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东大埔蓝氏家族与台湾台中石冈刘氏家族这两个源出于大埔的客家族群。本文的主要依据,是这两个家族族谱中对女性祖先的叙述。本文要说明的是:族谱这种古老文本,如何因应区域社会文化,不断地在演绎、在创制。以大埔客家族谱为主,配合对开台女性祖先祭祀活动的调查,了解这类自然活跃在民间的田野文本,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对明清之前广西移民简史以及地方志对玉林地区客家人的记载进行梳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玉林一客家家族村落族谱的剖析,考察其祖先从广东移居广西玉林的历史,并分析保留至今的家族围龙屋和祠堂与家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以族谱、围龙屋和祠堂为代表的家族物质文化使家族成员的血缘观念得到强化,重要的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将军,多知为辽宁海城人,但对其关内祖籍,却众说不一,有“河北大城、大名、河间、高阳或高城、山东”等说,并说为“李姓改张”。笔者访得将军《张氏族谱》,查明将军祖籍山西,为“太原张氏”,明代迁籍河北大城冯庄村,“李改张”是误传。  相似文献   

4.
曹操家族精心构建了家族的谱系,强调其自身所具有的曹参后裔身份和秦汉大族地位。综合比较、分析现存的几种曹操家族谱系文本可以看出,其内容一方面与两汉时期曹参家族的活动轨迹并不相符,尤其是缺少了家族迁徙的关键记忆;另一方面也与曹操家族真实的宗族状况相距甚远。这些矛盾都和曹操家族有意攀附祖先的行为有关。谱系书写是中古时期极为重要的知识资源,紧密关联着大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曹操家族先后多次改易家族谱系文本即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表明汉末门第观念和贵族文化自觉的加强。值得注意的是,攀附祖先的谱系文本中混杂了来自官方旧有和民间新造的姓氏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程颢、程颐祖先可靠的世系是从五代开始的,与徽州程氏的联系相当模糊。从宋代开始,徽州学者和程氏宗族为证明二程为徽州程氏所出,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考证与谱牒编纂工作,但没有得出为众所公认的结论。二程后裔自宋末南迁后,逐渐与徽州程氏建立了密切联系,但直到明代晚期,在徽州程氏强盛而二程后裔衰微的情况下,二程后裔开始承认祖先为徽州程氏所出,并以此编纂族谱。这为明清时期徽州程朱阙里的创建提供了重要基础。二程家族与徽州关系的变迁历程,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建家族早期历史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6.
金文族徽研究中新提出的"祭礼标志说""职衔称谓说",虽然对于部分族徽能言之成理,但不能用以解释所有族徽内涵。金文族徽作为族氏名号,代表着家族集体与祖先形象,承载着当时社会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和家族情感。由于来源与构成复杂,金文族徽除表示族氏名号外,还有体现血缘关系、家族集体、身份地位以及表示族氏关系、民族认同等多种内涵。正确认识这些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商周社会家族形态、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宗族组织是宋明以来宗族组织的自然延伸。它以“联宗收族”相标榜,以族产、族祠、族谱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族权为保证,将同一祖先名下的男性子孙及其配偶联结在一起形成半独立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势力进一步膨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均有深刻影响。其发展乃至膨胀的状况如何,原因何在,学术界尚无详论,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陶器(尊)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相关陶器的年代等问题,补充论证了前掌大墓地是西周早期殷遗墓地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字史料的分析,认为“任”姓“薛”氏与“史”氏存在密切关系,“薛”氏很可能是“史”氏的分族。西周早期的“薛侯”可能是生活在殷墟的“史”族(或其一支),随着商灭而被复封于“薛”,因此前掌大墓地不宜被称为“史”国封国墓地。  相似文献   

9.
锡伯族共同体形成的浅见文言对锡伯族源的探讨,笔者先后从锡伯族大姓瓜尔佳氏的族籍、锡伯族的姓氏和早期分布地区,以及锡伯族称等方面考查,认为锡伯族源于明代史籍中所称的“熟女真”,或称作“山寨夷”的一部,并非明代前千余年鲜卑族的后裔,”民族是历史的范畴,明...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日渐清晰。受到乡约保甲的深刻影响,明代宗族乡约化,清代宗族受保甲影响出现族正,在闽台地区深入基层社会。宗族研究不应忽略族学、书院等地方文化内容。宗族的形成发展也与移民、开发联系在一起,祖先传说的故事结合地方社会才能深刻理解。解析祖先故事成为宗族研究的重要途径,族谱世系的早期部分也焕发出新的资料价值。田野调查与改变解读史料的方式在宗族研究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新近发现的福建同安县《张氏族谱》,保存了许多有关明代成化年间司礼监太监张敏及其兄弟太监的资料。参考这些资料,可以厘清成化年间宫中事件与明孝宗幼年时期的某些史实以及《明史》记载的若干错误。通过这些资料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福建地区这种有着坚固的家族、乡族组织的社会里,虽然在中国一般士大夫的道德认知中,宦官阶层是属于耻于为伍之流,但是有权势并且可以为乡里带来荣誉与实惠的宦官,却可以得到人们包括士绅们的肯定与赞扬,这又是以往研究宦官制度时所没有注意到的,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何景成 《华夏考古》2007,(2):102-106
本文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关商代史族的记载,结合文献中薛国的记载,认为“史”应该是商代薛国的族氏铭文,山东前掌大墓地应该是薛国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13.
疏公簋续说     
2007年,在香港发现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疏公簋",铭文反映出很多信息。结合文献认为晋国之前的叔虞之唐存在的时间为37年,此后迁封至晋,都城由唐之鄂迁到了晋之翼,即今天马-曲村遗址一带。在疏公簋铭文的末尾有一个族氏铭文"五",表明疏公属于"五"族,疏是其中的一个国族。结合晚商和西周早期发现的30余件"五"族器及铭文信息,讨论了"五"族的发展变迁和"五"族的族姓等相关问题。西周早期以后,"五"族铭文青铜器基本不见,说明此"氏族"已被周文化的"姓族"所取代或同化,而不再使用其族氏铭文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韩氏家族两个支派的华文和马来文族谱和相关地方文史资料的研究,分析阐述了18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爪哇韩氏家族的人物关系、社会结构、融合情况及其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旨在更好地了解东南亚华人移民家族的融合与文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5.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2,(1):94-104
山东青州邢氏原是务农的家族,在邢玠科举成功为官之后,转型为官宦之家,成为地方望族。从万历时的邢玠开始,到崇祯时的邢彤庭,邢氏从事宗族建设,制定并实践各种宗族制度,宗族乡约化、组织化。邢氏受到宋代程颐、程灏的宗会思想很大影响,通过"宗会"复兴"宗法"。这是宋以后宗族组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往的宗族研究重视不够。邢氏也编修了族谱,有家庙或者家堂,将御赐的祭田作为族田,还设置了宗学、义仓,族长实际上就是宗正。邢玠受到苏洵苏氏谱法以及睦族主张的影响较大,邢氏族谱着眼于睦族,收录大量宗族制度的文献,内容非常丰富,面貌大为改观,成为重要的民间文献。晚明不仅再造宗族,也再造了族谱,完成了中国近世宗族与族谱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桐城张氏家族教育传统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 《民俗研究》2006,(3):227-242
以张英、张廷玉为代表的桐城张氏是有清一代官声显赫的名门望族。早在明代,张氏家族在桐城就已经是较有声望的大家族,据张英为其父所作传记载,张氏“先世自豫章徙于桐”1,从张英的曾祖起张家就多出“有廉能声”的循良官宦。张英的曾祖曾任陕西左参政,其祖父张士维为赠正议大夫、广东按察使,其伯父秉文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任山东布政使赠太常寺卿。族叔张秉贞是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户部郎中、蕲黄兵备、浙江巡抚,至清,因廷臣交荐,升任刑部尚书。其他如秉观等虽只是一方父母官,但都颇有官声。然而,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还是在有清一代。顺治十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见的三方隋代墓志铭进行释录,因三方墓志志主及其家族成员在《魏书》《北史》等正史中均有记载,故志文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又以出土墓志为基础,结合典籍文献记载,梳理了陆氏、乙弗氏家族世系,补充和更正了传世文献记载的疏误。同时探讨了鲜卑族在南迁汉化过程中更改籍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冯永谦先生所作《辽史外戚表补证》最早为校订辽朝外戚房族世次奠定了基础,随着对文献的深入爬梳和考古的新发现,又出现了一些新资料,使辽史外戚表得以再补充。本文仅对萧阿古只家族世系作新的补证,并试述这个家族与阜新地区的密切关系。 一、阿古只家族的族源和诸支新补 萧阿古只家族属辽太祖淳钦皇后母述律氏后婚父族之后裔,从淳钦皇后述律平往上可追溯五世:高祖糯思、曾祖魏宁、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世谱形成于宋元时期,以族谱为其主要形式,文章以徽州程氏族谱为例,对宋元时期宗族谱系的构造进行分析。徽州程氏族谱可分为本宗谱和氏族谱两部分,两种谱系是建立在族与氏族区别的基础上,以名族为本位结合在一起。本宗谱系的构造特点是宋元时期族亲属关系的反映。氏族谱系则是追溯姓氏来源,通过神祖祖先的历史化和世系化,确立氏族的名族地位。  相似文献   

20.
庐客 《宁夏史志》2002,(6):34-35
国家有史,郡县有志,宗姓有谱,家族有乘,乃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所谓族谱,或日:家谱、宗谱、世谱、家乘、家谍等,都是记载一族一姓一宗的世系和重要人物与事迹的史册。因叙注周普,包含族姓普遍之内容与意义,故谓之“谱”也。它大约滥觞于西周,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到民国时期,我国姓氏几乎是无族无谱了。考之于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