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1,(10):81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  相似文献   

2.
1972年6月,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青铜牦牛。与牦牛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马、一件铜骡,铜马、铜骡因锈蚀严重而未能保存下来。唯铜牦牛因质地厚实而几经磨难终于保存下来了。1980年铜牛被收藏于县博物馆。这件文物身长118厘米,前脊高61厘米,角长40厘米,重75公斤。  相似文献   

3.
元代任仁发画的《二马图卷》,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此画绢本设色,纵29.1厘米,横142.7厘米,画肥瘦二马(图一)右边一肥马,花斑橙白二色;左面一瘦马,棕色。接绢任仁发行书自题记:"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坂,虽有厌饮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枯草而立霜  相似文献   

4.
刘春华 《东南文化》2003,(12):92-92
于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雷台下的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雕塑“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或“踏燕飞马”)被尊为中国的旅游标志,“四海盛赞铜奔马,五洲争说金玉衣”。可见“马踏飞燕”这件稀世珍宝已经矫如神龙,驰骋存世界的艺术殿堂,它是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的青铜马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最高典范。它缘何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惊叹它所享有的殊荣吧。  相似文献   

5.
国家档案     
《文史月刊》2011,(10):F0003-F0003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宫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相似文献   

6.
郫县发现东汉铜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年12月,城关晨光供销社收购员马净将刚收到的有文字的汉代铜器一件转交我馆保存。我馆立即派员到这件铜器出土地点调查,了解到这件铜器是1973年在一座残汉墓内发现的。 这件铜器呈长方形,一端带把,另一端的右底角小有缺损。器物连把共长20厘米,器身口沿外径长13.6厘米,宽7.7厘米,外高3厘米。而其口径竖长13厘米,横径7厘米,深2.6厘米。底小于略口。  相似文献   

7.
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县雷台,发掘一座东汉的张姓将军墓,出土了一具高34.5厘米的铜马俑,轰动于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铜马俑昂首阔步作疾速奔驰状,右后蹄踏着一只飞鸟,既表现出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铜马俑究意象征的是什么?马是什么马,踏的是什么鸟,历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8.
<正>铜奔马1969年9月武威雷台汉墓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获,汉墓中出土的铜奔马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常书鸿等亲笔撰文研究,社会各界名流争先恐后发表文章,评论它,讴歌它。在我国众多精美的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水平极高的精品,1984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铜奔马拥有"马踏飞燕""马踏飞鸟""天马""马超龙雀"等多种美称。马长45厘米,宽10.1厘米,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力学与铸造原理融为一体,塑造了风驰电掣的千  相似文献   

9.
纸本 纵23.5厘米 横156.6厘米 迺贤(1309—1364年仍在),又作纳新、纳延,字易之,别号河朔外史,元代西域人,属葛逻禄部落。葛逻禄,又作合鲁,汉译马,故在历史文献中迺贤又被称作葛逻禄迺贤、合鲁易之、马易之。迺贤世居金山(阿  相似文献   

10.
长安县收藏的碑石中,有一件明代汉白玉线刻佛像,高74、宽34.5、厚10厘米。画面为观音大士坐像,头部有光环,直径20厘米;身下为莲座和海波纹,旁有净瓶和柳枝,线条流畅。这像据以雕刻的原画是明初月本僧人绘赠中国地方官马仁安的一件礼品。马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61,(7)
1960年5月在莒州古城东南七十华里的马鬐山北山脚下莒县中楼人民公社刘家峪生产队,社员在锄地时发现了五件铁制文物,计有:(1)六耳生铁锅一件(图1)。通高34.5、口径51、厚2.5厘米,最大腹径53.5厘米,重63斤。除口部有带状纹四条外,全身是素面。底部呈黑色,是当时使用时经火烧过的痕迹。全部完整无缺。(2)双耳三足平底生铁炉一件(图 2)。通高19、口径38、厚1厘米,足高9.5、耳高5厘米,炉深4.5厘米,重11  相似文献   

12.
<正>名称:蓝釉四花马年代:盛唐特征:明器,白色胎质规格:高62厘米,首尾长58厘米藏品来源:1975年河南洛阳唐三彩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属生肖马,马的各类题材藏品、各种器物成为收藏界的关注点。历史上有许多马题材的艺术珍品,三彩马则是其中的一颗明珠,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出身文化收藏世家的龙国祥先生所珍藏的一件蓝釉唐三彩四花马。据考证这件蓝釉唐三彩四花马是1975年的出土器,来自于河南洛阳。在那个年代,一些古代陪葬物品并不  相似文献   

13.
正一、前言唐三彩的器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镇墓兽、马、女官或牵骆驼的胡人等,即所谓的俑,尺寸从10厘米左右到超过30厘米都有。造型静态而具肃穆氛围。这些都是作为随葬明器而生产的,几乎都出土于墓葬。另一类则是5厘米左右的小型产品,有动物,人物,骑动物的人物,罐和盅之类的器物以及穿孔的埙等等。这些造型是动态的,表情诙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月下旬,辽宁省灯塔县西马峰乡五一村农民,在辽阳市饲料公司院内盖锅炉房挖地基槽时,发现马蹄金1件。出土于距地表1.5米左右的再生黄土层中,周围没有发现其它遗物。马蹄金为近似圆形,直径5.1厘米,高3厘米。中空,周壁从底向上内收,前壁高,后壁低,由前、左和右向后逐渐收缩,形成  相似文献   

15.
黄笃 《文物》1989,(11)
1987年7月,笔者有幸在陕西省泾阳县文化馆所在地太壶寺大殿后偶见《宋游师雄题赵光辅画壁》残碑(图一)。碑残高123、宽82.5厘米,现存碑文9行,每行17字,主要记述了北宋画家赵光辅在关中的绘画创作活动。残碑录文如下:华原赵光辅,工画番马,故天下称赵评事。□马世人多宝玩之。余行部过  相似文献   

16.
谈对“白金三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对“白金三品”的认识张立英1990年10月,在陕西宝鸡市所辖的眉县常兴镇出土的一批四铢半两钱中,发现几枚饼形物,即圆形龙纹饼一枚、方形马纹饼三枚、椭圆形纹饼一枚。一、实物的形状和实测数距1、圆形纹饼一枚,径为5.6厘米,通厚1.15厘米,边缘厚0....  相似文献   

17.
这幅战国中晚期的彩绘车马出行图,是1987年元月在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周长60余厘米、高不足5厘米的夹(纟宁)胎漆奁上发现的,盖外沿的黑漆地上,用朱红、枣红、熟褐、棕黄和翠绿等颜色描绘了车4辆、马10匹、各种人物26人、树5棵、飞鸟9只、犬2只、  相似文献   

18.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3,(4):F0003-F0003
三彩陶三花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54.6厘米首尾长:54.5厘米所处时期: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出土时间:1957年出土地点:陕西西安鲜于廉墓 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着深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络绿色革带。胸前的带上饰有黄色小铃(金铃),金铃间饰有黄点的蓝色流苏;  相似文献   

19.
1973年夏天,合肥大蜀山东边柏树郢生产队社员犁地时,发现两块合并在一起的墓志。墓志盖呈正方形,边长96厘米,厚10厘米,上刻:“宋故寿安县太君任氏墓志铭”十二个篆字。墓志边长84厘米,厚15厘米,全文如下:“宋故尚书刑部郎中,充龙图阁待制、赠兵部尚书钟离公夫人、寿安县太君任氏墓志铭并序朝散大夫、给事中、充天章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门下封駮事、曹州提举、进奏院、判尚书礼部、□勾当三班院、柱国、扶风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赐紫金鱼袋马仲甫撰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怀宁县皖河区文化站在雷埠乡收集到一面唐人马球图铜镜,是当地群众1983年作农活时挖出的。铜镜为八瓣菱花形,直径19.5、边缘厚1厘米,半球形纽,镜面微鼓。镜背饰凸连弧纹一周,镜边与连弧纹之间饰等距花蝶纹。连弧纹内为浮雕式马球图,有四人驾驭奔马抢击二球,间饰花草、山峰。一马四蹄腾空,骑士高举球杖奋力夺球;一马后蹄高扬,骑士肩荷球杖伺机击球;一马后蹄着地,前蹄腾空;一马似被紧勒缰绳,昂首嘶鸣,骑士侧身向后用球杖钧住地上的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