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汭地带河南龙山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调查#5洛汭地带河南龙山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调查河南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1992年5月,河南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与巩义市文管所,联合对洛地带进行了考古调查。洛,位于巩义市东北部,即黄河与洛水汇流...  相似文献   

2.
宋金元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王元林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频繁,作者前此就隋唐以前本区河道变迁作了探讨①,本文继续探求宋金元时期河道变迁的过程。宋金元时期,黄渭洛河道已开始出现混乱。宋大中祥符时,黄河决徙;庆历(1041一1048)以前黄河在...  相似文献   

3.
河南巩义市滩小关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滩小关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北 15公里的黄河南岸。遗址主要分布在双槐树村南的土岭上 ,其东部边缘到滩小关村西南岭上 ,俗称之为滩小关遗址 ① 。它西北距伊洛河入黄河口约 3公里 ,正处在“洛”之地。 (图一 )沿河一线地势高亢 ,属邙山黄土塬。这里沟壑纵横 ,丘陵起伏 ,水源缺乏。从古人类居住处至现在黄河水面 ,落差约 10 0米 ,若取用黄河之水 ,是较困难的。滩小关遗址西约 1公里的邙山塬上 ,有隋代洛口仓城遗址 ,目前尚存一段夯土城墙 ,残高 4米余。村东约 4公里的洛口村东 ,有伏羲台仰韶文化遗址 ,相传是伏羲氏观察河洛汇流…  相似文献   

4.
隋唐以前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王元林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的河道变迁十分频繁,近年来更呈日趋剧烈的发展态势,黄、渭、洛三河河道变迁已严重危及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因此,系统地研究三河汇流区河道变迁的历史及其规律,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文选取新疆天山北麓的头屯河与三屯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河流变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揭示,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屯河水系与头屯河水系,由于三屯河东支汇入头屯河,而使汇流后的头屯河河道向东北延长,汇入乌鲁木齐河,继而汇注形成较大的白家海子终点湖;20世纪中期以来,头屯河与三屯河流程缩短,不能与乌鲁木齐河汇流注入白家海子,两河再次相互独立。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头屯河与三屯河的水文变迁事件与同一时间天山北麓的其他河流、湖泊变迁特征具有一致性。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过去300年间,头屯河与三屯河流域两次大的水文变迁事件都是在区域气候处于相对少雨期发生的,水文变化更多地是对区域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洛河右岸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我曾以《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为题撰写过一篇论文。文中一节是论述秦国"堑洛"的长城。这条长城由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起东北行,越渭河,循洛河右岸西北行,至蒲城县北城南村越洛河,至大荔县长城村,再越洛河,仍循洛河右岸西北行,约止于白水县西北洛河侧畔。这条长城湮没已久,撰文时仅知华阴县西关等处还有残存段落,其他皆就文献记载立论。文献记载在一定的条件下固有其可靠性,如果能得到确实的遗迹,则  相似文献   

7.
洛汭地带商周文化遗存调查#5洛汭地带商周文化遗存调查河南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1992年5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洛文化研究所与巩义市文管所组织业务人员,共同对洛油地带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以商、周文化遗存为主的康沟遗址。此外,在洛水...  相似文献   

8.
谷水与洛阳诸城址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考古》2011,(10)
洛阳盆地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境内河流纵横,大的有伊、洛、、涧(谷水)四条,以它们为主干形成了密如蛛网的水道。洛阳诸水,以洛河最长,但谷水与洛阳的文化及城址变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目前关于谷水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一些学者的认识也不系统,多是先揣测地望再进行推论,结论缺乏考古学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变迁史上,1855年黄河铜瓦厢北徙无疑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其给铜瓦厢以下,尤其是山东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笔者分别从土壤与民生、齐东地方社会、荒地开发与利津地方社会、民风民俗嬗变、交通、市镇与商贸五个方面,重点探讨了黄河铜瓦厢北徙后对山东西部区域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由于山东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存在内部差异,在黄河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类型人文景观的变迁在该区域内部亦表现各异,但总体看来,晚清山东西部地区与"水"和"土"相关的各人文景象又都或多或少地有着黄河的印迹,加深对黄河铜瓦厢北徙对山东西部地理环境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黄河变迁史的研究,更有利于推进对山东西部区域历史地理进程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一、河洛地区与河洛文化 在讨论河洛文化发展阶段之前,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河洛地区的文化,另一个是河洛文化。河洛地区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区即为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黄河中游是指黄河由河曲而东。经三门峡、盂津、荥阳、郑州、开封,直达兰考境内;洛水发源于陕西冢岭山.经陕西洛南,  相似文献   

11.
<正>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青海境内城镇发展区域基本限定在河湟谷地的湟水、大通河流域及黄河九曲的纵深方向,即在湟水中下游形成城镇网络雏形后,向西北连接河西走廊并扩展到青海湖地区,向西南延展至黄河上游两岸。这一分布格局的架构,不仅与清代逐渐完善的官僚设置、府县行政体制相附和,也与自然地理形势、民族集聚的人文环境关联。  相似文献   

13.
清代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变迁王元林滚滚黄河多在下游泛滥决徙,历来各朝多重视下游河道的变迁及治理,对导致河患根源的中上游漠然视之。中游禹门口至潼关的黄河小北干流,因流经汾渭平原,河流易弯曲摆动。特别是明清之际,人口增多,荒坡地开垦,人为破坏黄河中下游干流及...  相似文献   

14.
明代大运河的启用,使黄淮运交汇区域成为治水的关键区域。官方为了维护运河的畅通,采取了使水系结构与水情产生变化的措施。明前期的河道基本上沿袭了元代河道多股并流、迭为主次的特点。随着运河、淮河与黄河的治理,特别是筑堤的兴起,黄河各水道有一个从面到线,再从一线到清口一点的集中过程。第一阶段是黄河北流断绝,第二阶段是徐邳河道与上游固定于一线。黄河固定集中于徐邳一线以后,嘉靖年间河多决于徐州的上游,嘉靖四十四年以后,河多决于下游。黄运合一区域的河道治理,从一个跨越南北的扇形面,发展到南部半个扇形面,再集中于一线,最后集中于清口。总体的治理过程,基本上为保运服务。从面到点,从大区域的治理到小区域甚至于一点的工程治理,这是明代黄淮运水利工程的水流控制特色。这种随水环境变迁而进行的治水工程调整,充分体现出古人大区域地利用水环境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朱仙镇新河记碑》对于研究贾鲁河水运与朱仙镇商业兴衰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按《朱仙镇新河记碑》所载道光二十三年的黄河大水是朱仙镇水运衰落的转折。光绪八年新疏浚的贾鲁河道由王堂新河、李牧岗至张市镇两部分构成。贾鲁河河道的变迁是导致朱仙镇商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与偃师县交界的地方,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西周初年,周公东营"洛邑",在洛河北岸修建了两座城堡,一为"王城",一为"成周"(又称"下都")。西周曾迁殷贵族于"成周";东周建都"王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这里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西汉初,刘邦先都洛三个月,后迁长安。汉魏洛阳城就是在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  相似文献   

17.
根据《逸周书·度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在洛阳盆地有两处都城,一处是洛汭的斟■城,另一处伊汭北侧的河南城。斟■始建于夏朝早期,原是太康的都城。夏桀元年将都城从西河迁至斟■,十三年又迁都至河南城。二里头遗址位于古伊汭北侧,古洛水之阳,且在夏朝末期成为都城,位置和年代都与河南城相符合,可以确认二里头遗址不是斟■,而是河南城。  相似文献   

18.
何文珺 《神州》2012,(16):12-13
河洛故地,曾因雄踞于中原,被称为"天下之中",谓之"中国"从区域概念上讲,它是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入平原,这一大段大河之南的地区,古称河南地,叉称河、洛地。大体上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地区。《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作为中华始文化,河洛文化的范畴早已超越了区域的界定,惠泽华夏、彪炳千秋,集中央文化、国京文化、国都文化干一身,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脉与源头。比如标志华夏慧根帝王之学,思想恕渊薮诸子百家及儒释道文化。它的博大精深、璀璨闪耀还体现在源于河南渑池以精荧彩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鲜卑传》中“饶乐水”不是单指老哈河或西拉沐伦河中的某一条河,而是“二水相交”之地貌的类名。“二水相交”而称“饶乐”的现象在北地及西陲广泛存在,中原地区的“洛汭”“渭汭”之“汭”,实亦与“饶乐”同源,同为“二水相交”之义。相交成“饶乐”的二水常常一名黑水、一名黄水,一象征天、一象征地,故“饶乐”一称蕴含着“天地玄黄”“天地交合”的原始宗教信仰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马世之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即是中华远古居民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渐次形成了著名的三大文化区,即黄河上游的河湟区、中游的中原区和下游的海岱区。各个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