的形成、影响,地方政府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努力,以及晚清国籍立法对当代侨务法治建设的启示意义。在晚清国籍法研究方面,学界多认为《大清国籍条例》是清政府为抵制爪哇当局强逼华侨加入荷兰国籍而仓促制订。事实上,爪哇华侨国籍问题只是晚清国籍立法的导火索,通过立法解决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管辖权争议才是立法的根本动因。国内国籍法意识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中央国籍立法的推动,构成晚清国籍立法的内在动力。为了有效解决国籍冲突,尤其是国内涉侨纠纷,以闽粤等华侨华人主要来源地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在法律实践中进行探索,通过制定地方法规规范涉侨案件审理,并积极推动中央国籍法立法进程。国籍法研究应该坚持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并重,在注重外部世界冲击作用的同时,探究国内地方力量推动立法的具体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晚清教民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敏 《清史研究》2005,(2):109-117
自唐代的景教、元代的十字教、明清之际的天主教在中国的断续传播到晚清的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的全面入华,基督教与中国结缘已有1360余年的历史。纵观这段历史,基督教每进入一个地区,都相当注重发展信徒。但基督教民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的真正确立则是晚清以后的事情。此起彼伏、纷至沓来的教案纷争更是使得教民问题成为晚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甚至焦点。与其在晚清社会引起的广泛关注形成鲜明对比,在学术界,教民研究却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散轶在中国基督教史、晚清民众意识史、反洋教斗争史、义和团运动史以及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